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票据制度研究

胡德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胡德胜  

页数:

317  

前言

  我国的票据制度,恢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产生时代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背景,决定了制度设计上的计划或者行政手段的烙印,即被设计为结算工具,基本上没有其他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票据法原理有悖。即使在《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施行后,有关实际操作制度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目前,我国现行票据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之间存在冲突或者不一致;二是现行票据制度与票据法理论的冲突或者不一致;三是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许多相关问题,如司法机关不能正确认定票据的出票人、付款人,引发各种纠纷,诱发违法或者犯罪行为,银行的实际操作程序不合理。这说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票据理论,并应用于我国的社会实践。  研究和发展票据理论和制度,必须分析和研究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史观。而国内的资料十分有限,特别是票据发展历史的说法,在有关的中文著作和书籍中,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考证或者引证。利用在英国留学的方便条件,作者胡德胜阅读和分析了大量西方文献,发现国内学界在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历史上,存在不少错误的或者说片面的说法和观点,是以讹传讹之结果。例如,为我国学者所支持或者主张的关于中世纪时期一张汇票伴随一张本票的观点,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没有证明。支票起源于13、14世纪的意大利和德国的说法,也非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关于19世纪以前汇票的格式,国内著述中没有详细引证或者论述,并且没有注意到早期汇票的借贷功能。  以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史观为基础,阐述票据的基本原理,发展票据的有关理论,并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票据制度的建议,是撰写本书的目的和动机。关于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史观,作者认为:票据的产生是为了方便商事交易,减少风险;商人法之票据制度在于通过规范票据的规则,来调整或者制约有关票据当事人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以预防或者减少纠纷,进而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或者确保行为的预见结果;封建主权国家的兴起,商事交易的发展,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建立了相应但不同的票据制度,尽管大都源于商人法。

内容概要

  《中国票据制度研究》作者结合票据实务和票据理论对我国的票据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开篇,作者主要介绍了票据法基础理论;接着,作者对我国票据制度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最后,作者引用了大量实例对票据法与相关法规规章之间存在的冲突和不一致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票据法的修改意见。

作者简介

  胡德胜,河南汲县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国际法专业,英国邓迪大学法律会计学院法学博士,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经济师。主要研究领域有国际法和比较法、金融票据法、公司及投资法,善于从经济和法的融合角度研究问题。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银行汇票制度及相关问题的完善研究》等,另有专著、合著、论文若干。  李文良,河南延津人,法律本科,河南杰瑞律师事务所律师,会计师。以金融票据法、公司及投资法为主要研究方向。曾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银行汇票制度及相关问题的完善研究》,发表法学文章若干。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历史及原理编第一章 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票据的起源和票据制度的初步发展第二节 票据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第三节 票据法的国际统一化努力和发展第四节 票据和票据制度的发展观第二章 票据法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票据和票据法第二节 票据当事人和票据法上的关系第三节 票据的基础关系第四节 票据法的基本原理第五节 票据行为第六节 票据权利第七节 票据的伪造.变造.更改和涂销第八节 票据抗辩第九节 空白票据第十节 票据的丧失和救济第三章 汇票.本票和支票第一节 汇票第二节 变式汇票的理论和立法实践第三节 本票第四节 支票第二编 中国票据制度介绍编第四章 《票据法》施行前的票据制度第一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票据制度沿革第二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银行汇票制度第三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商业汇票制度第四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银行本票制度第五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支票制度第六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失票救济制度第五章 中国现行票据制度导论第一节 中国现行票据制度体系的形成第二节 《支付结算办法》下的银行汇票制度第三节 《支付结算办法》下的商业汇票制度第四节 《支付结算办法》下的银行本票制度第五节 《支付结算办法》下的支票制度第六节 失票救济制度第三编 中国票据制度问题分析编第六章 中国票据制度——共性问题的理论和法律分析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现行票据制度与票据法理论的不一致第三节 《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节 法律.司法解释及人民银行规章 之间的矛盾第七章 中国票据制度——共性问题的案例分析第一节 普通诉讼程序案例第二节 普通诉讼程序案例的实证分析第八章 银行汇票制度问题分析第一节 不同法律文件之间的冲突或者不一致第二节 《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节 现行银行汇票制度与票据法理论的不一致第四节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九章 商业汇票.本票.支票制度问题分析第一节 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十章 失票救济制度问题分析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挂失止付第三节 公示催告程序第四编 关于完善我国票据制度的若干建议第十一章 完善我国票据制度的建议第一节 关于《票据法》的修改建议第二节 关于票据法规.规章的修改第三节 关于票据诉讼制度的完善第四节 有关票据司法解释的完善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四章 《票据法》施行前的票据制度  第一节 《票据法》施行前的票据制度沿革  一、1949-1980年间我国的票据制度  (一)解放初期的票据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后,废除了中华民国政府制定的包括票据法律在内的所有法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此后一个相当短暂的时期内,实际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因前政府统治影响而沿革下来的各种票据。然而,这些票据的使用只是完全按照已经废止的原有法律规则而进行的惯性运作,没有新政府制定的任何法律作为根据。  1950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它规定:凡一切公营企业、机关、部队及合作社等单位的所有现金及票据,除准予保留规定限额外,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办法存入当地的人民银行或其委托机构;各存款单位间的经济往来,使用转账支票;支票分为来人支票、记名支票、普通划线支票、特别划线支票和保付支票五种。当时,支票和本票能够流通转让。②同年8月,全国金融业联系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行庄不得发行本票,禁止发行迟期支票③,支票时效期为一年。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行政方法管理票据的开始。  此后,随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国家逐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几乎控制了全部国家经济,生产、消费资料的分配基本上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调拨,这些经济活动是有计划的、集权的和单一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或者商品流通,这决定了结算的计划性、集中性和单一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票据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