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孩子,微笑吧

高芸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高芸香  

页数:

286  

字数:

19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忽视过程必然不能达标 我的专业本来是搞文学创作的,连做梦都想着某个中篇小说发表后引发轰动。可出人意料的是一部教育随笔《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竟然畅销于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远销至美国和加拿大的华语世界,一些章节被《光明日报》、《作家文摘报》、美国《侨报》等多家报刊所引用。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形曾使我大惑不解。但是,在某天,一个偶然事件突然给了我灵感,使我悟到了其中的奥妙。 读过《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的读者(包括很多家长和我身边的孩子)都愿意与我交流,并常带着他们在现实中碰到的难题与我探讨。某天傍晚,当杨杨的母亲正在巷口与我谈论关于母女间相互沟通的问题时,杨杨兴冲冲下学归来,把骑得飞快的自行车停在我面前,说:“老姨,这次期中测验,我考了第七名。比从前跃进了十几个名次。老师要放光荣榜,贴我的照片,还让我想出一句富于哲理的话,配在照片下面,您能帮帮我吗?”不等我向杨杨祝贺,杨杨的母亲便笑着讥讽道:“瞧瞧骄傲的!老师让你想,你怎么能把任务交给老姨?自己想去!”我忙回复道:“杨杨进步了,可喜可贺啊!会发动群众,这也是好事啊。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杨杨理也没理自己的母亲,向我道一声谢,便扬长去了。 杨杨走后,我就提示杨杨的妈妈,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进步,确实不易。孩子向我们呈报这个喜讯时有一种预期心理,她首先渴望听到的一定是表扬和鼓励,而不是嘲讽。怎么可以立即泼她一头冷水呢?在这种心理失衡、心理对立的情况下,母女间又怎么会有推心置腹的交流呢? 杨杨的妈妈说:“你是不知道,这孩子有个毛病,自己懒得动脑筋,可会利用别人哩。” 我说:“会利用别人是杨杨的长处,你为什么要把它定位成缺点呢?即使她真的是懒于动脑筋,我们也应耐心地寻找改变这毛病的契机,而不应让她产生对立情绪!” 这使我想起另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巧云上了初中后特别钟情于唱歌跳舞,有时上自习也在抄乐谱,课后更是迷恋于追星,严重地影响到功课。她的父母着了急,焚烧乐谱、没收光盘,软硬兼施却都无济于事。巧云反而与父母越来越对立。后来是班主任的一个小纸条改变了这一切。在这小女生过生日时,班主任送了她一个漂亮的贺卡,卡中夹了张字条儿,上面写道:才艺展示让你觉得潇洒,但遨游书海会让你更加充实。巧云看着这字条儿既温馨又感动,暗下决心要学好功课。当这孩子在课业上有了进步时,班主任又推荐让她当了班长。尊严和责任感给了她巨大的动力,学习成绩的提高又使她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品尝到另一种乐趣和甘甜,巧云自然而然就变成方方面面的拔尖人才了。 可见,对孩子的教育是春风润物的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教育者必须与其心灵的律动共鸣,从中悟出能够打动童心、感化少年的艺术趣味。 为了让杨杨多动动脑筋,我没有及时地将我想出的警句告诉她。得知她查了不少资料,还承担了帮另一位同学想哲言的任务后,我才将这句话送给她:超越是永远的目的。但对过程不感兴趣的人,永远不会超越。 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杨杨,适用于我的文学创作,也适用于千千万万的父母。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我们的目光决不能越过“过程”而只盼“轰动”。希望看过这本书后,您先享受教育子女的过程,享受妙招带给你的乐趣。先来努力耕耘,暂且不问收获。

内容概要

  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在生存竞争愈演愈烈的新世纪,我们到底该怎样塑造新的一代?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充当“教练”的角色呢?《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又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长处,从碰撞中折射出中美家庭教育的特色和差异,为中国家长提供启发和借鉴。不论哪种方式,父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因为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作者简介

  高芸香,女,1947年生,山西原平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曾当过农民、赤脚医生、中学教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女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忻州地区作协副主席。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汾水》、《黄河》、《火花》、《北京文学》、《当代》、《山西文学》、《人民日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百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难以着彩的罗曼》、《清廉界》、《高芸香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没有帆影的河》,教育随笔集《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等。内容简介
  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在生存竞争愈演愈烈的新世纪,我们到底该怎样塑造新的一代?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充当“教练”的角色呢?本书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又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长处,从碰撞中折射出中美家庭教育的特色和差异,为中国家长提供启发和借鉴。不论哪种方式,父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脸上洋溢发自内心的笑容,因为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书籍目录

