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
2008-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金全 编
358
为了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本书编者们精心编写了这部教材。 本教材以教学大纲和司法考试大纲为指导,描述了中国法制史的产生及其演变发展,并结合多年教学与司法考试的经验,突出了学科知识点。从横向看,本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把握法制史内容,即立法思想、立法概况及主要内容、司法制度,其中第二方面内容较多,我们突出了重点、要点。从纵向看,四千年法制史可分为三大阶段,即先秦、秦至清、近代,教材注意突出了三大阶段的历史与法律文化特点,以使学习者较易掌握,从而培养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论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制的起源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立法活动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法律内容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司法制度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转型 第二节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第三章 秦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秦朝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秦朝的司法制度第四章 汉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汉朝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汉朝的法律内容 第三节 汉朝的司法制度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主要立法活动 第二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司法制度第六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隋朝法制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 唐朝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唐朝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唐朝的司法制度 第五节 唐朝法制的特点及历史地位第七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宋朝法制的变化 第二节 元朝法制的特点第八章 明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明朝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第二节 明朝法律内容的发展及特点 第三节 明朝司法制度及其特点第九章 清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清朝立法概述 第二节 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清朝的司法制度第十章 晚清时期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肇始 第一节 预备立宪 第二节 清末的修律活动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第十—章 中华民国时期法制近代化的发展与完成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立法建制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近代法制的发展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制近代化的完成第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的立法建制 第三节 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立法建制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立法建制
第一节宋朝法制的变化一、立法及法律体系(一)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变化宋朝的立法思想仍然是汉唐以来的儒家思想。宋初的皇帝都认识到儒家理论在治国化民中的作用,如太宗曾指出:“丧乱以来,经籍散失,周孔之教将坠于地。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募,今方及数万卷,千古治道,并在其中矣。”①真宗还亲著《崇儒术论》,宣扬儒家理论。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与佛、道学派的争论中,吸收佛、道理论中的精华部分,于北宋形成新的理论形态——理学,儒家理论因此更为系统,更为精致。在政治、法律方面,理学则完全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原则,如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④。在奉行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理论的同时,结合形势需要,宋朝统治者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立法指导原则:1.集权中央,防止割据为巩固新生政权,防止重蹈五代各国短运而亡的覆辙,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制定了对有可能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先后采取了“杯酒释兵权”、“收诸道精兵”、“诸州租课悉送京师”以及以文官出知州县事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在中央和地方增设行政、监察机关,分散职权,实现对各级官署的权力制衡,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2.义利并重,,重视理财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冗官、冗兵和向辽、西夏国纳绢输币,造成国家财政的极度匮乏?,理财成为当务之急。与此相适应,宋朝君臣及儒士在思想上也有转变,由传统的“讳言财利”转变为主张“利义均重,利义相辅”。神宗曾下诏称:“政事之先,理财为急”。南宋“永嘉”功利学派则提出“以利和义”,主张“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批评程朱理学是“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上述理论对宋王朝的民事经济立法有重要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为了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中国法制史》编者们精心编写了这部教材。
书送到了,质量什么的都没问题,快递速度比较给力
老师太可恶了,居然不用新课本
这个书是买给学法学的 BF用的,老师指定的,反正双修教材啦,不错不错
比书店买便宜,书是正版,其他的不说了。
当时写的是9-12天,结果不到一周就到了。书,还可以,新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