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

王缉思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缉思  

页数:

40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研究国际政治的部分学术成果和心得,全书分“理论思考”、“战略分析”和“读书拾零”三大部分,内容涉及战争与和平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美国的世界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等等。所收部分论文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界产生过广泛影响。

作者简介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兼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另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等。曾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密歇根大学、克莱蒙·麦金纳学院任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理论。

书籍目录

理论思考 关于战争与和平理论的思考提纲 一、新思维的出现 二、新现实的挑呀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启迪 四、不同传统观点的归纳和比较 五、新思路的探索 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和目标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思维框架 三、中国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态度 四、中国外交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民族与民族主义 一、民族概念 二、民族与国家 三、民族主义 “文明冲突”论战评述 一、亨廷顿理论及其反对意见 二、“文明”的概念和划分 三、文明和文化问题对国际政治的重要性 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五、关于伊斯兰文明 六、关于西方文明 七、结语:政治含义 亨廷顿理论的启迪与谬误 一、“理性”思维的有限性 二、“非理性”眼光的错觉 三、在“诸神的争吵”中多几分超脱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 一、美国意识形态演变的全球化背景 二、美国的社会趋势和意识形态中的新观念 三、美国意识形态的对外投射 美国霸权的逻辑 一、简单划一的意识形态 二、立足于国内民主的霸权主义 三、民主的扩大促进霸权思想的膨胀 四、民族主义和基于国内体验的国际行为方式 五、霸权行为的国内制约 六、结论战略分析 论美国“两个中国”政策的起源 美国外交思想传统与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战略大三角” 一、对中苏“一视同仁”(1972-1978年) 二、“倾向北京”(1979-1984年) 三、苏联因素淡化(1985-1988年) 四、战略利益的重新定位(1989-1991年) 五、分析与结论 “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高处不胜赛——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 一、老问题、新发展,老现象、新解释 二、调整评价尺度 三、全球化和外部世界的挑战 …… 美国恐怖事件的震撼 苏美争霸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的强国之路 冷静、冷静、再冷静——对当前美国与中美关系的几点观察 中美危机行为比较分析 Multipolarity versus Hegemonism:Chinese View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hina s Changing Role in Asia From Paper Tiger to Real Leviathan:China s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49 China s Search for Stability with America读书拾零 摩根索理论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国家间政治》译序 从国家间政治走向世界政治——《国家间政治》新版译序 政如其人——读《基辛格传》 《美国人民的历史》序 《美国宪政历程》序言 《光荣与梦想》中文再版序言 《美国(列国志)》序言 《美国国会与外交政策》序言 一篇旧作的自省

章节摘录

书摘二、新现实的挑战 新思维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现实。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交叉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盟国之间密切的军事合作与激烈的经济竞争同时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不妨碍安全关系的发展;社会制度上的共性无助于缓解领土争端和军事对抗;共同宗教信仰未必能成为民族统一的凝聚力,宗教的号召力却往往是国家间战争的催化剂。由于世界政治的多方面变化,各国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思想都会根据各自所面临的新现实,进一步进行调整。那么,我国理论界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哪些新现实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呢? 1.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我国理论家需要解释的新现实是: 第一,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虽然战争的危险一直存在,世界大战并未爆发,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爆发。军备竞赛的升级与战争危险的增长看来不是同步的。美苏之间的全面军备竞赛从常规武器到核武器,从陆地、海洋到外层空间,正在不断扩展和升级。与此同时,中国在裁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行动,继续压缩国防开支。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却爆发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今天对我国领土与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的,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其他类型的国家。 第三,战后局部战争大都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虽然有殖民时期留下来的问题、超级大国争夺等因素,但战争频繁并持续不断的原因,不能完全归于外部干涉。超级大国有时反而需要通过对话或默契以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在地区性民族或种族冲突中,阶级斗争的因素不明显。 第四,战后在西方国家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进行的一些战争及出现的战争危机,例如,美国进行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美国对格林纳达的入侵,美国同利比亚、伊朗的冲突,英国对阿根廷的马岛战争等,都不是(或不能引发为)“典型”的帝国主义战争,即垄断资产阶级为争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进行的战争。对这些冲突需要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第五,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是必然趋势,统治阶级不再靠暴力镇压手段维持政权,也不存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现实可能性。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战争,也不直接反映阶级对抗。 2.当代苏联的战争与和平理论,必须回答上列事实中的大部分问题。与中国面临的不同现实是,苏联的主要军事对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关于帝国主义国家构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威胁的观点仍然有较强的适应性。戈尔巴乔夫等人回避了关于社会国家之间战争的理论说明。 但是,苏联在对外政策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无法回避的。例如,巨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它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赛中处于落后地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入侵带来了恶劣的政治影响;对阿富汗的侵略更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及国内人民的反感和抵制,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政策调整;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至今未取得任何进展。种种事实向苏联领导人证明,单靠强大的军事机器和武力的运用,既不能换来自身的安全感,也不能达到预定的政治目标,更不能换取国际威望。相反,战争手段的使用付出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代价。 3.关于使用武力的教训同样适用于美国。越南战争的惨痛经验迫使美国对自己使用战争手段的有效性提出怀疑。西方国家在国外长期卷入军事冲突,一定会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基地遭到驻在国人民越来越多的抗议。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日本的和平运动,不能不受到西方政府的重视。 西方过去一贯宣传说,对国际安全的威胁来自“共产党国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煽动的叛乱”。这一论调在一些重大的现实面前站不住脚。首先,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再视中国为它们安全的威胁,反而企图同中国进行战略合作,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其次,近年来给西方造成严重麻烦的地区性冲突和危机中,许多事件都没有看得见的“莫斯科之手”,更不是当地共产党活动造成的。国际恐怖活动,也无法归罪于苏联及其同情者。再次,随着苏联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变化,西方国家必须重新估计苏联威胁的程度和方式。 中、苏、美等政治大国的外交政策取向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战略思想的基础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对世界各种基本政治力量进行分析估量。不过,将世界各国按照某些标准(各国标准不同)划分为“好国家”和“坏国家”,或者“朋友”和“敌人”,这种思维定势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世界政治进程。多样化的政治现象需要有多元化的政治理论来解释。 P7-P8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研究国际政治的部分学术成果和心得。书中既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理论的思考,也有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研究;既有对“文明冲突”的论战评述,也有对亨廷顿理论中荒谬的质疑;既有对美国外交思想传统与对华政策的分析,也有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探索;即有对苏美争霸的历史教训的总结,也有对中美危机行为的比较分析……全书观点新颖,分析透彻,见解独到,体现作者深深的社会关怀之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 PDF格式下载



王缉思教授的论文我就不多说了,实在值得好好品味。


王老师的书写的很好,一直以来都对我很有启发。


我买的这本书质量很不错,没有质量问题


很优秀的学者多年的积累


  王缉思老师绝对算不上著作等身的学者,但有一篇是一篇,分量摆在那里,算得上是核心期刊年代难得的另类标志。
  
  整本集子我最喜欢结尾那一篇≪一篇旧作的自省≫,回顾自己的硕士论文。现在这个圈子里教人短平快的东西太多了,人人都跟张爱玲少不经世的那个念头转﹣出名要趁早,全然忘记了作为学者,应当爱惜羽毛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