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福柯与酷儿理论

塔姆辛·斯巴格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3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塔姆辛·斯巴格  

页数:

109  

译者:

赵玉兰  

Tag标签:

无  

前言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西方出现了半个世纪,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如今,这一思潮的发展已经从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进入经济法律、日常生活领域,甚至进入了国际政治和科学领域,从而使上世纪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面对这些深层次和表层次问题,需要从根源上弄清问题的实质,厘定不同思想家的后现代精神走向,从而给人一种较为清晰的后现代谱系学脉络。 后现代主义的源起与文化意向  一般而言,学界在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几个关键范畴上存在着理解的偏差,并引发一些无谓的争论。其实“后现代”(postmodern)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则是一个社会理论概念,指后现代社会结构的功能性转型和知识话语转型问题。

内容概要

  米歇尔·福柯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中流言最多、毁誉参半的名人。而作为恐惧同性恋之产物的酷儿一词现在被那些曾经自诩为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的人自豪地使用。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是福柯关于性、权力和话语的理论与当前采纳,修改乃至批判他的酷儿思想的新锐们的后现代遭逢。我们对性别、身份、性和文化政治的理解将在这些逾越式人物的激情碰撞吉得到根本改变。  《福柯与酷儿理论》的取胜之处在于,它对福柯的引人入胜的观点,对酷儿文化在各方面提出的直言不讳的观点及其发避孕药,包括异性恋规范性、SM癖、执行、性倒错、性别的终结,解放与差异,晚期资本主义以及艾滋病对理论和实践的冲击,做了简洁而精当的介绍。

作者简介

福柯

书籍目录

王岳川序汉译前言导读 销魂试验与生存美学性事关重大福柯何许人也?何为酷儿理论?酷儿谱系性、真理和话语性科学同性恋的建构权力和反抗对福柯的反应福柯+?=酷和理论?认同危机我们就在这儿,我们是酷儿,习惯就好了酷儿(化)理论酷儿福柯异性恋与同性恋越来越个人化巴特勒之所见酷儿知识/酷儿执行行为今天是酷儿理论,明天是明日黄花?进一步阅读书目关键概念

章节摘录

  同性恋的建构  福柯认为,现代的同性恋现象之起源,相对来说较为晚近些。这是他最发人深省的断言之一,同时也是酷儿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剂催化剂。许多研究同性恋的历史学家已经非常敏锐地把20世纪的同性恋认同和行为与早些时候的同性恋认同和行为联系了起来,并认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与继承性。与此相对,福柯坚持认为,同性恋(homosexual)这个范畴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特定背景下,并且,与一般的性类似,我们必须把它视为一个被建构(constructed)的知识范畴,而不是一种被发现(discovered)的认同。  福柯并不是指在19世纪之前同性之间并不存在性关系。


编辑推荐

  一个像福柯这样的哲学家实际上把自己交给了知识,交给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早已预示了自己的命运;他给自己确定了信念,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来探索人类还未知的领域乃至禁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福柯与酷儿理论 PDF格式下载



