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札记
2012-1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建民
331
266000
无
1959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就被外交部录用了。自那时以来,我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世界形势。我在海外工作了25年——在美国10年,在欧洲15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项工作。观察和研究国际形势,是我毕生的工作和追求。 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化时期,国际上各种研究世界形势的研讨会、座谈会和论坛层出不穷。我经常被邀请出席这些会议,这有助于我继续与各国人士进行交流,观察和研究国际形势。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先生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中国的公共外交,他认为我的这些经历都是生动的公共外交实践,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公共外交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我把我参加的公共外交活动以及我的观察与思考写出来,可能对大家有点儿参考意义。他的建议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很有道理。这就是此书的由来。 2011年底,出版人呼延华先生来看我,了解了我的上述想法,认为很好。我还介绍了2011年我出席部分国际会议的情况,他听了很兴奋,来了灵感,建议这本书的书名可定为《公共外交札记——把握世界的脉搏》。这个名字起得很贴切。中国与世界已经连为一体,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需要把握世界的脉搏。要把握世界的脉搏,必须同世界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 本书收集了自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我出席国内外各种会议的情况,所见所闻所感,以及近几年我对国际形势的观察与思考。 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将会改变21世纪世界的面貌。中国的崛起,就是这股大潮的突出代表。因此,世界对中国的兴趣在急剧上升,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这样,公共外交的重要性突显了。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化解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心,减少中国和平崛起的阻力。 世界上存在着对中国的种种误解和偏见,要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有些旧的误解和偏见消除了,还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的误解和偏见。我们必须认识到,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又是必须进行的,因为这关系到中国能否成功地和平崛起,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深对世界的了解,要相信,世界上好人占多数,他们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讲得有理有据,又有生动的事例,他们是能够接受的。 中国好像正处在一次百家争鸣的时期,本书所记述的看法和思考,仅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切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在本书即将与读者见面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赵启正同志,没有他的倡议,我不会写这本书。我还要感谢出版人呼延华先生,他的胆识、激情、敬业精神和严谨作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使本书能够较快地与读者见面。最后,我还要感谢在我身边工作的赵婷婷同志以及司机白岩松先生,他们为本书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也不可能与大家见面。 吴建民 2012年夏于北京
《公共外交札记》收录了吴建民先生近年来参加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文章,以及他对国际形势和时局的观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开展公共外交的建议。丰富的外交经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使吴建民先生在出席各种国际研讨会和国际会议时总能形成自己对国际时局独特的判断。本书第四辑“公共外交建议”从我国的新闻媒体、企业以及国民心态等各个视角提出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我们该怎么办。这在当今中国公共外交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极富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中理解新形势下中国的公共外交,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吴建民,现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吴建民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他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于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
2003年,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1 辑/ 公共外交叙事
1 扩大中美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代表团访问美国
2 在世界两大潮流冲突的背景下
出席阿布扎比国际研讨会
3 我们要更多地重视巴西
出席“前瞻巴西”会议
4 全球安全:欧洲的应对
出席慕尼黑新政策论坛
5 亚洲、非洲和留尼汪的机遇
重访留尼汪
6 通过会议,摸到世界的脉搏
出席华盛顿三边委员会全体会议
7 今天的变化还仅仅是个开始
出席有关 20国集团的研讨会并顺访加拿大
8 欧洲需要听一听中国的声音
意大利之行
9 从厮杀战场到共谈“外交”甘苦
赴台湾出席《旺报》论坛
10 促进全球零核,发展共同利益
出席伦敦全球无核峰会
11 与两大战略家谈中美关系
2011年第二次美国行
12 中国企业家的公共外交
陪同民营企业家访问美国
13 人类在前进中,必须有所顾及
出席东京世界文明论坛
第 2辑 /形势观察散议
1 21世纪的世界新轮廓已然呈现
法国总统萨科奇 2010年访华有感
2 如何用好下一个战略机遇期
下一个十年,我们怎么办?
3 认识世界大变局,抓住发展机遇
在世界发生重大变革与调整的时候
4 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对中国创新的思考
出席第二届创新大会
5 要缓和不要紧张
我看当前世界的两股潮流
6 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
从容把握国际关系,从容应对国内发展
第 3辑 /时局思考随想
1 美国向中国借钱,不值得我们骄傲
对国富民强后国民心态的一点冷思考
2 在美国大学发表公众演说
访美感受孔子学院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巨大影响
3 世界大变局与中美关系
在 2010年观察中美关系
4 世界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走向
2010年访美随想
5 投资美国,培育中美关系发展新动力
有感于美国驻华大使宴请中国企业家
6 补齐亚洲金融体系的短板
出席第三届上海亚洲金融合作论坛
7 构建中澳利益共同体
出席中澳经贸友好交流会
8 在日本讲述我所接触的周恩来总理
率领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访问日本
9 南北鸿沟何时可以弥合
西欧媒体关注中国崛起
10 世界正处在一个坎上
21世纪理事会纵论天下大事
11 奥巴马主义,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出席三边委员会亚太小组会议
第 4辑 /公共外交建议
1 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我们该怎么办?
