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美] 劳伦·斯莱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劳伦·斯莱特  

页数:

223  

译者:

郑雅方  

Tag标签:

无  

前言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内容概要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劳伦•斯莱特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既是一名心理学家,也是一名专业作家。
  她的写作风格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但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这本书被誉为“沟通学术与大众最重要的作品”。
  她的作品获奖颇丰。其著述曾获选收录于《全美最佳论文》、《全美最佳科学著作》、《全美最佳杂志论文》等论文选集。

书籍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米尔?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章节摘录

  第1章 打开斯金纳箱  你也许听过“斯金纳”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好像注定要遭人厌恶。叫这个名字的人仿佛生性就该残忍,他一手拿刀,一手抓鱼,毫不留情地刮去鱼鳞,只见鱼身几近透明,内脏依稀可见,他顺手把鱼丢人滚烫的油锅,热油四溅,噼啪作响。  现实中的斯金纳,满头花白乱发,对心理学极度狂热。据说他曾将还是婴儿的女儿养在实验箱里,训练她学会各种技能,好像马戏团里训练海豹用鼻子顶球。斯金纳一心想“塑造”人类行为,这与纳粹所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以齿轮、箱子、按钮组成实验装置,依据严密准则给予强化物,操控动物行为。人性在他的手中化为乌有。  我曾调查过20位具有本科学位的民众,请他们说出对“斯金纳”的看法。其中有15人形容他“恶毒”、“邪恶”。10人提到他把女儿养在箱子里的实验,虽然没有人知道小女孩的名字,但他们却信誓旦旦地说,女孩因父亲的实验而身心受创,后来她在旅馆房间以手枪和绳索结束了生命,细节就不清楚了。我们知道,女孩名叫德博拉(Deborah),斯金纳想训练她,所以把她关在箱子里整整两年。在这个狭窄的方形空间里,装设有响铃、食物托盘及各式机关,斯金纳还会适时地给予惩罚与奖赏。他站在网架后观察女孩的进步。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PDF格式下载



作者不仅历数了20世纪的伟大心理学实验,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己亲自进行了许多实验加以考证,态度严谨。这本书如果仅作为专业书来看似乎是浅显了些,许多实验被各类书籍引用无数遍,而且对什么样的心理学实验是“伟大的”,也许每个人的定义都会不同。但我以为这本书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审视我们自身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这对心理学从业者会有很好的帮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盲目服从权威定论,是治学从业的基本要求,而看我们现在的心理学从业者有几人可以做到?他们多看看这类书籍,也许对患者是福音。另外,这本书是不是盗版啊,怎么那么多错别字,这是我唯一失望的地方。


从书的介绍看,我就清楚这将是一本非常吸引我的书,人们的内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开启这宝藏的钥匙就是心理学.将模糊的,主观的心理的东西,通过实验来检测,寻找内部的规律,追寻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而本书中介绍的,则是过去那些可以称之为疯狂的人们所做的震惊世界的实验.这些实验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让人们印象深刻.而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以及对这些实验的深刻了解,甚至有时会亲自去体验,都让人感到作者对这些实验的崇拜,认真.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byelogioner


非常不错的心理学书籍!好好的,完整的,深入的写心理学实验的书太少了,就看看普通心理学书上的介绍,我确实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个心理学家有什么理论了,可是对这个实验,对这个心理学家没有一个深入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就像是一个个名字而已。跟我没关系。也许他们很伟大,实验和理论很伟大,但是这是别人的评论。我没什么感觉。我想,这也是很多学心理学的人的同感。幸好,我们还有这本书!喜欢@受益匪浅!


通过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和相关人员的追踪采访报道,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心理实验所报告的全景。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心理学,而且无论是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都会喜欢读的一本书,开阔了思路!


这本书不论是心理学专业还是心理学爱好者,都建议一定要看一看。
虽然书中只有10项试验,但是能读到的内容绝不仅仅局限于这10项实验中。作者的文字叙述十分有意思,她不仅将试验,也讲实验者的人性。
同时也要理性对待这本书,正如序言所说,书中有一点点所说并非真实。


文章中,无论是实验的设计者,还是作者亲临实验场所考察和感受,他们严谨而孜孜探索的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科学需要踏实和严谨,尽管人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的心理学实验影响了很多很多的人,反思与成长永远是人类的主题!


别的不说,当当时看了这本书的前言介绍,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我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心理学以及非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并强力推荐!


