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纬66度

王建男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

王建男  

Tag标签:

无  

前言

好几年没见到王建男,直至见到这本书的清样,才知道,他又干了一件“极端”的事。 王建男可以说是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另类”——年轻时,当了几年摄影记者后被文字“招安”,变成了哈尔滨日报的评论员,直至后来成了中国报业改革的著名领军人物之一。 “爬格子”的王建男和当社长的王建男依旧不断在全国摄影展览和摄影大赛中获奖。1996年,他在美国纽约世贸大厦举办了“王建男眼中的美国”摄影展。为此,我曾代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向他颁发了“第一位在美国举办个人摄影展览的中国新闻摄影家”证书。 十多年前,正值事业巅峰之际,王建男却做出了一系列“极端”的动作:先是激流勇退,辞去官职加盟了民营企业;后来又“换个活法”,跨洋过海到加拿大发展;再后来,居然恋上了北极,七年间去了十六次、走了八个国家的近百个聚落和生态区。据他说,今后还要继续在北极地区“环”下去…… 这些“极端”行动的背后是特立独行的思维与视角。正因为如此,当人们纷纷聚焦北极的风光和动物时,王建男的眼睛却盯住了北极的人文与生态。他的作品开启了一扇全面观察北极人文生态的视窗,这是独树一帜的贡献。 本书的几百幅照片与几十篇文章,只是王建男大量北极照片与考察札记的一次有限发布,但其体现出的独到襁角与糟彩恩辨已足以令人耳目一新:——他从北极社会形态的变迁中,看到了遥距5000年的两种文明间的冲突与纠结,于是,物质的优化变得不再诱人,他更关注的是原住民的自尊与自立: ——他对北极气候变化的独到见解,丝毫不会影响到他的“暖北极,冷观察”。于是,不可思议的热与难以承受的冷,都成为他不偏不倚的客观记录; ——在他眼中,北极熊是“岩熊”,北极资源争夺战是“新淘金时代”: ——他既能从5000米高空捕捉到驯鹿大迁徙,也能透过近摄镜头破译“苔原密码”…… 王建男把自己的行动定位为“环北极生态摄影考察”,把自己的摄影模式称为纪录摄影,把自己网站取名为“真北极影象”。我理解,他这一系列“宣言”的寓意,就是一个大写的“真”。尽管真实的影象或许会平淡无奇,难以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与审美取向,但他却乐此不疲。王建男对我说,他要在北极发生彻底改变前,用相机记录下一个真实的北极,并以此来为21世纪初叶的北极撰写一部摄影版的人文生态“白皮书”。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纪实摄影家赋予自己的严肃使命。 过去七年的北极之旅,王建男始终使用大众型的轻便摄影器材,始终坚持搭乘老百姓的交通工具——用最容易复制的模式去完成最难以复制的使命,这样的“极端行动”不得不让人敬佩。 愿王建男的“白皮书”继续写下去,写得更真、更深、更长远,带给我们更多北极的新知与感动,留给后人更多北极的真相与思辨…… 胡颖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华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内容概要

《北纬66度》内容介绍:北极的生命,值得敬畏,实须仰视。因为,那是非凡的生命——
四千多年前,最后一批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的族群,在往美洲腹地跋涉的途中,遭遇了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而被迫退进风雪交加的北极。此后,吃生肉、穿兽皮、住雪屋……他们在酷寒荒芜的环境中奇迹般生存下来。为了捍卫尊严,这个被印第安人蔑称为“爱斯基摩”(吃小肉的人)的族群为自己取了响亮的名字:因纽特(真正的人)!
19世纪前,来自欧洲的航海探险家在数百年间前赴后继地驶进北极,虽九死一生却百折不回,因为他们希望亲手敞开北极的神秘之门。上个世纪初,当20万淘金人大半沦为冻殍、幸存者也多数一无所获时,却有上万人选择了继续留在北极,因为白色冰雪中有他们的金色梦想。
几十万年来,小小燕鸥往北极南极之间往返7万公里,年复一年,只为追逐个落的太阳。几百万年来,朵朵无名小花,在暂短的北极夏天顽强地钻出冻土,只求几日美丽的绽放。
土著、移民、探险家,动物、植物、微生物——在这极寒世界里,北极的人类与其它生命共同铸造了一种生态,那就是:坚忍、自尊、挑战极限。
《北纬66度》的作者是王建男。

