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葛晓音  

页数:

466  

Tag标签:

无  

前言

  诗国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盛唐?这是一个经几代人努力解答而仍未十分清楚的问题。尽管如此,通过学者们反反复复、逐步深入的研究,关于盛唐诗歌风貌的论述毕竟是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了。诗国高潮之所以出现在盛唐,原因很多。就诗歌自身的发展来说,它恰好处于一条抛物线的中点。从汉魏六朝到初唐,历代诗人在题材、形式、体制、语汇、表现艺术等方面已为诗歌高潮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犹如孕育已久的花蕾,遇时必将盛开。盛唐之所以令诗歌恰逢其时,又因为这是一个情感超过思理的时代。盛唐诗人对于诗歌虽有自觉的追求,却没有系统理论的约束;对于时代虽有认真的思考,却没有深刻的理性思辨。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盛唐诗人所有的这些性格,乃是属于纯诗的品质,因而最高的诗必然出现在盛唐。  这本专题论文集正是围绕着以上基本观点进行思考的。全书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因为不求全面阐述,只是填补空隙,所以未免有所侧重和遗漏。其中山水田园、时代思潮、学术背景、社会人事关系、文人生活方式、诗歌表现艺术等,是我一向关注较多的方面;女性与文学、音乐和乐府、文化交流和诗歌、教育环境、创作范式、声律体调等,是近来新涉及的领域。而像边塞题材这样重要的问题,因以前作过研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也就只好付之阙如。

内容概要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因为不求全面阐述,只是填补空隙,所以未免有所侧重和遗漏。其中山水田园、时代思潮、学术背景、社会人事关系、文人生活方式、诗歌表现艺术等,是我一向关注较多的方面;女性与文学、音乐和乐府、文化交流和诗歌、教育环境、创作范式、声律体调等,是近来新涉及的领域。而像边塞题材这样重要的问题,因以前作过研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也就只好付之阙如。

作者简介

  葛晓音,女,1946年8月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古诗艺术探微》、《唐宋散文》十余种古代文学研究著作。

书籍目录

自序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从方外十友看道教对初唐山水诗的影响唐前期山水诗演讲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艺术特征初盛唐清乐从属关系质疑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论杜甫的新题乐府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江左文学传统在初盛唐的沿革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论开元诗坛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论天宝至大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从杜甫和岑参等诗人创奇求变的共同倾向谈起附录东晋玄不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论支遁注《逍遥游》新义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

章节摘录

  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  四杰作为下层文人的代表,历来被视为初唐文学革新的前驱,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已有不少论者指出,四杰虽有批判宫廷文学中齐梁遗风的自觉意识,但其“词旨华靡”之处,仍“沿陈隋之遗”,这一看法无疑是符合事实的。不过,四杰与齐梁文风的关系十分复杂,似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所以深入一步搞清四杰批判浮靡而又不脱齐梁的原因,对齐梁文风在四杰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四杰突破齐梁、开启盛唐的贡献等问题作出辩证的分析,仍是很有必要的。  四杰批判浮靡而又不脱齐梁的原因,首先要从他们提出革新主张的背景去寻找,四杰尤其是卢照邻和王勃,都有一种“发挥新体”、“自我作古”的强烈意识。但文学观念并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在对前代文风的看法上,卢照邻对于先秦到南朝的文学能给予客观的评价(骆宾王的见解与卢照邻较接近),但又有些自相矛盾的认识。例如他在《南阳公集序》一文中对屈宋“叙事得丘明之风骨”大加赞美,而在另一篇《驸马都尉乔君集序》中,却指责“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王勃和杨炯则对屈宋到建安以后的文学均持否定态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