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闻传播学综合案例教学

杨汉云 等 著 杨汉云、汤劲、 皮修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杨汉云、汤劲、 皮修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8出版)  

作者:

杨汉云 等 著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回望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我们无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而倍感自豪和骄傲。新中国教育60年的深刻变革和历史性跨越,同样值得我们感佩和讴歌。然而,当我们放眼全球,不难发现,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与发达国家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当我们立足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当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钱学森之问”无力回应而使之成为教育战线难以释怀的“硬伤”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冷静地对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全面检视和深刻剖析。“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中国教育新一轮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强音。面对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退路。唯有以百倍之信心、无畏之勇气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是明智之举。然而,知易行难。对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而言,难就难在我们高校内部的各项改革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没能够主动对接和及时跟进;难就难在我们当中有一些高校管理者明知教育教学改革“剑”指何方,却没有真刀真枪地干;难就难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一颗宁静之心和一种脚踏实地、不懈探求破解难题之法的精神品性。如果这一切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那么将使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憋屈,缺乏论争、质疑、批判、探究、创生和活力”的教育景象像病毒一样,继续一代代复制下去。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敲响了“我们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警钟!

内容概要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中国教育新一轮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强音。面对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退路。唯有以百倍之信心、无畏之勇气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是明智之举。然而,知易行难。对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而言,难就难在我们高校内部的各项改革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没能够主动对接和及时跟进;难就难在我们当中有一些高校管理者明知教育教学改革“剑”指何方,却没有真刀真枪地干;难就难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一颗宁静之心和一种脚踏实地、不懈探求破解难题之法的精神品性。  如果这一切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那么将使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憋屈,缺乏论争、质疑、批判、探究、创生和活力”的教育景象像病毒一样,继续一代代复制下去。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敲响了“我们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警钟!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篇第一章 基本概念第一节 信息第二节 新闻第三节 传播第四节 舆论第五节 宣传第六节 广告第二章 基本原则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第二节 广告传播的基本原则第三章 基本传播过程与模式第一节 信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第二节 信息传播模式第四章 传播者第一节 传播者的角色第二节 传播者与“把关人”第三节 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 传播媒介第一节 传播媒介第二节 媒介理论第三节 媒介功能第四节 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第六章 传播内容第一节 事实与新闻事实第二节 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第三节 广告信息与选择第四节 符号与意义第七章 传播受众第一节 大众与受众第二节 受众的细分第三节 受众的定位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第八章 传播效果第一节 传播效果第二节 新闻的预期效果与实现第三节 广告的预期效果与实现下篇 素养篇第九章 思想素养第一节 政治意识第二节 责任意识第十章 媒介素养第一节 媒介素养的含义和内容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第十一章 基本素养第一节 洞察第二节 沟通第三节 表达第十二章 专业素养第一节 策划与创意第二节 播音与主持第三节 拍摄与制作第四节 网络与多媒体第十三章 法律素养第一节 知法第二节 用法第十四章 人文素养第一节 理性素养第二节 情感素养第三节 人格素养第四节 审美素养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这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则新闻,首先在网络上流传,然后迅速在报纸、电视上广泛传播。5月15日,“母爱短信”先后出现在百度贴吧、豆瓣网、21CN网、浙江在线、互联星空。而后,国内各大媒体不问缘由,争相对其进行报道。5月17日,《新快报》A21版《三个月的孩子压在她冰冷的身下,母亲手机留言:宝贝,如果你活着,记住我爱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晚报》A11版《母亲手机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基本照录原消息,同时加了一些抒情文字;5月17日以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跟进,全国多家卫视和电台,一些视频网站、手机报、手机短信等都有相关报道;甚至在5月18日中央台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年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男主持人也用饱含感情的口吻播报了此事。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引起很多读者的质疑,《国际新闻界》(2008-06)刊载唐远清的一篇论文《任何时候都应追寻新闻的真实——对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的反思》,从消息来源、报道的文字等方面对这则催泪短信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原因如下:首先,《人民日报》报道的《去世前,她给孩子留下短信》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消息来源不真实,属于虚构。最初网络上流传的消息版本没有署名具体的作者,关于报道,没有相关图片以及视频。而且,关于人物指代,均为“他”、“抢救人员”、“人们”而没有一个明确的名字和人物。可见,这篇报道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五w”交代不清楚,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只是对网络版的故事做了一些删减,加上时间“5月13日中午”和地点“这是震后的北川县”,文末加上“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就匆忙地把一篇“无头消息”装扮成了给受众的新闻报道。其次,夸张。此稿件的语言不属于新闻语言,而是运用了大量夸张的文学手法。如“他熟睡的脸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很温暖”。第三,诗化、煽情。文章主体没能做到简洁快速地介绍事件本身,却重在渲染气氛,动人情感。“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后记

在对新同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时候,我们经常被学生询问:“老师,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广告人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我们曾努力地对学生进行解答,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全面。于是便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在学生人校的第一个学期开一门基础理论课,让学生对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让他们对其所学专业的特征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性认识。正是带着这样的目标,我们开始对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课程进行大胆调整,把“新闻学概论”、“传播学”这两门理论课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概念抽出来,把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特征的理论概念集中起来,把从事新闻与广告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汇集起来,组成了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考虑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我们一律辅之以案例,然后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恰值我校正在进行实践性、研究性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于是,本成果自然就成了其中的一员。至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的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问题,我们准备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此外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新闻学概论十讲》、《传播学十讲》等案例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好些理论问题均在不同的课程中出现,虽然有些视角不同,但难免有失科学之嫌。如何把这个专业的所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科学统筹,是摆在当下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也许大家见仁见智,但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才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培养目标,就一定能求同存异,达成共识,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是一群年轻人,也许年轻没有羁绊,正是年轻少有束缚,带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在这条崎岖陡峭的小路上开始蹒跚前行。途中每采到一朵小花、一片绿叶,我们都万分地高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们把这本教材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并期待着方家的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新闻传播学综合案例教学》:实践性、研究性人才培养综合案例教学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闻传播学综合案例教学 PDF格式下载



很好,很实用,作为刚毕业参加工作当老师讲授新闻传播的人很适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