作为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写得非常好。对于人性和心理、神经、爱等等,给人很深的启发。对于心理实验的过程描述,让人也学到很多分析问题、排除干扰因素的办法。总的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睇完每一篇实验,我觉得可以帮我再次复习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用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性实验 介绍心理学的某流派的发展过程。本书以诙谐的语调 调侃各流派的掌门,如同和一个知名叫兽海聊~


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书,其中的心理学实验描写的很生动,不像教科书上那么死板。其排版很好。。。。。。。


里面的文字非常优美,看着她走访各个实验都觉得有一种美感,而且对于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意义,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是一本有趣又受益匪浅的书。


这本书写的心理学实验比较有趣,引人入甚,两个晚上看下来,收获还是很大的,强烈建议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或不感兴趣的人(可以变得感兴趣,呵呵!)购买


激发你的想象力,刺激你的求知欲,和以往认知传统的心理学实验,有天壤之别,总之是学心理学的朋友值得拥有的一本书。如果你不是学心理学的,看起来也会津津乐道


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尤其适合心理学入门!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和心理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推荐


拓展心理学知识与视野,丰富心理学知识!很好


这是想入心理学门径的好书


有趣的角度,即使不够那么专业,不够那么理性,毕竟让心理学带入更多人的世界。我认为是草根心理学爱好者写的书,对权威的心理学或多或少还有那么些挑战。


心理学科普读物不错呢


类似心理学史的书籍,有点专业。很条理,很深邃!喜欢!但39元感觉书籍的自身定价有点高!


一本非常好的书 一直想找关于心理实验的相关著作 这本书相当全面的阐述了心理实验 谢谢当当


很多心理书都写得枯涩难懂,但这本书非常的通俗易懂,而且可以透过每一个实验,明白我们日常生活,行动背后的一些原因,其实吸取每个实验的结果,可以指引我们理性的待我们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好书,值得一读再读。


很少见过这样写实验的,不当可以了解试验者做这个实验的意图,还能了解试验者在什么样的启示下做这个实验,当然还有实验的过程。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了解实验背后的故事,这本身就比实验精彩得多。因为,实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果然是一本像好莱坞大片的书,每个实验都好像是一个小篇章,还挺曲折,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就读完了。强烈推荐。


通过心里实验能吧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活生生的展现在人面前,能揭示出自己内心都不知道的行为。本书简单通俗,对于一直对心里学感兴趣切初次尝试看的我来说受益匪浅。还会关注和学习类似的书~


对实验分析得有点感性化,比较吸引大众读者。但对专业读者来说,也不是不可取。她调研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特别是,她从行业内对实验者、实验本身的看法,告诉了我们关于那些经典的实验,更多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语言还蛮幽默的、
那些实验也很经典


值得推荐,为数不多的实验却真正带人走进科学的领域,很精彩,很有意思,了解人性


里头有很多实验,都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很多甚至是我们所不愿意相信的.但是实验却证明了事实.革新,创新,改变!这需要我们多去接触一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东西.才能检验出真理!强烈推荐.值得一看!有趣又震撼!


不错的书,以叙述的口吻描述这些实验及实验者的个人经历,有点像采访故事的味道了


能把实验写得如此精彩,服了!


很好,很有趣味,这些实验都知道,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来理解得更深刻。


我曾经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本能借小说的形式来完成对心理科学的传承,如今我找到了,或继续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同样怀着灼热的渴望走过作者所留下的轨迹


让人很震惊的书,与电影《骇客帝国》《楚门的世界》一样,让你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怀疑。世界和你,身体和心理,全部成了变量。


书的内容很喜欢,书也很新,不过刚拿到以为弄错了呢,封面换了,应该及时更换网页信息啊


非常好的书。通俗专业。


能增长知识,可读性也不错。


一直想买的嘞 大爱


不知道为什么封面不一样,但是感觉对我的工作挺有用的。


帮助我了解了很多不知道的事


感觉还不错,很朴实的语言却能打动读者。要是再多些这样的书就好了


比较适合有一点基础的人来阅读


美版教材,写的实在。可用性强。


收到的书不是图片上的版本而是更新一版的,书很不错


通俗易懂,思想深刻。


大爱这本书,很大启发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虽然有些地方有失偏颇但是瑕不掩瑜吧。写得很不错。作为一本涂塑读本感觉很好。


很喜欢这本书,有意思。


需要慢慢反复品味,很不错的一本书.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对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思考。


书的内容很有趣,送货速度还是一样的快,好


确实经典


目前还没看完,感觉挺经典的


书还没有看。看起来还可以。


虽然送过来的时候包装破了,但是书并没有损坏,不错,很喜欢


书到的非常的快!非常意外,也非常惊喜!多谢当当网。让我买到了久已心仪的书!