作者简介

1950年出生于哈尔滨。学过版画,当过搬运工、农民、中学教师。 1976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摄影记者、评论编辑,直至总编辑、社长——“冰城”哈尔滨的独特文化,为他后来的北极情结奠定了基础。 2001年辞官加入民企。先后任北京山松生物技术公司总裁、华夏时报社社长、加拿大华人电视台董事长——在加拿大的工作经历,为他进入北极创造了机会。 第一位登上联合国总部大厦讲坛的中国报人(1999年,演讲题目《中国报业改革与哈尔滨日报的集团化发展》)。 第一位在美国举办个人影展的中国新闻摄影家(1996年,纽约世贸大厦《王建男眼中的美国》摄影展)。 中国摄影家协会资深会员。曾任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极端行动北冰洋,终点与起点雪路惊魂北极圈上的浪漫一叶捕鲸的传说捕鲸再传说逐鹿雪原约会北极光目击泰坦尼克杀手涅涅茨情结拉普兰大巴之旅围猎麝香牛在地球之巅戴棒球帽的酋长阿帽提灵性堆石没有鱼竿的钓鱼船马图斯的牧场独户渔村鄂温克的寒都小花与灯塔冷战弃城格陵兰熏鱼贝克狗屋极地“特区”海角之恋“汽油桶”里的大学疾驰的驯鹿暖北极冷观察撤退的冰川苔原密码冰熊?岩熊!“温带”北极“冷权”之战极点亲王新淘金时代淘金往事“软黄金”海湾楚迪“圈地”多舛的西北航道油涌阿拉斯加“金手铐”聚落探秘LKAB“斯大林青年”中国风文明纠结录窗口内外隐退的萨满冰雪十字架因纽特“大搬迁”火柴盒效应“共产主义”部落软禁的母语诗意的“暴动”最后鹿群的守望者萨米人的议会我是谁?后记

