第一图书网

理性地捍卫科学

[美]苏珊·哈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8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苏珊·哈克  

页数:

448  

译者:

曾国屏 等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以来,国人之系统移译西学典籍已逾140余年,其中科学哲学的西文著述始终为重头之作。许多学者为译介之事倾一生之力,成绩斐然,贡献难于估量。国人的眼光由此脱出域内而与世界学术潮流相呼应,华夏学人的思想创造,也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涤荡而得以坎坷而执著地前行。在现代与后现代、全球化与地域性、自由派与新左派、东方与西方、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能源与政治、帝国与反恐、环境与发展、和谐与冲突等种种学术的、社会的抑或政治的主题纷争中,人类进入了2l世纪,我们进入了中西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却难以解纷的纠结时代。当下的中国学人正以一种更开阔的世界性眼光回溯与前瞻人类文明的漫漫路途,在吸取与借鉴中,以期树立独立的中国学术文化品格,呼唤中华优秀知识传统的复兴与昌盛,期盼中国之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地位的确立,渴望真正之文明中国、思想中国和学术中国之初曙。正是在这种令人欣喜鼓舞的气氛中,“科学哲学基本著作丛书”应运而生,是为知识界上述诉求的一种记录,一个回应。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这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又是直接针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一个深思良久的举措。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脱胎于自然辩证法,但又以西方的科学哲学作为学科的基本理论。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奠基和转向的双重焦灼。在理论基础尚不坚固之时不得不应对转向。后现代思潮在西方知识界全面人侵各个学术领域,后现代思潮对理性的怀疑和反思精神,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当代世界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难以分离。

内容概要

本书尝试以批判常识主义,坦诚实在论和温和的自然主义立场,来克服关于科学的传统尊崇主义和新犬儒主义的两种极端立场,从而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干什么阐明一种新的理解。作者深入考察了科学探究的性质、科学方法、科学真理和科学进步等基本问题,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学、法律、宗教等的基本关系,致力于践履“理性地捍卫科学”。这是一本科学哲学(或曰更广泛的科学元勘)前沿领域的相当睿智的创新之作,成为了力图超越“科学大战”的振聋发聩之声。

作者简介

苏珊·哈克,是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哲学教授,她于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华威大学。苏珊·哈克教授著有《变异逻辑》、《逻辑哲学》、《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变异逻辑与模糊逻辑》、《一种热情的稳健派的宣言:不时髦的论文集》,以及本书《理性地捍卫科学》。2004年,她被选入Peter J.King的100 Philosophers:The Life and Work ofthe World’s Greatest Thinkers(New York:Barron);次年,她被The Independenton Sunday(London)誉为历来最重要的10位女性哲学家之一。

书籍目录

前言致谢第一章 既非神圣亦非骗局:批判常识主义的宣言第二章 钉子汤:传统尊崇主义固执己见之简史第三章 解开科学证据之谜的线索:一个尤其如此的故事第四章 常识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个科学方法理论的替代 第五章 真实之状况:科学如何时而摸索时而稳步前进第六章 大同小异:整合意向性的科学第七章 一项温和的提议:科学社会学中的明智纲领第八章 强于虚构:科学、文学以及“科学文学”第九章 缠于荆棘丛林:法律中的科学第十章 关乎名誉之事:科学与宗教第十一章 有志者,何事成:科学之价值第十二章 并没有结束:对科学终结的反思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个人若要有望去理解(科学),除非他认识到,无论其符号体系(symbolism)有时变得多么形式化,但仍不是一种逻辑推演。当一些哲学家谈论科学调研的逻辑时,我只能认为他们是在打比喻地说话。哈里斯(Henry Harris),《运转着的理性》[l]相信科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理性的事业,传统尊崇主义者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然而却假定新的、形式化的逻辑足以清楚阐明其认识论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则是错误的;新犬儒主义相信传统的尊崇主义已经失败了,他们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然而却错误地得出科学的认识论主张是站不住脚的结论。当然这个过分轻快的诊断简化了实际上却完全复杂的问题的相互纠缠,但是如果它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对理性的东西的同化(assimi1ation)引导到对被尊崇主义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不被犬儒主义者所质疑[2]的精细逻辑(the narrowly logical),那它还是可以达到其目的的。现代数理逻辑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朝向我称做“精细逻辑”的合理性概念所隐含的用法的变化鼓舞着这种同化。在20世纪,一个作为那些好的推理公式的理论的旧的、较宽泛的逻辑概念,被一个作为有效性的形式化理论的较精细的逻辑概念所取代。这有点如同一个特殊商标的成功,“胡佛”(hoover)成为了真空吸尘的代名词,“施乐”(xerox)成为了影印的代名词,“逻辑”这个词渐渐脱离了它的旧的、宽泛的范围,呈现出现代的、精细的指称,并为合情合理的或合理性的东西,即广义逻辑,与形式的、精细逻辑的融合(confiasion)打好了基础。[3]事实上,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逻辑的”,是因为它依靠了由布尔(Boole)、皮尔斯、弗雷格(Frege)、罗素(Russell)等人在形式演绎逻辑上所做出的显著进展,这同早期的素朴实证主义的形式是颇为不同的。这些形式上的革新。最初部分地是由理解数学之基础的愿望推动的,看起来好像恰恰是精确性的典范;这些形式上的革新,可理解为鼓励了这个希望:一特别在那些被物理学这个最数学化的科学所先人为主的哲学家中:新逻辑,或某些非常类似于它的东西,将足以胜任对有关科学之基础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

