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莓与白桦

梁归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梁归智  

页数:

348  

Tag标签:

无  

前言

至今记得2007年6月23日,在圣彼得堡享受白夜节的特殊魅力。我和归智兄在著名的涅瓦大街一家咖啡馆聚齐,那时他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我只是短期访问,异国相见,说不出的新鲜与欣喜。咖啡馆外大街上涌着汪汪人流,都朝一个方向——冬宫广场,那里有白夜节的演出和狂欢活动,我们从玻璃窗望出去,情绪也受到感染,觉得那真是奇妙的一天。我跟归智兄说起在圣彼得堡已经游过哪些地方,他提醒我,有一处不应错过,就是普希金决斗处。我说己经跟俄罗斯方面人士提出,但那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却说并未去过那地方,不好找,归智兄就强调无论如何还是要去一下。第二天我和同去访问的朋友向接待方提出,他们也就带我们去了,那确实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小景点,不过非常值得一游,在那里我感慨万端,普希金就在那个地方,结束了他仅仅38岁的生命。后来我又去探访了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故居,那也是一般游客很少关注,而归智兄鼓励我一定要去看的。举出这两个例子,就可见归智兄对俄罗斯文化的寻幽探胜,绝非一般泛泛的游客可比。我只不过去了十来天,回国后也很写了些游记。归智兄在那边待了两年,又利用假期作了更广泛深入的游览,以优姜细腻的文笔,写出选本游记,实非一般介绍风土人情的游记可比,有丰富的知识,有纵深的探寻,如歌如诗,如曲如画,值得细品。 2011年3月1日

内容概要

  鲜艳的红莓,静穆的白桦,高耸的教堂,风采各异的雕像:这不只是一部游学记录,还是对一个民族和它伟大文化的的素描。
  跟着作者的脚步和笔,一起聆听普希金决斗的枪声,一起诵读阿赫玛托娃的诗句,一起怀想苏联时代的往事……别忘了,还有那流落在外的手抄本《红楼梦》和遥望中国的异邦友与故乡人。

作者简介

  梁归智,中国当代著名红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梁归智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关门弟子姚奠中教授,并私淑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红楼六家谈》中主讲“红楼梦的断臂之美”与“曹雪芹的超前之思”;1995—1996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哲学系、2006—2008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文化系、201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教育局任客座教授。
  梁归智开创了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分支“探佚学”,影响广泛,著有评点本《红楼梦》、《红楼梦探佚》、《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独上红楼》、《红楼探佚红》、《红楼疑案》、《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等20部学术文化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
 我住在小黑河畔
 “旧”生活
 十月革命节那天
 俄国的“红色经典”
 初识莫斯科
 素描莫斯科:地铁与广场
 素描莫斯科:教堂与宫殿
 素描莫斯科:画廊、博物馆与修道院
 素描莫斯科:街道
第二辑 寻访俄罗斯的灵魂
 普希金决斗地
 普希金故居
 普希金故乡游
 小说家的老屋
 阿赫玛托娃故居
 诗人笔?猎人枪?情人眼
 ——涅克拉索夫故居
 异类作家蝴蝶君——纳博科夫故居
第三辑 异邦友与故乡人
 德米
 奥丽雅
 叶芙根妮娅
 庞英教授
 东方系三剑客
 红霞白霜
 李福清院士
 浪人吉玛
 彭领事一家
 青春的纪念
 中国文化年轶事
第四辑 游俄国,读苏联
 结伴而游
 白海记行
 教堂联想
 阿芙乐尔
 祭苏联
 苏联往事
 斯大林的儿女
 在高尔基铜像下
 西伯利亚轶事
第五辑 《红楼梦》与莱蒙托夫
 目睹《石头记》抄本
 在彼得堡讲《红楼梦》
 另类葬花词
 想望高加索
 我的莱蒙托夫
 圣彼得堡的悼诗
 去俄罗斯走夷方
 俄诗新译
后记 森林是一种文化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王凡来过不止一次了,这一回是给做短期旅游的夫人和孩子当导游。跟美术史专家一道参观,鉴赏提高了层次,长了不少专业见识。伊凡诺夫的《基督显灵》是满面墙的巨作,画了20年(1837一1857),除了最后的成画外,还展有不同时期的草稿,局部的多次样稿。原来画一幅画耗如此多心血!这简直比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投入,这些草图、样稿的演变,不就是从《石头记》到《红楼梦》的各种抄本系列吗?王老师指点我们:基督在旷野显灵了,信仰者无不热血沸腾,虔诚激动,但那边还画了一个阿拉伯的异教徒,无动于衷,脸侧在另一边。瓦斯涅佐夫的《三勇士》也画了20年(1876-1896)。此画似乎到处有复制品,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也有一幅,不知哪一幅是原创?画中的三勇士是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分别叫伊里亚·穆拉密茨、里尼亚·尼基奇和阿寥沙·波波维奇。但王凡告诉我们,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俄罗斯的三个主要民族:斯拉夫、俄罗斯和鞑靼。听他说了再细看画,果然三勇士穿着三个不同民族的服装。苏里科夫的《禁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缅希柯夫在贝辽佐夫镇》都极具悲怆英雄气质。