序一 忽视过程必然不能达标
序二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序三 妈妈写的这本书
给家常中添些诗意
为宝宝的聪明加加油——美国人的养胎和胎教
还是顺其自然好——中美孕妇生育观念的不同
为宝宝的健康加加油——教育从出生开始
给家常中添些诗意
家庭教育中的暗示
面对孩子的过错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由“虎妈”想到的
超载的爱构筑温柔陷阱
拿“未来”吓人与放权给孩子
“人前教子”还是为孩子辩护
千万别小瞧孩子收获的第一桶金
两代人的沟通
早恋引发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
重组家庭中孩子的成长
微笑是永远的课题
微笑是永远的课题——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保持愉快是一种生存能力
鼓励孩子的自助行为
……
把握人生的道德罗盘
感恩也是人生功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人前教子”还是为孩子辩护 孩子在外面惹了祸,你不用情感来体察孩子的心境,孩子就必然以反叛的心理来与你较劲儿。 小时候我们姐弟每与村里的孩子发生争执,不管自家孩子的对错,父母总是“理往一边倒”,当着众人的面呵斥自家的孩子,有时还拽着孩子向人家赔礼。这种“人前教子”的做法似乎是传统的典范,我的父亲在村里是很以“教子有方、治家有道”著称的。最让我们无法忍受的是有一次妹妹遭了村干部儿子的追打,掉进水坑。干部的儿子看看闯了祸就逃之天天。所幸水坑很浅,在围观者的鼓动下,妹妹哭到干部家,列数了他儿子的“侵略”行径。干部的老婆看到我妹妹湿淋淋的样子,还给说了不少好话。讨到公道后,妹妹和我的心情刚刚好受些,谁知回到家被父母又骂了个狗血淋头。 母亲说:“你不惹人家,人家会追着打你吗?” 父亲说:“知道的说是你们不懂事找到人家门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教唆你去呢!” 母亲说:“你们以为寻到人家门上这事就了了,说不定几时就有小鞋穿呢!” 大人们的谆谆教导我们连一句也没进耳朵,我们的感受就是父母不把我们当回事儿,我们的屈辱、我们的尊严和我们的心情都不及他们的“理”重要。 这样,我们在外面忍辱负重,看似“乖”了,但对家长却有了强烈的反叛意识:妹妹踩上凳子偷吃红枣,打了奶奶的宝贝瓷罐儿,我们就收拾了现场,姐妹合谋,让那罐儿不翼而飞。我们纠集了一伙女娃们到自家的南场里打杏儿,把树枝打得七零八落,为了不被发现,就把南场的钥匙藏到猪圈的墙缝里…… 这就是父母不把子女当回事的结果。你不用情感来体察孩子的心境,孩子就必然以反叛的心理来与你较劲儿。 美国的家长则与此不同,他们往往是以孩子的辩护人的身份出现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惹了麻烦,指责他们的大人多的是。在这种处境下,孩子有辩护人才算公平合理。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谁更适合担任他们的辩护人呢? 另一方面,子女与外人有了纠纷,父母不站在子女一边是理智的表现,否则就会把孩子宠坏了。小时候让孩子吃点苦头,让孩子知道处世不易,会对他们有好处。教育孩子对人宽容、忍耐是对的,但不能无原则迁就,一味退让;否则,孩子在社会上就只有服从意识,而没有主动性和竞争能力。 美国的父母替自己的孩子辩护,也不是护短。美国人一般法律意识强,动不动就请律师打官司。他们替孩子辩护也如同律师替当事人辩护一样,绝不会鼓励犯罪,绝不会称赞其偷开人家保险箱的技巧。但是,无论被告有什么罪过,律师也要替他寻求可以宽恕的理由,帮助他,给他以光明和希望。


编辑推荐

《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告诉家长们在生存竞争愈演愈烈的新世纪,我们到底该怎样塑造新的一代?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充当“教练”的角色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美国人怎样做家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孩子,微笑吧 PDF格式下载



刚看了几篇就觉得内容非常好!从作者这些真实生动的经历中,我也开始反思,我们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真的要变一变了,望子成龙其实有我们做父母的很自私很虚荣的一面,功利心太重,其实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像书中一位外国母亲所说:“我的孩子不一定要万众瞩目,也不一定要成为世界首富,但他一定要快乐。希望他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保持快乐的能力和智慧。”父母应该反过来想想,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情商又高的人,不让他成功也难啊!


非常发人深思 很有现实意义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确实应该博采众长。


闲来的读物,可以一读


送人的 反馈很喜欢 很实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