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融业的分与合

邵东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邵东亚  

页数:

35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1.《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告了美国金融分业制的终结,原因何在?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又称《1999年格雷姆一里奇一布利雷法案》(The Gratom—Leach一.Bliley Act of 1999,简称GLB法案);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此项法案,使其成为一项法律。该法案的通过,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the Glass—Steagall Act,简称GS法),意味着在美国实行了近70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制彻底走向终结。GS法在美国统治了近70年,并且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要参照,是世界金融分业制的鼻祖。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事实来证明GS的功绩,即使是半个多世纪后的我国金融业立法,也引证借鉴于美国的这一法律。于是,我们很自然地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终止了GS的历史使命,从而彻底终结了金融分业制?  实际上,GS法的结束、GLB法案的开始,是多年来美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两个法案的更替几乎浓缩了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末整个金融业的历史。而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我们当然不应仅仅关心制度变迁的结果,而更应注重对变迁过程的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样一个“分析求解”的直接动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写作本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内容概要

本书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分工理论、现代金融理论和法律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运用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和对策研究等多种方法,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对金融业的分与合即通常所说的金融分业和混业问题进行立体透视,从中揭示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内在机制和客观趋势,为中国金融业分工演进和监管体制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书致力于交叉运用经济学和法学方法研究金融问题。 本书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金融业分工演进的理论框架,将金融分业和混业问题置于分工结构和监管格局历史演进的统一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考察,并运用分工演进理论对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理解现实中的金融业的分合变迁提供了基本的洞察力。在以上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书从多个侧面对美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历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德国、英国等典型国家金融业分工演进的路径进行了比较,并对金融监管的分工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分析。 本书重点研究了中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历史轨迹、现实状况、演变路径和策略选择。在对金融分业与混业在中国的演变进行历史回顾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现状和问题,讨论了混业经营在中国实施内生必然性及其约束条件,提出了中国金融业走向适度混业模式的“三线并举、渐进呼应”的过渡策略,并对策略实施的重要环节进行了阐述。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理论框架与微观经济学分析 第一章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一个理论框架 1.1 金融产品的专业化与多样化:一个理论模型 1.2 组织试验与内生分工演讲:一个动态机制 1.3 分业与混业:金融业分工演讲中的组织试验 第二章 全能银行与专业银行: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权衡 2.1 全能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替代与组合 2.2 全能银行的分工经济:多样化经济与专业化经济的协同效应 2.3 全能银行:交易费用模型与组织经济学观点 2.4 全能银行的社会成本——收益分析第二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国际视野的考察 第三章 GS法案后的美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历史轨迹 3.1 GS法案:背景、理由与重新思考 3.2 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深化与分工演讲的主线 3.3 金融创新:金融分工演进的内生机制 3.4 金融全球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分工演讲 3.5 金融信息化:金融分工演讲的技术基础 第四章 突破分工壁垒:分工演进中的组织试验 4.1 银行控股公司:组织试验之一 4.2 金融机构的购并重组:组织试验之二 第五章 通向GLB法案的美国金融业:分工演进中的制度变迁 5.1 美国金融监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5.2 分久必合:通向GLB法字案之路 5.3 GLB法案;立法理念与基本要求 5.4 基于GLB法案的监管体系:比较优势与现实挑战 第六章 金融业分工演进与金融监管的分工结构:国际比较 6.1 “混”到今天的德国企融业:全能银行体制的变迁 6.2 由分到合的英国金融业:分工演讲的市场逻辑 6.3 金融业分工演讲的路径:趋同与趋异 6.4 金融监督管的制度性分工结构第三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中国的初中与策略选择 第七章 中国金融业的分工演进:历史轨迹与现实选择 7.1 从混业到分业的演变轨迹 7.2 分业管制的放松倾向:一些证据 7.3 愈演愈烈的“交叉经营”向混业经营“回归”? 7.4 金融控股公司的实际:规避分业制的组织试验…… 第八章中国金融业的分工演进:机制、方向与约束条件 第九章 走向混业经营:三线并举渐进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  国际视野的考察  分工演进的理论框架表明,人类关于组织的信息是市场自发演进的结果。但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则可以利用先进国家自发积累的组织信息进行创造性模仿,产生所谓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特别是对于中国这种制度很不成熟的国家,有意的制度模仿有时比自发的制度试验更有成效。由于发达国家的现有制度都是多年自发组织试验积累下的东西,所以模仿得好并不会违反自发形成制度的演进机制。金融业的分工演进也是一样,我们通过模仿发达国家金融组织试验的方法,有可能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使我国金融业的分工演进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从本章开始我们以美国(第三至五章)、德国、英国(第六章)等几个代表性国家为例,集中考察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历史轨迹,就算是对这些国家各自积累的关于金融业分工演进的组织信息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希望其中得出的一些启示性结论能够加速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并有助于提升我们在金融业分工演进实践进程中的“学习能力”。鉴于美国金融业分合演变的典型性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将以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融业的分与合 PDF格式下载



拜读中


理论阐述逻辑不错,可以借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