后记

森林是一种文化 2006年9月14日到2008年8月24日,我曾在俄国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文化系任教。 俄罗斯在心灵中沉淀下种种印象,色彩缤纷,光影斑驳,其中重叠最多最深者,是地广人少和树多,特别是森林,那宏伟而有些沉郁的森林。 森林让我心迷神醉,让我憬悟:森林,是一种文化。 俄罗斯的森林扎根到了我心田上,摇曳在我灵魂里,渗透进我血脉中,今生永世。红松,白桦,云杉,稠李……金翅雀,红胸鸲,苍头燕……蜜蜂,蚂蚁,松鼠……原始的广大的深邃的绿茫茫的俄罗斯森林,花点点,叶飘飘,成了我永远的梦。 俄罗斯的森林,与美洲的不同,它的背景有些冷肃,让俄罗斯人有些高傲,有些忧郁,有些孤寂,有些懒惰,有些悠然,也有些多疑和蛮勇,有含蓄的爆发力。 俄罗斯有伟大的油画,有崇高的交响乐和高贵的芭蕾舞,画画,赏画,弄音乐,基数大,故艺术巨匠云出,其根源就在无边际的森林,自然森林下面还有草地,河流。艺术家和文学家不在话下,彼得大帝,列宁和斯大林,功过善恶,也和森林有关。 沙皇把知识分子流放到边远的森林中,彼得大帝亲自刨木造船,列宁躲在树丛中写《国家与革命》,斯大林在森林隔绝之地建立集中营。 俄语中有许多词汇都源于树木,从“桌子”到“柱子”到“站台”,从“立正”到“价值”到“这么多”到“游牧营地”到“斯多葛主义”,其词根都是“木头”。“村庄”这个词是从“树木”这个词衍生的,再衍生就是“勇敢、大胆”和“统治者”这些词。 人生活在树木间森林中,身体会放松,心情会沉静,花开,叶落,鸟叫,虫鸣,森林是诗情、画意和乐思的摇篮,秋风夏雨冬雪,伐木狩猎,也是谋略和勇毅的培养皿。森林容易让人沉思和幻想,神话和宗教也就滋长繁荣。 中国人太多,把森林挤兑得可怜见,中国人就生活得吵,过实,少了虚邈,少了静。 苏联和中国都有过极左,但苏联比中国有更多的森林,所以苏联人画魂不灭,承续着希什金和列维坦,还出了自然散文大家普里什文,真诚的自然之子,他们的心灵有森林荫庇,中国心就没处藏躲。 让我转录一篇普里什文的短文,向俄罗斯的森林致敬,题目叫《森林中的人》(潘安荣译): 我看着在芦苇丛中划船的渔人。黑水鸡,芦苇,水,倒映在水中的树木,这整个世界连同周围的一切,都好像在发问;它们想要得到的答案,就在这个划船的人的身上:这个划船的人,就是你们要问的,就是你们所期待的,这是你们自己的“理智”在航行。 2011年6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归智兄对俄罗斯文化的寻幽探胜,绝非一般泛泛的游客可比……归智兄在那边呆了两年,又利用假期作了更广泛深入的游览,以优美细腻的文笔,写出这本游记,实非一般介绍风土人情的游记可比,有丰富的知识,有纵深的探寻,如歌如诗,如曲如画,值得细品。  ——著名作家刘心武


编辑推荐

《红莓与白桦:俄罗斯游学记》:如果没有俄罗斯民族,人类将会单调而肤浅。读好书,光阴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红莓与白桦 PDF格式下载



语言亲切,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俄罗斯的红梅与白桦,民族与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驰神往。


梁归智先生没有流于走马观花,而是用自己心中早已生成的影像去投射、去观照,进而用自己的学识去思考、去解读。


枯橾无味,流水帐的


这本书反复读过好几次了才来写的评论。作者的文笔清新秀丽,见解独到深远,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平实中肯,十足的学者风范。初读时没什么感觉,还有点不耐烦,觉得作者很絮叨,什么小事都写,后来慢慢就看进去了,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在书上也写了很多笔记,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看了这本书,确有一种“读好书时光慢”的感觉,非常好。