后记

北京大学陈波教授约我们翻译此书,爽快地承接下来之初却未曾想到此书的翻译竟然如此艰难,以致完成译稿的时问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了几次。本书的翻译由曾国屏和他的几位博士生共同完成,各章节翻译的最初分工如下:曾国屏,前言、致谢以及扉页和封面等;袁航,第一章至第三章;李红林,第四章至第六章;谭小琴,第七章至第九章;王程(韋華),第十章至第十二章。在分头完成了初稿的基础上,袁航对全书进行了译校。在此基础上,曾国屏再一次对全书进行了译校。尽管如上所述,其间几经斟酌,但由于译校者水平有限,译稿中不足乃至错误之处仍然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编辑的认真仔细,使得整个译著的质量得以提高。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由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撰写的原创性著作,阐述了科学之本性以及大众所关注的科学对于文化诸问题的影响。该书深入浅出,如同条理清晰之散文,特征鲜明,而又处处坦率——这部分地说明了科学家、法律学者、哲学家和其他人文学者对哈克作品投以非凡关注的原因。哈克阐明了关于担保和辩护的重大问题以及“证据”的适当含义;这使得她摧毁了流行的相对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和政治-社会学的观点的骄傲自负……哈克关于科学与宗教的论述尤其精彩——她采取了温和的实在论立场,认识到历史的绵亘逶迤以及变革的动荡猛烈,荡涤了那些怀旧之情的胡言乱语。——弗吉尼亚大学前教务长、生命科学校聘教授格罗斯(Paul R.Gross)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我非常钦佩哈克对科学所进行的综合性捍卫,她的论述适当得体而又不落入陈词滥调的窠臼——如令人愉快的散文一般。——哥伦比亚大学前教务长、西斯·露历史讲座教授,《从黎明到衰落》(From Dawn to Decadence)的作者巴赞(Jacques Barzun)读苏珊·哈克的书就是去亲眼目睹一个独特之人:她对当下的观点和思想有着头脑清醒的评价,她作为见多识广、敏锐智慧的哲学家,探究处于相竞争的极端之间的中间地带,为有教养的头脑提供引导。——哈佛大学马林克罗德物理学与科学史讲座荣誉退休教授霍尔顿(Gerald Holton)苏珊·哈克]是当代那些杰出哲学家中我能愉快地阅读其作品的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摘自《仰望苍穹:科学及其文化敌手》


编辑推荐

《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理性地捍卫科学 PDF格式下载



书还可以,推荐一看吧


作为正统科学哲学家,她对待反正统的声音并不极端,而是把它们视为发展理性的一类批判,而且是是最为重要的动力。反理性和非理性并不是目的,理性才是目的。我被这本书中的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的分类所吸引,它确实指出了思想的两种极端。把科学主义的对立面用犬儒来表达还是第一次见。


科学精神也有不足之处,需要理性的看待


这本书买亏了,没有科技哲学的背景知识,难以看明白


不是有译者么 咋写个英语的?


这是作为我的硕士论文的一本必备参考书目来阅读的,哈克的思想的确是很受益的,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