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朱熹哲学十论

蒙培元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蒙培元  

页数:

241  

前言

  本书从朱熹哲学中总结出十个最重要、最有理论意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这十个问题是过去的朱熹研究中未曾提出过的新问题,但是能代表朱熹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论述也是全新的,不同于过去研究朱熹哲学的框架,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朱熹著作,揭示其深层意蕴,发掘其普遍价值,从中得到应有的启迪。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立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也是一部中西、古今哲学对话的著作,既忠实于原著,又能走出历史,与现代的哲学问题对接,从中发现哲学中的永久性话题。比如,其中的《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针对将朱熹的理气论视为二元论的流行观点,阐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问题,说明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两个世界,从而改变了以往套用西方哲学解释朱熹哲学的做法,恢复了朱熹哲学的本来面目。又如《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对朱熹的“理一分殊说”提出新的解释,揭示其中所具有的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再如《存在与价值能统一吗?》,论证了存在与价值的统一。这是西方哲学长期争论的问题,朱熹从生命哲学的立场予以解决,是对人类哲学的一大理论贡献。《心是什么?》对朱熹的“心体用说”作出与牟宗三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释。牟说在学界影响很大,他以朱熹的心为认知心,心与性只是撗摄式的认取关系;我认为心有体用,其体即性,其用为情为知,不可离心体之性而言知。我又提出“合说”与“分说”的问题,解释了朱熹的一些看似矛盾的说法,而不至于将朱熹所说的心误解为仅仅是“知觉心”。

内容概要

本书讨论了朱熹哲学中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往的朱熹研究未曾提出或很少涉及的,虽各自独立却又构成有机整体。作者从问题意识出发,重新解读朱熹,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揭示朱熹哲学的深层意蕴并与现代哲学展开对话,提出许多新见解。在朱熹哲学的庞大体系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经过重新解释得到了化解;有些当代哲学争论不休、未能解决的问题,朱熹早以自己的方式予以解决;有些被认为是保守反动的封建意识形态的议论和观点,实际上是生命哲学中关系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本书以中西比较、古今贯通的方法,进入历史而又超越历史,透过历史语境,揭示朱熹哲学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永久性的话题,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行理论疏解,使之面目一新。

作者简介

蒙培元,1938年生,甘肃庄浪人。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冯友兰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啥佛大学,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怎样注解“四书”?——从方法的角度看 第一节 重视字义阐释 第二节 拓展意义空间 第三节 运用分析方法 第四节 转换问题向度 第五节 “建构”形而上学 第六节 回到直觉体验第二章 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理气论 第一节 “不离不杂”说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二节 形而上下分先后的实际意义 第三节 体用合一是存在的基本方式第三章 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一分殊”说 第一节 “理一分殊”的提出 第二节 何谓“理一分殊”? 第三节 “理一”与“分殊”的关系 第四节 重要的是理会“分殊”第四章 存在与价值能统一吗?——“所以然”与“所当然”之说 第一节 今人对朱子之理的解释 第二节 朱子本人对理的解释和用法 第三节 “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第五章 心是什么?——心体用说 第一节 心是体用之全体 第二节 分说与通说 第三节 心之知觉说 第四节 人心道心说第六章 情感与理性对立吗?——“心统性情”说 第一节 何谓“心统性情”? 第二节 本心即仁性第七章 德性还是知识?——“尊德性”与“道问学”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德性与知识的关系 第三节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 第四节 朱陆之争第八章 有无宗教精神?——敬的学说 第一节 敬是宗教情感 第二节 持敬与穷理 第三节 主一、整齐严肃与敬畏 第四节 敬与慎独第九章 有无生态哲学?——“生”的学说 第一节 “生”的意义 第二节 人物之异同 第三节 何为“格物”?为何“格物”? 第四节 公与仁与万物一体第十章 何谓真善美的境界?——“心与理一”说 第一节 何谓“心与理一”? 第二节 诚与真的境界 第三节 仁与善的境界 第四节 乐的体验与审美境界

章节摘录

  有人说,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缺乏超越意识。这要看从哪种观点去说。如果从两个世界的观点出发,将超越说成“超绝”,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是两个决然不同的世界,那么,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确实缺乏这样的超越。朱子哲学并没有许诺这样一个超绝的精神世界或观念世界。但是,如果从一个世界的观点出发,将超越理解为在事物之中而又有超越性意义,则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并非没有超越意识。无论从形而上的观点看,还是从本体的观点看,无形而有普遍意义的理对于有形有象之物就是一种超越。只是这种超越,并非另一个独立的世界(本体界),而是同一个世界中的不同层面。正如人有神形、心身关系一样,二者虽有区别,身以心为主,形以神为主,却不能说精神独立于形体而存在,心灵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心身合一、神形合一是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的根本特征,这也是一个世界的理论的根本特征。  通常人们所说的“超越”意识,是以两个世界的理论为前提,认为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终极性的理想世界。它批判一切现实世界,包括批判一切传统,追求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实现,却值得追求。但是当其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冲击(如科技的成就和形而上的衰落)时,便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既然没有超越的理想世界,那就在现实世界中尽情享受吧,于是,人也就变成“物化”的人。朱子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超越意识,以一个世界的理论为全体,是一种自我超越,即人类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追求一种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不在另一个世界,就在现实世界之中,是能够实现的,但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就处在这一过程之中。一方面,人要正视现实,尊重传统;另一方面,人要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身,实现天人合一境界。人类的存在价值就在这里。  这一学说的重要性在于,在朱子看来,人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两个分裂的世界(即一个虚幻的现象界,一个真实的本体界)。世界的存在虽然有其本体论的依据,但是,“大化流行”、“生生不穷”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大化流行”、“生生不穷”正是本体的显现。这一学说对于认识自然界、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朱熹哲学中蕴涵着独特的生命智慧,其中又有普遍意义。解决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是其宗旨。人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是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的德性主体,不是与自然相分离的认识主体,人生的目的是实现真善美的境界,不是满足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这种境界所体现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朱熹哲学十论 PDF格式下载



蒙培元氏著《朱熹哲学十论》,朱子哲学研究有添新作也。

蒙氏,冯友兰弟子也。其著作多能得乃师之意。冯氏以“贞元六书”而创立现代“新理学”之体系。其弟子晚年此作,似亦有继承乃师之意也。冯氏《新道学》之十章曰《新统》,以己之“新理学”为继承朱子理学之统。蒙氏此作,其欲新统之延续于永永不绝之意乎?


蒙培元,男,1938年2月9日生,甘肃庄浪人,196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考取冯友兰先生的研究生,196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心灵超越与境界》、《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国学举要·儒卷》(合)、《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还没看,可是知道是本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