质量不错,印刷也好,应该是正版!不过内容就有待考究.。


内容很丰富,题材很不错对人很有启发


商品挺好,发货挺快,很满意。


物超所值,必须收藏


写的很不错


还没开始看,但是感觉还不错


描写的很生动,不敷衍


很喜欢,细细品味


没看完,感觉很好


不错参考了


这个版本确实挺好的,而且有插图,很不错。


趣味读书


已经买了两本了,很有意思。


准备好好看


很正,很實用


值得认真看。。。


一口气读完的.很有意思.


买了送给朋友,被赞不错


verygood!非常不错!太好了!


好书,爱不释手.


写得太好了,一口气读完,余音缭绕,非常有收获,谢谢当当网。


真的是一本好书!很多很有深意的案例~看的心跳加速~回味悠长~


还没来得及看,但大概看了下,很好.喜欢


超棒的!!!!又新鲜,服务态度又超好,一千个赞!!!


期待不一样的感受


老实说,这个作者的笔风我个人并不是很接受,因为有时候感觉跳跃的太快,没有联系,她想用写诗的方法来写科普,确实有难度。

不过就整个内容而言,这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带给人们的震撼至今犹在,确实是值得了解,作者并不想主观臆断这些实验的数据好坏,而是扮演一个记者的角色,每个实验都要亲身去尝试,用事实来说明,不偏向实验者本人,也不偏向反对者。在她的笔下,这些实验的创始人不管是建在还是去世的,都活生生的站在实验台前,去操作。

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偏执也好,激情也罢,是对人类的倒退,还是对社会不满,这些实验者发起了一个个挑战,每个实验都带给人类巨大的震撼,是好还是坏呢?
留给后人评说吧。

个人感觉,心理学的实验,这种写作手法也算是一个创新了。


整本书的立意不错,收录的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心理学的发展都是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不过由于违背了人道主义,所以一直存在争议。书的翻译质量算是比较好的,很多时候甚至能读出诗意。除了介绍这些有争议的伟大实验的具体情况外,还对实验主持人进行了一番研究。让读者对于这些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整书好像小说,有悬念,有采访,有故事,有感慨,作者是教非主体写作的大学教师,所以书的写法也是比较小说化,或者说比较好莱坞式的,科普意义比较大,毕竟常人无法啃心理学经典读本,鬼才知道弗洛伊德成天嘚啵嘚啵的到底想说啥---如果你接受他的恋父恋女情节,那普通人不是崩溃了。或者谁告诉你海马体怎样怎样,神呀,你能想象你爱你妻子只是因为一种化学物质?所以本书大众值得收藏,真正学心理学的就算了,相对于心理学科普,更值得所有中国作家收藏,读上个百八十遍,这样他们就知道为啥他们的书卖不出去了。


其实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喜欢心理学,也许小时候还做过要当心理学专家的梦,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淡忘了。看这本书,勾起了我曾经的梦想,里面的实验非常的有趣,看完后才发现,其实心理学并不遥远,而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有的时候只是你看到问题的眼光太过寻常,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因为现实的残酷不得不放弃很多奇思妙想,从而错过精彩的人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点滴透露出的心理学事件,不为别的,至少人生会更有乐趣一点吧!


似乎不够专业,当然书生动、浅显的扫描心理学的实验,对现代心理学理论也有一定深度的涉及,当床上读物还是不错的


虽没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那么出名,不过也都是很经典的实验,值得心理学专业一看


可能是因为是心理学实验,在写法上没有普通心理学书那么乏味,


核桃是什么?表皮坚硬,内力丰富。这好比这本书,除看好像很坚硬,其实很美味.没有一定的心理学内力和对它的喜爱。很难写出这名好味道的书!


看过不少介绍心理学实验的书,但多为过程和结果的介绍.能象这样将实验本身和实验设计者融为一体的描述极少.看了能让人觉得总有什么被触动了...


有些实验很有趣,对于初入心理学的朋友很有帮助


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描写和评论心理学实验的过程。


很不错的书。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写作行云流水。内容也很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心理学研究。值得一看的书。


蛮受用的,能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本来就喜欢心理学,常买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本书没让我失望,调查的挺详细的,又长了见识。不错。向你们推荐。


相对比较通俗的心理学书,诠释了一些核心的心理学理念。当然也有些篇幅是没用的


看完心理学的书就是会让人变得很理性啊……


错别字太多,但内容还不错,连我这样不懂心理学的人也能看进去,还好啦


一看这个翻译应该就是心理学出身的,翻译的挺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