章节摘录

那是1901年。 70午后,当这条史上地质状况最险恶的永冻层公路建成通车时,名字就叫丹普斯特公路,以纪念那位年轻的骑警。 这个地区山峦平缓,坡度一般不超过30度。因此,尽管地质状况险恶,但丹普斯待公路的多数路段地势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险峻。只要没有太雪,在这个几小时都见不到一辆车的公路上驾车,更多的感受是孤立无援的压抑,而不是惊心动魄的紧张。 阴云低垂,层层叠叠的低矮山丘笼罩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不知为什么,这种天气中连白雪都显得灰蒙蒙的。公路两侧,除了起伏的山脉、破碎的冰碛和疏密无序的泰加森林,很难看到其他的景观。问或闪过~丛丛暗红色的灌木,或是迎面飘下断断续续雪花,才会感到这个世界还存在一点动感。 苍凉与压抑成了这条公路的基调。不过,想想那位风雪中跋涉的骑警,眼前恒定的灰色顿时也有了神韵。 于是,继续开开停停照照,去品昧、去纪录这历尽沧桑的北极地貌之美。下午,雪大了起来。我更加小心翼翼地驾着车。三点半,到达鹰原旅馆(Eagle plan Hotel)。369公里,开了六个多小时。 鹰原旅馆是丹普斯特公路上唯一的旅馆和汽车服务区,也是方圆600公里的唯一人居点,如果继续前行不住在这里,当夜只能露宿雪野。 尽管客源不多,育空政府还是在这无人区里建了一座孤零零的公益型旅馆。当夜,我们是这家旅馆唯一的住窖。 夜里,又下了10厘米的雪。第二天晨起,继续下。加满一箱油,向40公里外的北极圈进发! 陡立的雪路急速下坡,驶过鹰河(Eagle River)铁桥不久,抵达育空领地政府设立的北极圈标识牌。 此时是10月27日十一点。 用力推开几乎被雪霜封冻的车门,双脚踩在北极圈上,顿时涌上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 向北望,白茫茫;向南望,空荡荡一此时此刻,几百公里方圆内只有我们两个孤零零的身影。 没有喝彩,没有观众,更没有人为我们颁发证书。只有相机上滴滴作响的自拍声是我们的D小调第九交响乐。 两个傻家伙像孩子一样振臂欢呼,我们自己为自己喝彩! 返回鹰原旅馆,才发现粮草出现了危机。 原计划在这里补充食物。没想到,鹰原旅馆没有食品超市。民以食为天,不敢继续恋战。第二天,天不亮,从鹰原早早返程。 山区的天,孩子的脸。回程的路上,又下雪了。 厚厚的雪上仅有一条模糊的车辙,似乎是夜里经过的车。我们显然是今天丹普斯特公路的第一辆车。几天的降雪已经把路基和山坡连为一体。车灯打过去,惨白一片,不知道哪里是路面,哪里是路边的排水沟。 经验告诉我,这种路况,开俺这种车,只有坚持在路中问慢速行驶,才是上策。 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尽管如此,行车一个半小时后,在318公里的转弯处,汽车还是莫名其妙地滑入左侧路边的沟中。 那排水沟并不深,半米左右。以我20年驾驶经验完全可以开出来。于是,打着火,慢慢加油。车向前涌动了一下,随后就原地不动,车轮打滑。我这才发现,这辆车不仅底盘低,而且是前轮驱动的车子。幸亏随身带把折叠式铁铲,老婆和我一起忙活。挖雪,试开,再挖雪,再试开……不知反复折腾了多少次,50分钟后,总算把车开到了路基上。满身大汗的我抬头一看,老婆大人已是满脸污渍。 有点不好意思。 老婆不仅没有牢骚,甚至连当初租车时她的先见之明也只字不提。她坐上车,擦擦脸,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为我打开cD里的评书《三国演义》,我们继续前进。 说实在的,在北极驾车陷进雪里,这并不是第一次。此前有三次在加拿大西北领地首府黄刀(Yellowrknlre),一次在阿拉斯加原油加工基地尼基斯基(Nikiski)。好在都离人居点不远,总能找到好心人帮忙,或人推,或车拉,很快便脱离困境。 那几次,我们租的车也都是经济型轿车。每次都只是虚惊一场,似乎,我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运气。 但这次显然不比以往。后怕,往往需要时问的沉淀。 那目,雪中的丹普斯特公路车迹罕见。除了刚上路时曾遇到一辆车外,我们向南开两百多公里,都没有见到车的影子。直到下午两点停下吃饭,才见到一辆养路车撒着防滑沙粒由南向北驶去,但不知是否会开到318公里处。 多亏老婆在出发前忍痛甩出几件换洗衣服,带了那把折叠铲。否则,我们陷在路边,最好的结果是下午四点左右遇到这辆养路车,最差的结果就是,一辆车也见不到——我们成了冻殍! 写到这里,不寒而栗:万幸!万幸啊! 下午三点过后,云开日出,公路东侧的皮里河畔(Peel River)亮丽起来。我们因后怕而郁闷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些。 安全离开丹普斯特公路,我们按计划前往淘金小镇道森(关于道森的故事请见《淘金往事》),10月31日返程回白马。 回程,应验了“祸不单行”的古训。那日,克朗代克公路突降大雪。 来时干净的路面,此时也变得和丹普斯特公路一样,淘满壕平。开车时迎着弥漫的风雪,根本看不清路界,无人敢靠边行驶。惊魂未定的我更是不敢造次,慢之又慢,只求平安。 可这世上的事,许多都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下午四点左右,一辆超长的货柜车追上我们,尾随几分钟后,他做了几欢准备超车的动作,我只好连续减速,以近乎10公里的速度尽量靠右,为他让路。 没想到,看似凶猛的货柜车司机也怕掉到左侧的沟里,竟不顾一切地靠右强行超车。 霎时间,铺天盖地的货柜车紧贴裁的左肩黑压压地呼啸而过。随后,耳边“卡嚓、卡嚓”一连几声巨响!我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立即踩住刹车,停了下来。 掐掐自己,还有痛感。看看老婆,还在喘气。 阿弥陀佛!我们俩都活着! 原来巨响来自左侧的后视镜被刮掉。同时,左后侧的钣金也有两处被挤瘪了。 货柜车在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家伙跳下车,走过来看看我们的车,毫无歉意地说:“卡尔麦克斯。请警察处理吧。” 此处到卡尔麦克斯至少还有一百多公里。我们没有电话报警(再度勾起对“全球通”的无奈),只好乖乖地跟在巨大的货柜车后面继续向前开。我此刻才恍然大悟:几天前那若隐若现的“小我”原来是供这“巨无霸”蹂躏的!五点半钟,我们赶到卡尔麦克斯的皇家骑警分驻所。 处理事故的皇家骑警只用半分钟时间就检查完双方的车辆,然后把我们带进警局,各自给一张表。 表上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我问那骑警怎么填,他漫不经心地告诉我:“随便。”P18-21

