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杨国荣讲王阳明

杨国荣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作者:

杨国荣  

页数:

194  

Tag标签:

无  

前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的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的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思想家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相传地推动着人类的历史文化的发展。

内容概要

  《未名讲坛:杨国荣讲王阳明》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介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普及读物。王阳明心学在我国明代中叶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未名讲坛:杨国荣讲王阳明》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辨析、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思想发展、历史演变,及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影响。该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又具有较好的可读性,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澳大利亚跨文化研究杂志Inter-Cultural Atudies顾问。1994—1995、1999—2000以及2002年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  著作有:《王学通论》(上海,1990;台北,1997,2003重版)、《孟子新论》(台北,1993)、《善的历程》(上海,1994;台北,1996)、《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台北,1995;北京,1996)、《心学之思》(北京,1997;台北1,1999)、《理性与价值》(上海,1998)、《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1999)、《史与思》(杭州,1999)、《伦理与存在》(上海,2002,台北,2002);《存在之维》(北京,2005)等。其中《王学通论》有两种韩文译本,分别于1994年在汉城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讲 心学形成的历史前提一、性即理及其他:形上本体的强化二、心与理的紧张三、徘徊于朱陆之间第二讲 心体的重建一、心体与性体二、心即理三、成圣的内在根据第三讲 心与物一、心物之辨的内在涵义二、存在与境界第四讲 德性语境中的良知一、德性的涵养二、德性与道德行为三、德性与规范第五讲 群己之辨一、成就自我二、人我之间三、无我说第六讲 致良知一、良知与致良知二、本体与工夫第七讲 知行之辨一、知行之序二、知行关系的展开三、知行合一与销行人知第八讲 心学中的名言问题一、心体与言说二、名言与道三、“说”与“在”第九讲 心学与晚明思想一、泰州学派二、童心说与个体原则三、性体的回归四、致良知说的展开五、东林学派与心学第十讲 明清之际的心学一、工夫所至即是本体二、个体与整体之辨第十一讲 心学的近代回响一、良知与个性二、良知与直觉三、心力与意欲四、知行合一与性修不二后记

章节摘录

  如前所述,程朱所强调的,首先是作为普遍本质的性。相对于程朱之注重性,王阳明似乎更多地将注重之点放在心之上。他一再强调“圣人之学,心学也”,而他的哲学也常常被称之为心学。王阳明所说的心,含义较为广,指知觉、思维、情感、意向等等,从为学与为道的角度看,首先应当注意的则是心体的概念。王阳明一再要求“于心体上用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页,以下简称《全集》)。以心为体,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王阳明心学不同于程朱之学的品格。  关于心体的内涵,王阳明作了多方面的界定。他首先将心与理联系起来,认为心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不专是一团血肉),而是以理为其内在的规定。理的渗入,赋予心以二重相互联系的品格:即先天性与普遍必然性。先天性表现了心先于经验的一面,正是在此意义上,王阳明认为,“心,生而有者也”(《全集》第976页);普遍必然性则展示了心超然于特殊时间和空间的一面,用王阳明的话来说,也就是“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  通过以理规定心,王阳明将先验的道德律引入了心体。从静态看,心呈现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就动态言,心又表现为道德实践领域的立法者(亦即道德命令的颁布者),后者体现了心的主宰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传习录(中)》,《全集》,第76-77页)就其以理为心之体,并将作为心之体的理主要理解为普遍的道德律而言,王阳明的思路与程朱并没有实质的差异。不过,程朱较少讲心的主宰意义,而更重理的主宰性。朱熹便批评释氏“专认此心所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杨国荣讲王阳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