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陈太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太胜  

页数:

2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 中国象征主义——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诗与诗学双重视界的契合与悖离是本书的切入点。通过对诗与诗学文本的细读,本书既考察中国象征主义接受欧洲象征主义影响的一面,也注意到中国象征主义在接受过程中本土化的一面,并将之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与个人情境中加以研究。

作者简介

陈太胜,1971 年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1994 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97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7 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工作以来担任过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史、诗歌欣赏与人生体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于中国现代诗学和西方文论研究。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译著《理解人性》(与人合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年出版),另有译文多篇。

书籍目录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童庆炳导论:从诗与诗学的双重视界看中国象征主义第一章 法国象征主义及其全球传播 一 法国象征主义运动 二 波德莱尔的“契合”与“洞观者” 三 魏尔伦的“音乐” 四 兰波的“幻觉者”与“语言炼金术” 五 马拉美的“魅幻之美” 六 瓦雷里的“纯诗” 七 象征主义诗学四要素 八 象征主义的全球传播第二章 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一 自由诗派与新诗的“中衰” 二 “纯诗化”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 三 中国象征主义简史(1918—1949)第三章 李金发与穆木天等人的中国早期象征主义 一 李金发:“失败的经验” 二 穆木天:象征主义的诗学与浪漫主义的诗 三 王独清:诗的公式与诗的写作第四章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理论 一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家 二 梵乐希(瓦雷里):用文字来创造音乐 ——《保罗梵乐希评传》(1928) 三 新诗创造的方向:经验、传统与语言 ——《论诗》(1931) 四 象征的灵境与赋形 ——《象征主义》(1934) 五 纯诗 ——《谈诗》(1934) 六 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本土化第五章 现代派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成熟 一 现代派诗人与象征主义 二 戴望舒:无法避免的“音乐性”与意象的创造 三 卞之琳:“非个人化”与“戏剧性处境” 四 现代派与传统第六章 前线批评家李健吾 一 倡导作为艺术的批评:在印象与学问之间 二 发现新诗史前沿的前线诗人 三 析《鱼目集》:批评的奇遇第七章 西南联大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融合转化 一 西南联大诗人与象征主义 二 冯至:抒写经验之歌 三 穆旦:抒写一个不确定的“我”结语: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附录 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二期革命的勃兴与夭折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在法国的文学史中,象征主义一般被视为是对此前的浪漫派与巴那斯派的反动。确实,象征主义借以辨明自身的东西,可能恰恰是与浪漫派、巴那斯派文学观念相区别的东西,尽管它与这两者都有联系。浪漫派是指法国19世纪出现的以夏多布里昂、史塔尔夫人、拉马丁、维尼、雨果、缪塞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潮流;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一剧的序言,被视为浪漫派的纲领;而1830年雨果《欧那尼》一剧的上演及其成功,被视为浪漫派的胜利。在三四十年代,浪漫派形成了与以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并驾齐驱的局面。依照法国文学史家的描述,法国的浪漫主义精神包括:自我的唯我独尊、对情感生活的表现的重视、通过“梦或回忆的诗学”拓展想像领域。[11]法国浪漫派的这些精神,与英国浪漫派对情感、天才、想像、灵感这种精神性的东西的特别强调,在其总体的精神特征上并无两样。而法国浪漫派强调的这些东西,恰恰都是象征主义者要加以修正或反对的东西。 19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于法国文坛的巴那斯派文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运动的温床。就像法国文学史家说的,这个诗歌派别“通过泰奥菲尔·戈蒂埃来自于浪漫派,并且奇特地通向象征主义”[12]。象征主义者魏尔伦和马拉美前期的大部分诗歌,都发表在《当代巴那斯》这本刊物上。巴那斯派一般被认为是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反动,是诗歌自然主义的一种方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伴随物。[13]在写作理论上,它拒绝浪漫灵感;针对诗歌创作容易的现象,它代之以刻苦的劳动,甚至对困难的探求;选择冷漠的形式并不排斥诗人的敏感性。因而,就总体而言,巴那斯派艺术趋向于“一种客观的特性”,它通过细致的描写、诗歌与科学的结合或“通俗现实主义”来实现。唯其如此,巴那斯派时隔不久的失败也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法国文学史家将个中原因归结为“诗歌与形式主义、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完全的不相容性”,“因为将美定义为诗歌的目的,而又在诗歌之外寻求美,真是一种奇特的思路”[14]。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象征主义将美定义为诗歌的目的,同时也恰恰是在诗歌“之内”而不是“之外”来寻求这种美呢?或许,这恰恰是象征主义不再像巴那斯派那样昙花一现,反而成为影响久远的世界性文学潮流的原因?那么,象征主义发现了怎样的秘密来在诗歌内部建造这种美? 要想给象征主义下一个总体的、完美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像金丝燕说的:“较之早期研究者,后来的人变得聪明一些。他们不再竭力定义‘象征主义’,不再用‘是什么’的模式,而去研究诗人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反对的是什么、所引起的对古典诗学的革命及其结果。”[15]我在这儿也想通过对几个象征主义代表人物的诗学与诗文本的双重考察,看看他们都为后世称做“象征主义”的东西贡献了什么样的属于诗歌内部的东西。 P12-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PDF格式下载



陈太胜教授对象征主义诗学有很好的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者不尽相同的是,陈太胜教授有着不错的文艺学和西方诗学背景,又有很不错的文本细读能力,所以,这本书值得特别推荐!


当代新诗评论的经典之作,受益匪浅!


写的很好


书脊断裂,估计是运输时候的问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