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隐喻的生命

张沛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沛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隐喻的生命》试图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新的视角、思路与研究领域。首先,本书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中西隐喻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的传统资源;其次,本书界定了隐喻研究的历史分期、领域以及类型;第三,本书以“美”与“真”的冲突也和解为中轴,遵循历史与精神同步发展的规律,汇通中西方隐喻研究成果,分别从修辞学、诗学、语言哲学以及认识论一存在论哲学四维入手,初步建立了一个互动的隐喻理论体系;第四,对隐喻的转换生成特性进行了全方们的考察,从而证明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而人类的语言、文学、认知乃至生命本身都具有转换生成的隐喻特性。

作者简介

张沛,1974年生于太原,199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8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2001-2003年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经典简释,近年来于《北京大学学报》、《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翻译有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克莱斯·瑞恩著《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白壁德著《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以及塔亚纳著《常识中的理性》。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体例说明第一章 转换生成:隐喻的生存形态 第一节 隐喻界说 第二节 隐喻的生存环境 第三节 隐喻的生存形态 第四节 转换生成:隐喻的工作机制 第五节 隐喻的存在理由 结语:隐喻是转换生成的“三”第二章 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诗学时期) (二)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过渡与准备时期) (三)16至19世纪(诗学——语言学时期) (四)20世纪上半叶(语言哲学——人类学时期) (五)20世纪下半叶(认知研究——多元研究时期) 结语:转换生成的西方隐喻研究 第二节 中国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先秦:草创总成时期 (二)秦一汉:转型时期 (三)汉魏六朝:祖述与反拔的繁荣时期 (四)隋——唐: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五)唐——宋:飞跃繁荣时期 (六)金——元:潜育时期 (七)明——清:繁荣与危机并存时期 (八)清末民初——20世纪:挑战与回应时期 结语第三章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 第一节 隐喻的修辞学谱系研究 第二节 隐喻的亲切和功能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显白书写:隐喻的政治修辞学研究 第四节 隐喻:认知的修辞,修辞地认知第四章 隐喻的诗学研究 第一节 隐喻的诗学谱系研究 第二节 想像:“美”与“真”的隐喻生产力 第三节 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第五章 隐喻的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隐喻:人与言的和解者 第二节 飞越意义之堑:“本义”与“隐喻义”的永恒追逐 第三节 隐喻的诗篇衔合功能第六章 隐喻的哲学研究 第一节 隐喻思维 第二节 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 第三节 转换生成:隐喻的生命形态 第四节 混沌的瞬间澄时:转换生成的生命隐喻参考书目人名术语中西文对照论著后记出版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隐喻的生命 PDF格式下载



值得一看,隐喻已经作为思维方式来研究了,而非普通意义上的修辞手段


做隐喻研究的好参考书,绕不过去的


毕业论文做的是词语隐喻方面的。这本书在书店里没有看到。这里有。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错,资料详尽,总结归纳的很好,尤其是对隐喻思维的阐述颇见功力。


写论文的时候用到的,非常好的书,隐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推荐


隐喻的专著看得不多,这本蛮不错


张沛的这本专著相当不错,很有价值


与预想的有些差距


多读书,多好书!养心


张老师的文字虽有些旧派气,但读来扎实~


强烈推荐,我个人非常喜欢类似的书,


张先生师出名门,名师高徒,所学专精。此论题即是开辟隐喻研究之新视角的创新之作,所跨人类学、语言学、美学研究诸学科。


是一本对于研究隐喻很好的书,详细地介绍了历史,方法!有兴趣的话,要好好研究一番~~~对于人生的感悟,写作,会是很好提升的途径!


作者系陆谷孙先生的高徒,本书是其博士论文的扩写。不仅广征博引,而且沟通华夷,并不失洞见。比起时下靠复制粘贴而成的“大作”,这不啻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很不错啦,简洁没有什么废话,难得!


喜欢。想多读一些类似的书籍。


不是我喜欢的包装,内容略微浅显~


这是一本类似总结性质的书,可以引发思考!


奇思妙想,思维的锻炼


这方面的书很多,对研究隐喻的人有用。


对增长知识还可以,但新观点,特别是自己的东西较少。


书尚未细读,感觉不错。


如果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或许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该论文作者对隐喻理论旁征博引也算是老实做学问。但从实用角度,如何构建隐喻则需要另择他作了。
该书的使用价值不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