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活动论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刘大椿  

页数:

357  

字数:

35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多年来,我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积淀下一些愿望,其中之一,便是把科学作为人类活动来进行系统地探讨和论述。1983年春夏间,我曾将一部分材料和想法在人民大学哲学进修班作过报告,就教于各位同行,似乎大家觉得还有点意思。有些同志怂恿我把它们整理出来。谁知一动笔,欠妥和单薄之处就此伏彼起,令人懊恼。后来我又搜集了一批新资料,用以填缺补漏,直至另起炉灶,终于成了眼下这个样子,不知能自圆其说否。当然,活动论完全算不上时髦观点,只是在我国学术界,尚有一点新鲜之感。不过,活动论的意义是不可小视的。国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科学学的诞生,强调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的意见就脱颖而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在发达国家里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体制,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再加上其他进展,仅仅把科学看作知识体系的传统观点就发生动摇了。本书希望能反映这个变化:不仅把科学看作既成的东西,而且把科学看作活动的过程;不仅考虑到科学活动的内在方面,还考虑到它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在整个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章节安排,自然是扣住科学活动这个主题铺陈的。第一章(科学论)具有导论性质,试图确认把科学看作活动的合理性,并概要说明科学活动的结构、特征和规范。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实验论、归纳论、理论论),着重论述科学活动的认识论方面,涉及科学活动中经验和理论两个认识层次,探讨了科学活动的一系列认识论问题。第五章(确认论)是从认识论到社会学论的过渡,论述了科学的真理观和科学成果的社会确立过程。第六章(发现论)着重探讨科学活动的创造性,其中将科学与艺术这两种人类重要的创造活动进行了比较,并试图揭示科学发现的心理特征。

内容概要

《科学活动论》是国内最早用活动论的观点系统论述科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九章:科学论、实验论、归纳论、理论论、确认论、发现论、科学家论、科学增长论、科学价值论。其特点是:不仅把科学看作既成的知识,而且把科学看作活动的过程;不仅考虑到科学活动的内在方面,而且考虑到它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在整个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科学活动论》自1985年初版以来多次重版、重印,得到读者厚爱和学界好评,是一部为科学合理性辩护的力作。

作者简介

刘大椿,江西于都人,1944年生于贵州安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

书籍目录

原版序第一章 科学论 一、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 二、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第二章 实验论 一、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二、科学实验的结构和特点 三、科学实验和理论思维第三章 归纳论 一、科学事实及其概括 二、归纳法 三、统计 四、类比第四章 理论论 一、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二、作为理论方案的假说 三、方法论原理 四、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第五章 确认论 一、确证观和确认观 二、理论发展的模式 三、科学发现的社会承认第六章 发现论 一、发现的艺术 二、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 三、科学创造性的培养第七章 科学家论 一、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出现及演化 二、科学能力 三、科学品格 四、科学家共同体第八章 科学增长论 一、科学的指数一逻辑型增长 二、科学增长的复杂结构 三、科学生产率 四、科学增长的原因第九章 科学价值论 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二、科学的价值附录一 学术自述附录二 科学增长的计量研究——兼评计量分析方法附录三 谈科学哲学的再定位附录四 中国有机论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互补性附录五 科学哲学在“文革”后中国大陆的发展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科学活动的结构从宏观来看,当代科学活动形成为特定的结构,这就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科学活动组成的庞大而有机的体系。这是一种社会结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工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事业也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部门。科学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并驾齐驱、相互联系,与其他社会活动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基础研究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的工作,分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部分。基础理论研究指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这六大学科中纯科学理论研究的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即定向基础研究,或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热物理学、化工学、水力学、计算机科学等的研究。基础研究这种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的性质、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遵循的基本规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研究有个界说,这里姑且借用一下。它认为:基础研究“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任何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际目的”。这个界说强调了基础研究作为活动的特征:创造性,和不直接与实用相联系。用习惯的用语来说,所谓不考虑实际目的,意味基础研究这种科学活动,不是为了直接的实际应用,它的基本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作出理论说明,建立宏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基础研究与传统理解的科学活动比较一致,它直接以认识世界为目的,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价值。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们是19世纪以来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的科学活动。应用研究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中所提出的实际科学技术问题,它的对象、核心是技术,在整个科研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理论和生产,一般是通过应用研究联系起来的,它一方面开辟科学理论转变为技术的方向,一方面将技术和生产的信息反馈给科学。通过应用研究,可以把理论发展到应用的形式,使理论具备为人类实践直接服务的可能性。

后记

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意,拙著《科学活动论》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现略加编辑整理,并作文以记之。书乃现成,编印朴素清晰,录入本无大碍;但再版时当如何处置,却颇费踌躇。《科学活动论》毕竟是我刚出道时的著作,实际上是我的处女作。掐指算来,现在距1984年书稿付梓已25年了,距1985年正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也已24年了,过去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个世纪,是不是应当大大修改一下,也好反映时下的学术变化,适应新一代的读者呢?我特地把该书重新翻阅一遍,倒是不太好改。科学哲学的风向这些年来已经由辩护转向批判和审度了,而《科学活动论》恰是为科学合理性辩护、为科学精神张扬的不遗余力之作。何以审度,准备另著剖析,此处不赘。窃以为当今中国,不失偏颇地为科学辩护仍是当务之急,却并没有解决好。或许拙著《科学活动论》尚可重出江湖,再做冯妇。遥忆当年该书问世之时,国内有关科学论的著作尚不多,涵盖面宽又颇具可读性的理论读物更显稀缺,正遇广泛流布的机会。现今拙著虽然看来有些青涩,但自信仍然葆有阳光、积极、向上的风格,并坚守着元科学的基本理念,因而还侈望能得到读者的青睐。这次再版《科学活动论》,原文本除修改了几个错别字,一仍其旧。附录中的学术自述是按“大系”要求专门添加的。另附我的4篇论文,都曾公开发表在20世纪80—90年代间大陆和台湾的学术刊物上。之所以选它们,是为了补充说明我在科学论领域结合科学增长计量研究、中国有机论思维研究、中国和外国科学哲学发展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供读者参考。它们也可以说是为本书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背景。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紧紧围绕科学社会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层层展开,蔚然构成完整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建设,为科学活动理论构造了良好的脚手架。在这个脚手架上,作者大展宏图,对科学认识论中一系列千古聚讼的大问题发表了卓见。  ——鲁品越


编辑推荐

《科学活动论》: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活动论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好像是刘大椿的成名作,现在读来,还是能引起我们的思考的!


不错,阅读完深受启发,推荐阅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