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

乔健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乔健  

页数:

507  

字数:

6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遵循社会学学科重建的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和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重大问题,积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在过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们努力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全国人民都为在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我国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新现象需要我们去研究,出现了大量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同时因学科一度中断,有许多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也需要越来越宽广,社会学人类学者的责任也将越来越沉重。任重而道远,只有奋发努力,再接再厉,才能使我们的学科建设适应中国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并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学习和发扬以费孝通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踏踏实实的学风,也为了交流年轻一代学者的学术成果,我们汇集了自我所承担“八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以来的部分成果,编辑成《社会学人类学论丛》出版,自1996年至2004年共出版40余卷。本丛书将主要包括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的调查报告、区域发展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等等。也主要结合社会学与人类的学科建设,从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重要专题研究等方面介绍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致谢代序丁序李序金序回顾与展望 “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的缘起与二十年中八届研讨会的召开经过 香港中文大学与两岸交流 费孝通教授与“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一 总论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在第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科学与口号:论“现代化与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本土化一条道路的探索 “去蔽”学习笔记二 文化与认同 “朝圣”:历史中的文化翻译 “至乐无乐”思想与当代经济学中的理性 转化中的文化身份:以台湾原住民影片为例 香港人身份的形成与转变三 族群概念与族群关系 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 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的人类学族群研究 台湾民众的文化取向:兼论台湾的族群关系 客家族群的“历史性”:闽、客民间信仰模式的比较 河湟地区族群互动关系的文化解读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四 从乡村到城市  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 影响我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 社区治理与权力来源:上海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关系的分析 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 阶级地位对北京居民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五 社会关系与行为  华人社会中人已、群已关系中的利他人行为 台湾私立大学院校的家族运作与传承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中国现代化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探讨 隔代无仇:布波文化融和的社会基础附录一附录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