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大揭秘
2008-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桦
228
无
深宫幽幽,三十四载皇帝生涯。痛苦伴随着忧伤,平生太多的压抑。中年皇帝意外猝死,年迈的太后随即病逝。是人间密谋,还是天缘巧合?社会传言沸沸扬扬,铸成又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著名清史专家、物理学家和刑侦专家联手破解,百年疑案,真相大白。
陈桦,1956年7月生于北京。著名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组长。曾为中央领导人就重大历史议题做专题报告。多次前往英、法、德、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主持多项重大科研课题。著有《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清史编年·道光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并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众说纷纭母子亲情黄海波涛红墙激变“老佛爷”病逝耶,害亡耶?附录一 光绪之死附录二 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
清朝的许多重要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这13年中制定和产生的。雍正皇帝针对当时各地方政府财政亏空严重,官吏贪污成风的情况,实行了“耗羡归公”及“养廉银”的制度。即规定,将每年田赋征收中,超出正额,多征的税粮损耗部分,也就是所说的“耗羡”,全部上交归公,以杜绝官吏侵蚀,中饱私囊。“养廉银”,指发给官员生活、办公的补助费。清代官俸较少,雍正认为这是导致他们不断贪污的重要原因,所以决定,按照官吏品级,给予数量不等的补助。由是起名“养廉”。为了简化繁杂的赋税征收手续,并防止偷税漏税,采取了将丁税与田税合而为一的“摊丁入地”措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确立“奏折制度”。给予地方官员,如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官,及一些品级低下的所谓微末官员,以直接向皇帝呈报奏章,申言达事的权力。藉以加强皇权,并扩大了皇帝的视野。在连年的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的西北征战中,成立了清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权力机构“军机处”。军机处由皇帝指派的少数亲信大臣组成,他们禀承皇帝的旨意,拟写的文件,承写的谕旨,均无须通过内阁,函封后,直接交兵部,由驿站传送于有关地方。它使得皇权更加集中,减少内阁的干预。雍正的统治风格,以其“严猛”而著称。他个人的性格,刚毅而急躁。对待政敌,毫不心慈手软。也许由于这些,雍正皇帝虽然在政治上有众多的建树,但后来的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始终褒贬不一。雍正制裁政敌的手段,确实令人不寒而栗。雍正继位时,最大的政敌,莫过于他的几个亲兄弟。康熙皇帝一生中有4位皇后,妃嫔55人。共生子35人,其中11子早殇,叙齿存活24人。皇子中几位年龄较长者,在康熙晚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角逐。他们是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稹,八阿哥允袒,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械,十四阿哥允栖。康熙帝死后,雍正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金銮宝座。随后即开始了对敌手的打击。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月,雍正及众皇子护送康熙灵柩往清东陵的景陵安葬。葬礼刚刚完毕,雍正就出人意料地以守陵的名义,命十四阿哥允禵,留于遵化寝地,不准返京。实际是将他囚禁在这里。在诸皇子中,允禵与雍正的血缘关系最近,他们是同一母亲所生的兄弟。但是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数允襁的威胁曾经最大。同年,雍正又以到西线督军的名义,派九阿哥允禟前往西宁。允禟知道这是发配他,企图拖延,请求在康熙百日冥辰后再动身。雍正不准,迫其速行。允禟到西大通(今青海大通县东南)后,城内原有居民,为此全部迁出。后雍正又加派兵丁,监视允禟。第二年,又借故革去了允禟的贝子爵位。仍是在雍正元年,藏传佛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来北京拜谒康熙灵堂,不久即病逝于京。雍正即命十阿哥允械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灵龛到喀尔喀,代皇帝赐奠。允不愿离京,至张家口停留不前。雍正藉此革去其爵位,并查抄家产,永远拘禁。雍正四年正月(公元1726年),雍正发布上谕,历数允禩之罪。二月,革去王爵,圈禁高墙。三月,命改其名,称“阿其那”。“阿其那”,是满语译音,意指狗,或者畜牲。与雍正争夺帝位的几个皇子,结局都很惨。皇长子允禔,因争储位,谋害太子,康熙皇帝在世时,即被革掉王爵,监禁。雍正十二年卒。皇二子允扔,康熙十四年时,被立为太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十月,再废,并被禁锢。雍正二年卒。皇三子允祉,雍正即位后,命其守护景陵。雍正八年,夺爵,被囚禁。十年卒。
《光绪之死大揭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绪之死百年悬疑今日破解谁是害死光绪的真凶,请看清史专家解读光绪皇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在一天之内相继死亡,引起当时国人的震惊。是天意?还是谋杀?光绪死因扑朔迷离,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大迷案。历史学家、物理学家和刑侦专家联手破解,百年疑案尘埃落定,真相大白。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院长陈桦教授权威解读光绪之死,谁是真凶?背后包藏什么惊大阴谋?著名清史专家为您揭秘再现宫廷内的血雨腥风
无
争论百年的迷案疑案,被科学揭开,下一个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光绪皇帝的死因,而是到底是谁杀死了光绪皇帝。好书,喜欢清朝历史的人,应该拥有。
书里面讲死因的部分很少,很多内容都是在写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
行文风格明显不一致,全书开始和结尾部分是一个人所写,中间部分感觉语言风格突然一变。
印刷上文字间距比较大,如果印刷紧凑一些,估计只需要150页就够了。
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
想买这本书,不过看了楼上的评价后犹豫了
看到作者的头衔,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看这本书,没想到却是深深的失望。作为一个权威学者(至少作者介绍给人的感觉是这样),并没有达到与头衔相一致的水准。全书只有13万字左右,为了充数,把字体印制的特别大,留白也很多,凑出了200多页,给人注水的感觉。而且内容上也并无新意,只是生平简介,写得非常的简单直白,史料引用也不多,有限的一些也都是被各种书籍引用过千百遍的,随便上网一搜就能看到,而且内容中也还有很多错误,根本没有一点学者应有的严谨。唯一多出来的就是最近发布的法医学对光绪皇帝死因的探究报告,也和报纸刊登的基本一致。整本书看下来就一个感觉,根本就是一个生平简介,整体和其他的相关书籍没什么分别,如果你已经了解光绪皇帝最基本的生平,那就不用再买这本了。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严重的浮躁和毫无诚意的态度,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就是将网络上有的一些资料整理罗列了一下,只能当一个最基础的普及读物(错误部分就靠读者以自己的水平挑出来了),而且是娱乐版的,如果想看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真实历史,千万别买这本,不然一定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