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是预演
2012-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沈旭晖
193
无
●电影挖掘历史隐秘以“不爱江山爱美人”名留史册的爱德华八世,据说是为了与美国美人结婚,不惜放弃王位。但实际上,许多史家都认为是其亲德倾向所致。他的情人辛普森夫人更可疑,是一位疑似间谍。被希特勒称为“欧洲最危险女人”的伊莉莎白,即现任英女王的母亲,历史上的她一如电影里的形象,以急才著称。而乔治六世从自卑口吃的阴霾走出来,变成国家象征,经历了漫长的心理转变,这过程中的医者并非只有治疗师洛克。更重要的,其实是伊莉莎白。
●电影藏匿人性明暗《蝙蝠侠:黑暗骑士》主角虽是蝙蝠侠,锋芒毕露的却是反派角色小丑。演员希斯·莱杰发挥超绝,在电影上映前暴病身亡,死后得到奥斯卡奖,教人衷心怀念。莱杰演绎优秀之处,在于他把小丑的行为模式提升至哲学层面,大众化地演绎其存在主义信念,比起(捕月魔君卡利古拉)里的“存在主义暴君”,更易为人理解。此外,电影剧本糅合了大量心理学元素,是应用社会科学的优秀文本,几达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电影八卦的软实力从《哈利,波特》系列中三个著名角色入手分析,会发现罗琳其实是一位政治符号的优秀制作人:霍格沃兹学校校长邓不利多原来是同性恋者;魔法部官僚恩不里居的老处女形象有一个当代著名政客的影子——美国国务卿敕斯;疯狂种族主义者、有童年阴影、有毁灭文明的倾向、精神分裂、祟尚武力、不懂爱情同时恐惧死亡的伏地魔,与希特勒有着高度的相似。
●电影浇筑政冶壁垒纳粹在二战期间扶植了以一战英雄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权。二战结束后,同属右派、身为贝当弟子的戴高乐如何处理维希分子,变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在冷战气氛下,法国成为西方阵营一员,认定共产主义为敌人,遂对前朝极右分子网开一面。法国右派一直主导法国政坛,不少维希分子更活跃于战后政圈,左派要到戴高乐死后多年,才有上台机会。这段往事,发生在戈达尔成长之时,他对此似乎感触良多,这也可在《小兵》中看出来。
沈旭晖 香港国际关系学者。1978年生于香港,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硕士,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博士。
现为香港国际问题研究所及圆桌研究所及其网络理事会主席,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教授及对外关系联络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及全球经济硕士课程总统筹,保华基金会行政总裁。定期于《南方周末》、《明报》、《亚洲周刊》等媒体撰写评论。以音乐、电影、文化为嗜好,以随缘为人生哲学,以确立国际关系研究的香港学派为人生志愿。
简体版序
电影挖掘历史隐秘
国王口吃小事化大的君主立宪制
《国王的演讲》
贝隆夫人的盗版与翻版:封建偶像还是人民英雄?
《贝隆夫人》
英国人肉派与开膛手的社会科学解读
《理发师陶德》
史诗的候选材料,不等于史诗式电影
《澳大利亚》
清末民初武师等同排外土霸?
《霍元甲》
从晚清暗杀故事,重温香港涉外关系史
《十月围城》
谁来重构真正的太平天国?
《投名状》
电影藏匿人性明暗
当暴君变成“存在主义哲学家”
《捕月魔君卡利古拉》[舞台剧]
存在主义大师小丑的博弈论
《蝙蝠侠:黑暗骑士
讲纳粹的童话vs.纳粹讲的童话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恐怖组织的“去妖魔化”实验
《饥饿》
以“张爱玲—李安”方法演绎民国四组“色,戒姐妹案”
《色,戒》
意大利大师只为塑造国际通用的“末代”形象
《末代皇帝》
港产历史电影不能呈现的世界级奇女子
《川岛芳子》
电影八卦的软实力
解读罗琳的左翼政治符号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印巴冲突溯源:巴基斯坦人如何看噬甘地传》?
《甘地传》
蜡像馆:战前的第四权
《恐怖蜡像馆》
阅读“咏舂政治”,可让英雄片更立体化
《叶问》
咏春从“私艺”到国际化的阶级分析
《叶问ⅱ》
大事糊涂,小事却不糊涂的名著补漏运动
《赤壁ⅱ:决战天下》
从《让子弹飞》发掘八国联军
《让子弹飞》
电影浇筑政治壁垒
葡国流感的隐喻
《盲流感》[舞台剧]
戈达尔与法国内战的虚无
《小兵》
美国不外如是?大国崛起时的黑暗
《换子疑云》
回看梵蒂冈的“尸体政治”
《天使与魔鬼》
以埃“仇友”关系颠覆文明冲突论
《乐队造访》
商榷金三角夕阳论
《门徒》
全球化与去殖民主义的必读普世教材
《海角七号》
●同化演大利亚原住民vs.南非种族隔离 相信观众不会质疑“被偷去的一代”的悲哀,但问题是,它的重要性根本不能在电影里得到应有的彰显。《澳大利亚》中出场并有戏可演的原住民极少,有思想的只有老少二人,观众不能从中感受到原住民群体的文化和实体,反而以为他们的出现,只是导演安排衬托白人的猎奇。在情节铺排上,原住民小孩和祖先的尖矛、土语,就像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里的那条木须龙或港产片里走过场的新移民--也许可爱、可怜,却只被赋予调剂的使命。假如这出以白人情侣无聊爱情为主轴的电影是向原住民“致敬”,那就只能说是太“水”了。 更遗憾的是,《澳大利亚》也没有触及“被偷去的一代”政策的后遗症。单看电影情节,观众很容易以为白人政府“愿意”同化少数族裔的子女,还为他们提供教育,把他们视为己出地养大成人。“挺不错啊!”起码这远比昔日南非、罗德西亚等白人政权的种族隔离政策优越,后者对原住民,是什么机遇也不提供的;假如英国殖民政府愿意同化香港华人,大概某些人还会由衷欢迎。中立观众看过《澳大利亚》后,对原住民的同情反而可能降低,这当然和电影的主旨背道而驰;而表达不了同化政策对本土文化的危害、没有介绍白人家庭对原住民孩子的另一面,这绝对是电影的责任。相对而言,好些南非小成本电影的历史感,往往更为震撼人心。例如笔者曾谈及的《困肤》,不但透视了数十年来南非国策的改变,也剖析了黑白文化的融和与矛盾,时空横跨数十年,远比《澳大利亚》更似史诗。 ……
算他(沈旭晖)够狠,正合我胃口。 ——陈冠中(香港文化大家) “知识”和“智识”,是我读沈旭晖时常挥之不去的两个词汇。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 虚构与真实的交错,正是沈阳晖融合了电影与政治的迷人之处。 ——张铁志(台湾作家)
无
喜欢看电影,关心一些政治。但是很少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作者给我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一些人和一些事。
真的有料有趣啊。
天窗新书系列的精品
好书嘛,沈博士对世界的见解还是非常独到的呀
内容与电影基本无关,只是电影涉及的事件。
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的这两本重复好几篇。建议买 国际政治梦工场-喜欢的话。还是喜欢看沈旭辉的书,视角独特,论题广泛,深刻。
就喜欢背景知识的阅读!读后发现,原来还有这一出啊!!!
又一本精彩的影评
本就不大的一本书,空白页多了点,内容不怎么吸引
帮别人买的。我没看过。不知道怎样
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