  本想看的是福柯的《不正常的人》一书,偶然翻得这本小册子,一口气将其读完。
  首先,此书开头的导论等等感觉有些冗长、是强忍着看完的。
  通过阅读后面,知道竟有福柯此种人,将自己奉献给所研究的事业,一身犯险,追寻尼采,试图实现康德所没实现的“照射自己的心灵”。
  这是一种“冒险家”的生活,一种癫狂的实验。福柯疯狂地体验下,形成的概念是: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天然特征或既定事实,而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它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根源,而非生物根源。福柯研究倚重的“性”在本质上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有利于维持某些特地给的权力关系。
  其实脑子里,一直对“性”没有深入的认识,纵使谈及,恐怕也会是认为性不过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一种欲求,并没有想到文化层度。而此书作者也对福柯的若干观点还是认可的。
  此书主要是谈的“酷儿”,对于酷儿也是第一次有个认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gay或lesbian,它更具有一种特殊、与众不同、怪诞的意味在里边。福柯研究酷儿,而此书则是对研究福柯所研究,评论福柯所持观点。
  福柯认为,现代的同性恋现象起源相对来说较为晚近些,为“被建构”而非“被发现”。
  这个对人颇有启发。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男风,有典型人物。而今亦有,从现象的原因、表现、影响、心理认同程度及原因等角度一一对比,哪里又完全一样呢?
  正如书中所说,文艺复兴以前,即有同性性行为。这种种群其定义更侧重于一种具有反差性欲的偏差出轨的人类类型。并且群体本身会有羞耻感。19世纪以后,对此现象甚至有了鼓励行为。福柯指出,同性恋由鸡奸行为转化为一个群体。
  此书中还提到拉康的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女性并不存在!”如此惊世骇俗,抹杀了性别差异,似乎在宣扬世间人类的实质乃雌雄共同体。书中也提到,其实男性无非是雄性激素占优势,也或多或少有雌性激素。女性类同。男女差异之一体现在此,其余呢?生理特征,本就由激素决定。然后就是心理特征了,思考事物的角度、惯性,除了先天因素外,估计有不少也是后天影响所习得吧。我们每天接触的是周围的女性或男性群体,思维方式会相近也不足为怪。当然我并非否定大脑中男女确实存在差异。
  继续回归拉康的这句话,他强调了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但是书中并没指出,排除性别身份,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生物呢,或是他的观点根本就是男女无异?
  此书并非福柯所写,因此对福柯的论著自然不会完全一褒到底。
  福柯对于同性恋,笔墨精力多花在男性身上,或许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但对于酷儿理论,似乎需要更多详实的素材与实例,去论证其发展轨迹,及未来演变趋势。
  


  家里有一本《福柯全集》,前几年从一个自由职业者家里收来的,可惜从来没看过。受此“礼遇”的绝非这一本。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么一本书,很薄,又归在哲学类,顺手拈来小觑。书中的前言,序和导读的确很长,最开始解释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让我这个哲学文盲看得有点找不到北。不过导言还是比较出色,至少让我这种门外汉找到支撑看下去的勇气。它的作者是华南师范的于奇智教授,原来是留法学者,研究福柯也有一二十年了吧,找到了他的博客,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http://blog.sina.com.cn/qizhiyu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三个词,SADOMASOCHISTIC施虐或受虐心理倾向 ANDROGYNY雌雄同体HERMAPHRODISM精神上的雌雄同体 第一个词SM癖,我想在CRIMINALMINDS中应该有提到过。后面的两个词很值得深究,可惜在这方面我比较白痴更没有天分可言。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福柯的传记也不是酷儿理论的详解,更多的是一位英国学者对这位哲学家以及思想的评述。如果真正想要对福柯有个纵贯的认知还是需要找几本著作好好拜读一下的。不过对于我这种对福柯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还是具有启智作用的。至少明白了QUEER是什么意思,记得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说,人们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来决定性别,这可能是酷儿理论最佳实践吧。不过想想,如果硬要自己承认是游弋于双性间的无性自然体也实在让人太没归属感了。


   这本小册子的导言显然有美化福柯的嫌疑,事实上这一做法与那些因为艾滋病而诋毁福柯的行为有着同样的危害。文中的部分措辞也显然使用的过于轻率,例如“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这样的字眼就带有游戏的意味,更不用说还有意地标出艾滋病是所谓的“同性恋癌”。尽管上述的两点多少有些吹毛求疵,但我们必须注意,福柯实际上是个在同性恋问题(尤其是涉及同性恋运动)尽量保持低调的一个人,这与他个人的同性恋生活或许大相径庭。
   但这本书谈论的是酷儿,而非同性恋,这必须得到足够严肃的申明。酷儿这个词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本身上就是个问题,一部分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怪异”这个更接近与queer本义翻译方式。酷儿则带有鲜明的自我标榜和自我炫耀。这倒是符合它本身所带有的颠覆,逾越潜质,对中心的偏离以及不正常。这些都是酷儿根深蒂固的不可变更的特质。甚至酷儿们对酷儿理论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排斥反应(它有时候显得过于标新立异和丰富多姿了)。
   从另一个方面,这也决定了酷儿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它吸收了同性恋之外的诸多元素(或者说他们原本就被包含在内的),并处于不断地修正之中以获取更为广泛和坚实的力量。福柯有关“同性恋是文化的产物”的断言启发了很多的后来者,他们开始同性恋和异性恋并置在一个概念框架之中企图消除二者之间的独立,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非对立的理论策略导致了同性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边缘化。而事实上,福柯同志也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尽量保持低调的原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