后记

从懵懵懂懂瞎闯,到出行有了点章法,我们的北极之旅刚刚渐入佳境。此刻要写一本书,有点勉强。因为,一切都在“ing”(进行中),我的心几乎完全漂泊在远北的旅途上,那静思的驿站显然离我太远。 然而,家乡哈尔滨的领导与乡亲们要为俺的“环北极摄影考察”举办一个大型展览,这本书便不得不仓促出笼了。 面对浩瀚广博的北极文明,自己的苍白与浅薄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几万幅照片、近百万字的札记、两千多个日夜的体会与思考,要缩到一本书中,也有点强自己所难。 聊以自慰的是,我既不是学者也不是科学家。作为摄影家,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摄、所思,如实录下,就是尽职尽责。于是,这个由纪录照片与加长图说构成的不伦不类的印刷物,便成为我目前能奉献给读者的极致了。当然,伴随浅薄的常常是谬误,也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我会在未来的“环北极”中继续求证与思考,毕竟,北极是人类最新最大的课常! 我要感谢命运,它不仅让我的前半生成功阅历了现代文明的沧海桑田,又让我的后半车幸运体验了远北极地的博大空灵。作为感恩,我希望若干年后自己的“环北极摄影考察”能为21世纪初叶的北极打造一部摄影版的人文生态“白皮书”。侄愿《北纬60度》以及家乡的摄影展能为这部“白皮书”开启序幕。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也是中国唯一。 7年16次进出,8个国家近百个聚落的深度探索。 让你了解真正的北极! 北极-地球最后的处女地,将是这个世纪强权最大的冲突点。 王建男创作的《北纬66度》讲述北极考察的故事。 愿王建男的“白皮书”继续写下去,写得更真、更深、更长远,带给我们更多北极的新知与感动,留给后人更多北极的真相与思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纬66度 PDF格式下载



北极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这里中年大学覆盖,这里有北极熊,这里有极光。这本书告诉我,北极除了这些,还有悠久的历史,曾经璀璨的文化。书里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从人文角度来展开内容。于是我看到了在那里的人们如何捕鲸,如何猎杀动物,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由此想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捕鱼的那一集,用大网把小鱼都放过,看来人类在对自然界索取东西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一样的东西: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于自然馈赠的珍惜。书中很多作者自己拍下的极光图片,实在是美极了,没有对中国北极科考的基地进行详细的介绍,有点遗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