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本(全2册)
2006-7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双林
932
无
编辑出版这套《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愿望:配合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在教材和原始文献资料之外,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术论文的选本。 教学改革是个常讲常新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就历史学专业而言,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在学科主干课之外,一些院校先后开设了文学、哲学甚至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增加课外阅读量;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淘汰,研究型、启发式教学得到提倡;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得到推广。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毋庸讳言,随着近年的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些院校的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其中在大学本科生(甚至包括部分研究生)中存在着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阅读量严重不足,二是写作能力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受旧有教育观念束缚。为了增加广大学生的阅读量,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2年向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了《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基本阅读书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今天又编辑出版了这套历史学专业学术论文读本。 本套丛书所选文章,为自近代新史学产生以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按照学科分类,编为《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中国近代史读本》(上下册)、《外国史读本》(上下册)、《史学理论读本》、《史学史读本》、《历史地理学读本》和《考古学读本》等7种10册,每册40余万字,共计400余万字,涵盖了历史学专业除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以外的6个二级学科。参编人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的部分中年教师。 我们选文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知识性。即选文适当考虑覆盖面,尽可能顾及时间跨度和不同的知识领域。(2)典型性。
本书精选了中国近代中研究的经典论文,共40余篇,论题涵盖自晚清至20世纪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历史领域。本书可供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总序上册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商战观念与重商思想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清嘉道年间的士习和经世派 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兵力 再论天朝田亩制度——重考天朝田亩制度实施问题 太平天国与儒家思想 李鸿章和轮船招商局 论“中体西用” 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 翁张交谊与晚清政局 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书》 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其失败 同盟会与光复会关系考实——兼论同盟会在组织上的特点 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兼论蜕变中的政治精英分子 《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下册 五四运动与20世纪的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中国军阀派系诠释 “中山舰事件”之谜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 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南京大屠杀研究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1944年至1946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 国民党政权与上海资本家 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 略论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论民国政制 重评《多余的话》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性质与分期编后记
一、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次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全面冲突。这次冲突打开了中国长期封闭性发展的格局,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纪元。纵观这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巨变,是一个举世罕见的漫长而崎岖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the delayed modernization)。对中国现代化延误的探索,长期以来是中外学术界都关注的中国历史发展之谜。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 应该说,近几十年来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国内采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史框架,分析的主线不是现代化问题,基本取向与外因论大致相同。这也是战后苏联、西方和日本的激进史学的主流倾向,早为我国读者所熟悉。7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兴起,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学有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都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代表当代西方的中国研究的主流派。 以上两种研究取向,不论是外因论和内因论,都是各执一端从其所善。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都有独到的见解,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外因论把史家的注意力引向中国近代发展的外部因素,实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
本卷包括上、下两册。上册由郭双林编选,下册由王续添编选。 上册共收录文章19篇,分为三组。第一组收录文章5篇,相对来说属于宏观性的论述;第二组收录文章13篇,属于具体研究性的学术论文;第三组收录文章1篇,系文献考证方面的。 下册共收录文章18篇,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 本卷是严格按照当初设计的方案进行的。初步列出入选文章题目后,曾在北京召开过一次小型讨论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我们开列的文章展开讨论。此外,我们还通过电话、面谈等多种方式向许多同行专家学者请教过。这些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夏春涛研究员、左玉河研究员、王奇生研究员、王法周研究员,《历史研究》编辑部徐思彦编审、马忠文编审,中央党校刘岳斌教授,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王宪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啸教授、夏明方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迟云飞教授,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周惠明教授等。这些专家学者曾给我们提出过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编选过程中,我们还参考过汪朝光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中国近代史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及韩复智先生所编《中国通史论文选辑》(台北南天书局1984年增订版)等书。在此一并致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选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在注释方面颇不一致。为了避免帮倒忙,我们对那些没有注出征引著作版本者,未作补改,但对文中引用的史料,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作核对。当然由于水平有限,尽管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件事,书中肯定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竭诚希望海内外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无
膜拜北大!!!
很专业内容翔实,可借鉴。
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经典总结。里面的文章有深度和可读性。
本书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经典总结。里面的文章有深度和可读性,让人了解中国的发展。
对有这方面研究的人来说很不错,是一本好书
北大编的这一套书,选了古代和近代两套,这一套翻开后还是觉得欠缺很多东西,关于近代史整体的理论构建式文章太少,用了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延误的文章开篇,却没有马敏先生关于近代过渡形态的文章;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章不经典,也比较老了;关于近代后期的文章,涉及面很窄,后期经济发展、社会状况、文化教育都非常值得研究,却几乎没有。
全是大家们的论文,虽有深度,但对历史爱好者帮助不大,如果从事历史研究可能会好些,后悔购得~
好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很好 ,值得观赏。加油
所摘录的论文均是大家所作,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