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际和国内大局
2 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
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针对性
3 如何构建良好的周边关系
全面看,讲原则,有信心
4 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
出席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
5 求新求真,尊重新闻规律
谈如何提高我国电视的国际影响力
6 诚信关乎中国未来发展
中国诚信体系建设略谈
7 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
出席 2009学术前沿论坛
8 中国文化与中国外交
和而不同,为世界难题提供一把钥匙
9 国家形象与国民心态
国人言行关乎国家和个人利益
10 多一些全球眼光
出席“世界2006”研讨会
11 摒弃弱国心态
九年大使生涯的强烈感受
12 交流学 ABC
在清华大学与学生谈交流
13 心态、胸怀和责任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随想
14 我对跨国公司的思考
出席 2010年跨国公司中国论坛
15 外交资源的价值与利用
企业如何利用外交“走出去”
16 吉利并购沃尔沃
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之路
17 企业家要有全球眼光
出席普罗旺斯一次小型的国际会议
版权页: 6 通过会议,摸到世界的脉搏 出席华盛顿三边委员会全体会议 2011年春天,我去华盛顿,出席了4月8日——10日举行的三边委员会全体会议。 三边委员会,是1974年由美国人戴维·洛克菲勒倡议发起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洛克菲勒之所以要发起成立这样一个组织,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变化。战后,美国和西欧关系发展迅速,大西洋联盟作用突显。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快速发展的经济吸引了全球的注意。1968年,日本GN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世界经济有什么大问题,美欧商量后拿出一个方案就行了。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需要有一种机制,能够把日本包括进来。 同时,20世纪70年代,苏联霸权主义进入了扩张期,西方世界明显感觉到这种威胁。美、欧、日需要更好地联合起来对付苏联,这也成为三边委员会成立的政治动力。 三边委员会的成员涵盖美国、欧洲、日本的政界、商界、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一次全体会议,一次地区会议,就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这个会议的优势在于它是非官方的,会议参加者都是以个人身份出席,受政府约束较少,发言可以更加直截了当一些。所以交换意见比较坦率和深入,对于相互了解各自的意图大有好处。会议的情况由与会者以某种形式通报政府。 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崛起的势头愈益明显,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迅速而且持续。中国和印度加入了亚洲崛起的大潮,使亚洲崛起的规模和势头大大增强,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三边委员会决定把日本这一“边”扩大为亚洲。于是,在21世纪初,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一些人士被陆续吸收到三边委员里来,这也是三边委员会在与时俱进吧。 三边委员会成立初期与中国没有任何联系。随着中美关系的打开,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扩张的势头愈演愈烈,三边委员会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1980年,三边委员会与中方接触,提出到中国来开会,与中方人士交换意见。中方同意了。 1981年5月,三边委员会在北京开会,中方的东道主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对付苏联威胁。邓小平会见了三边委员会的人士。我当时在外交学会欧洲处工作,负责写会议简报,参加了会议全过程和小平同志的接见。
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多年以来,以丰富的政府外交阅历为底蕴,受邀于各国的公共外交舞台上。这本书的案例生动表达了他跨越中外文化差异的智慧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高度责任心。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
《公共外交札记:把握世界的脉搏》编辑推荐: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化时期,国际上各种研究世界形势的研讨会、座谈会和论坛层出不穷,吴建民大使作为资深外交家经常被邀请出席这些会议。丰富的外交经历、宽广的国际视野再加上大量的公共外交实践经验使吴大使成为中国当仁不让的关于公共外交的最好说明者之一。公共外交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这本札记带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公共外交活动的同时,形成自己对公共外交内涵和外延的独特理解。
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多年以来,以丰富的政府外交阅历为底蕴,受邀于各国的公共外交舞台上。这本书的案例生动表达了他跨越中外文化差异的智慧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高度责任心。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
无
本书是由中国原驻法大使、原外交学院院长、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先生所著,全书共分4辑47篇。本书作者从自身经历的外交故事讲起,图文并茂,阅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又不乏资深外交家本身所做的思考和总结,使人读起来手不释卷,不管对于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或者一般参与国际交往的专业人士以及普通的民众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吴建民本身是中国外交官摇篮的北外交学院的院长,又是老一代的领导人翻译、外交官,资历很深,这一本书收录了很多他的一手资料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建议,以一个观察者加亲历者的角度娓娓道来,看了会很增长见识很有收获的。‘他站在最高的国际要塞据理力争 说明中国 赢得喝彩’
一开始买书的时候,是冲着外交去的,想了解高高在上的外交。其实也真的很受教,因为在一个个外交实例中,看到了真实而平民的外交,了解了很多新闻报道、影视资料里面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和语言;更受启发的是面对外交难题时应有的技巧和语言,可以说是不同层面的感受。简单点说,其实以前我们也就是看热闹的,从这其中可以学到一些门道,也算是给自己补充一下,充充电!个人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走神,避开大国概念,很多时候我会联想到自身,看自己在那种时候,会怎么处理,就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个难题,拓展自己的应变能力!
这是我看过他写的第一本书,之前我比较喜欢他的外交风格,今天特此拜读此书,认为值得一看
吴建民可是明星外交家,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有必要看看他写的东西,内容还不错,也蛮长知识的!
内容中肯,富有智慧
有思想的一本书。值得一看,挺不错的书。
不错,值得一看噢
简单翻了一下,不错,有空慢慢读
为了写论文买的书,还是很不错滴
以他的角度解读外交
世界上存在着对中国的种种误解和偏见,要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把握世界的脉搏,同世界进行接触、沟通和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化解矛盾、误解,消除对中国的忧虑和担心。因此,在国际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现在对吴建民先生及其外交言论存在诸多抨击和批判,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保证他的每一条言论都是正确和合理的,但是很多观点仔细想来还是有其合理性。不能完全否定当然也不可以完全接受,不过还是应该在充分了解其观点的基础上再去做是非之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一切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态度。
吴大使的新书,收到,平装很新!
听朋友推荐,过来的,对外交事情真不了解,不过吴建民三个字还是听说不少,能做这种静下来的书,还是很值得称道。毕竟现在静下来不容易。
跟外交其实实际打过交道,在06-09年,不知不觉地,也交了几个好朋友,一直还联系着。
--我是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