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4-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平原  

页数:

491  

Tag标签:

无  

前言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其实,此举并非今人的独创。起码黃宗羲的《明儒学案》、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已着先鞭,更不要说梁启超、钱穆各自独立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至于国外,同类著述也并不少见,单以近年译成中文的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国文艺学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学》,以及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主要内容简介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书籍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陈平原/1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 王 风/1一 从阮元到刘师培/1二 章刘之争(上)/6三 章刘之争(下)/12四 从刘师培到周作人/1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 周勋初/32一 《札记》产生的时代背景/32二 文学观念与师承的关系/34三 对齐梁文学与《文选序》的不同评价/39四 批判“褊隘者流”及阴阳刚柔之说/41五 反对文以载道,提倡自然为文/43六 学有本源与追本溯源/46顾颉刚与现代民间文艺学 陈泳超/48一“求真”与“致用”/48二 《古史辨》与神话传说研究/56三 孟姜女故事研究/68四 歌谣研究/74朱东润的学术道路 李祥年/86一 特殊的学术背景/86二 文史研究/91三 传记文学家的朱东润/106任中敏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学、唐代文艺学 王小盾 李昌集/122一 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人/123二 唐代文艺学/133三 任中敏的学术风格/142罗根泽在三大学术领域中的开拓 周勋初/146一 诸子学领域中的开拓/147二 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中的开拓/154三 中国文学史领域中的开拓/ 161四 一点思考/ 165戏剧史家周贻白 郭英德/172一 从艺人到史家/173二 发凡起例/179三 本源与流变/185四 民间与宫廷/]89阿英与晚清通俗文艺研究 陈泳超/199一 藏书与史料编写/199二 关于《晚清小说史》/203三 对于其他通俗文艺的研究/'208唐圭璋词学研究的体系、方法与贡献 王兆鹏/214一 词体/215二 词作/218三 词人/228四 词史/230五 词论/231六 词学史/235刘大杰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教训 董乃斌/240一 引言/240二 创作和翻译:早期的学术准备/244三 现代性学术品格之养成/249四 文学史撰著的一座丰碑/255五 两次基本向上的修改/261六 学者的困厄呼唤学术的现代化/269钱钟书的文学研究和方法论 周振甫/278一 钱钟书论修辞/281二 钱钟书论创作 /285三 钱钟书论鉴赏 /299四 钱钟书方法论/308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林庚的古代文学研究 葛晓音/312一 楚辞研究/315二 唐诗研究/321三 明清小说研究与中国文学史/327程千帆的诗学研究 张伯伟/334一 家学与师承/334二 诗学研究方法/340三 影响和地位/353唐的现代文学研究 樊 骏经/361一 走向学术研究的路/361二 从搜集、整理文学史料人手/369三 “要紧的是‘言之有物”’/374四 “艺术感觉极好”/379五 “史识”种种 /384 六 艰难的学术跋涉/390批评家李长之 于天池/ 409一 李长之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410二 李长之对现当代文学的批评/423三 鲁迅批判及其他/434,作为文学史家的王瑶 孙玉石/453一 人生理想与学术观念的最佳选择 /453二 文学史研究科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457三 现代文学史研究现代化的思考与追求/467后记 陈平原/488

章节摘录

和对篇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作了理论探索。这些特点,使它不只是个一般性的歌谣资料集,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了。”这一评价是中肯的,其中对“理论探索”一词,特别加括号注明其所指乃是“《写歌杂记》,并附有编者师友的专门性的研究、讨论文章”。的确,顾颉刚的11篇《写歌杂记》很有价值,其中又以那些以歌谣论《诗经》的几篇以及围绕这几篇的师友探讨的文章更具学术意义。不过,要充分了解它们的学术意义,又不能限于这几篇本身,而必须将它们放人顾颉刚全部的《诗经》研究中去看待。前面引述《自序》中的话,顾颉刚搜集了许多歌谣后,竟已产生了在寂寞独征之中更激起拓地万里的雄心,但这样的“雄心”并未维持太久,他在1920年11月3日发表于《晨报》的《吴傲集录的序》中就说因里面“有许多解不开的句子,写不出的文字,考不定的事,要想切实做一番学问,远非易事,因而准备将它作为“终身之业”。但这是顾颉刚特有的承诺语气。顾颉刚是一个好大喜博、时常制订学术计划又时常改变的学者,所以到了《吴歌甲集》自序中,他也难免自嘲:“这‘终身事业’四个字,岂不是成了‘从此停止’的托辞吗!”这里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他不是真正对歌谣研究感兴趣,而只是想通过歌谣来为其《诗经》研究谋取比较的材料。《自序》中后半段他坦言:“老实说,我对于歌谣的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我的研究歌谣是有所为而为的:我将借此窥见民歌和儿歌的真相,知道历史上所谓童谣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诗经》上所载的诗篇是否有一部分确为民间流行的徒歌。”关于前一问题,顾颉刚除在《自序》中略有说明外,未见其他有分量的文章。关于后一说,其实也只是偏举,他对于《诗经》的研究,处处留下了歌谣研究的印记。

后记

将原先允诺的长篇“导论”,改成区区三四千言的“后记”,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一书出版后,得到不少学界朋友的热情鼓励,可也有相当尖锐的批评。对“初编”的非议,集中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书中各章水平不一,有些章节的论述缺乏深度,没能达到原先设想的目标;既然是“进程”,应侧重综合研究,如今提供的,接近古已有之的学案体;缺少一篇大手笔的“导论”,使得全书无法纲举目张。这些批评,大致我都能接受,尤其是原先说好由主编王瑶先生撰写的“导论”,因先生的过早去世而落空,更是无可弥补的遗憾。意识到“初编”存在的问题,在筹备“二编”的出版时,我做了若干调整。这回所请作者,不像原先限于本课题组成员,而是广邀各路豪杰,而且不论资历深浅,惟贤是举。现在看来,虽有个别章节因写作难度大,效果仍不太理想,但总体水平比“初编”均匀。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学术史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