一弯通往俄罗斯的“文化鹊桥” ——推荐《红莓与白桦——俄罗斯游学记》 红学家梁归智先生,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做《红莓与白桦:俄罗斯游学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工作的两年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本书,光看名字,就不禁会让你流连一番。梁先生起书名,向来是很考究的,单看这“红莓”“白桦”四字,就已经诗味儿十足,且极具文化识别度,是对“俄罗斯”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的最好诠释。1973年,前苏联就曾有过一部经典影片,名为《红莓》,其精神内核,直指陀思妥耶夫斯基;而《白桦》,又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俄罗斯的国树,那种高洁之美,不言而喻。这一红一白,早已将先生的诗情“话”意,逗漏无疑,可谓“未饮人先醉”。 梁先生写起游学记来,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俄而发一句小叹“俄罗斯让人痛苦,让人叹息,让人羡慕,让人着迷”,俄而爆一段大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也曾度过一场决斗危机”。这样的文字,已经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笔了,读起来韵味十足,随心所欲。真真让人难辨得出,这到底是用诗的方法在写游记,还是在用小说的笔触来演绎随笔。 梁先生是爱诗的,也懂得观察和体味生活。这种诗化的气质,不仅仅是在笔端,在事端,亦在心端。见到普希金生前常去喝酒的酒店,便就饶有兴致地要去“喝一杯”;不愿在候车大厅“守株...待兔”,便在凌晨独自去广场上逛,还自我慰然的说“凌晨最安全”,后来还有意外收获,邂逅了莱蒙托夫的铜雕像。 “晨曦中,淡淡的残月,浅浅的朝霞,路灯和建筑物上的彩灯还亮着,一种清炯的格调,好像人刚睡醒揉眼睛的光景。”这样的描述,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画面,只有在俄罗斯,才可以这样恬恬静静的呈现;也只有身居小黑河畔的“归隐之人”,才会拥有这样的明眸慧齿,绣口锦心。读过之后,你亦会沁染上几分这样的飘逸与洒脱,俄国的地广物博人稀,诚然羡煞了许多中国人。 读梁文,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使你没有去过那里,只要你随着文脉顺流而下,都好似神驰了一番,目睹一场4D电影的功效。“一全身立像,站在一方台石上,背后是拼方格大屏风,诗人满头卷发,一袭披风,双手搭在胸腹之间,一只手揪住披风前襟,微微昂首远眺,堪称风神俊爽,玉树临风。”这是决斗场上,普希金的古铜色塑像,你霎时会感受到普翁强大的气场,时光倒流回十八世纪的沙皇时代,似乎比自己亲临所见还要精准和传神。这就是诗人眼中的英雄,和游人眼中的诗人,二者之间的迥异所在,也是中国传统创作手法中,对于五感摹写所营造出的独特意境。 他还会在行文中随时普及一些俄罗斯的政治、历史小常识,有时甚至是几点当地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抑或注意事项,而且对旅游景点的介绍,绝对细致深入,更有些不错的景点,俄罗斯旅游手册上都没有记载,其本国人也并不所知,普希金决斗纪念碑就是一证,梁先生真的快成了“当地的土著”啦。 文中还有独立的章节——“寻访普希金”,为我们全面介绍这位伟大的诗人,还原出一个更为鲜明而真实的诗人英雄形象。了解了他所出生的地方,孕育着他的土壤,他的母亲,他的奶妈,他的妻子,他的恋人,乃至他的嗜好和生活习惯,才会真的理解那些诗歌背后的美丽与哀伤,才会真的体会沙俄时代人们的坚毅和彷徨,才会真的读懂欧罗巴与亚细亚两种文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跟互补。“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毕竟还是苍蝇。”梁先生的引用,都颇具幽默和洞穿性,他的文字始终是冷静的,是清醒的,是淡雅的,绝不会爱屋及乌,恣意追捧些什么。而对于普希金妻子冈察洛娃的多情与不忠,书中也给出了“后世人其实没有权利,因为热爱诗人的一点虚荣心,而要求一个女人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难道还想把中国徽州的烈女贞节牌坊移植到俄罗斯吗?”这样值得玩味的喟叹。” 这本书的确是一弯沟通中俄的“文化鹊桥”,千里姻缘一线牵,既得此缘,为何不荡舟心许,先视觉之旅,游上一程,而我笔未落定,墨尚未稳,诗已不能再等,姑且以一首素颜韵脚诗作结吧:英雄主义一柄坚韧的傲气 是很难放弃锋利 披上一身锈迹再怎么诗意 也还是会看得出 形状中的棱角清晰哪怕被放逐于 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 沙漠 荆棘十二月党的姿态 仍然坚定 并没有任何的萎缩 弯曲东正教教堂的圆屋顶 保持着某种既定习俗的规矩只是喝一口法国白兰地 根本不会亵渎你用俄语念教义但教徒们认为 地道的东斯拉夫语 兑水绝对不可以这广场上 普翁的铜铸雕像 没有笑容 目光如炬在基座正面 有用阿拉伯数字和罗马字母拼写的 生卒日期这日月年的顺序 而且是俄历 到底是公元几世纪老宫殿的辉煌金碧 以任何恣意的想象去勾勒 当然都可以但在信仰之下 却只有一种坚持 舍生是英雄最完美的结局一对俄罗斯夫妇 在雕像前争执 决斗是不是英雄的悲剧正好 命中了 我以上铺陈了好几段的 惋惜 阅读更多 ›


作者梁老师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朴素认真谦逊的学者,他的为人令作为学生的我们很敬佩,此书囊括了梁老师两年之中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感悟,其中渗透出老师自身的行为处事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我觉得很珍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