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时间的观念

吴国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国盛  

页数:

2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作者通过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勾勒出以二者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作者不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同时更力求破除把时间当作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多有创见。

书籍目录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第二版序第一版序第一章 导论:两种原型时间经验 一、时间的象征 二、计时与标度时间经验 三、生命体验与时间之流经验 四、时间概念的起源:先验的和后验的第二章 中国传统时间观 一、测度时间概念 二、本源性的标度时间:“时” 三、对时间之流泰然任之 四、循环观与线性观第三章 希腊传统:测度时间与循环时间观 一、淡薄的历史感 二、循环时间观 三、时间被消除或降格:爱利亚学派与柏拉图 四、时间是运动的数:亚里士多德第四章 基督教文化:时间之流与线性时间观 一、强烈的历史意识 二、线性时间观反对循环时间观 三、时间之流的内在化第五章 技术时代:测度时间与线性时间观 一、钟表:技术时代的象征 二、循环时间观抗拒线性时间观 三、时间的暴政第六章 近代科学与物理时间的测度化 一、运动的数学化与测度时间的数学化 二、牛顿绝对时间观的起源 三、经典物理学拒绝时间之矢 四、相对论以时间观带来的变化:测度时间的精致化 五、量子力学对时间观的影响第七章 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 一、笛卡尔 二、洛克 三、贝克莱 四、莱布尼兹-克拉克论战 五、康德 六、彭加勒 七、迈耶松第八章 进化与深时的发现 一、地球演化的观念 二、化石的意义 三、地质深时的确立 四、进化论与深时难题第九章 物理时间之矢的发现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之矢的浮现 二、经典力学对热力学的整合 三、经典框架中时间之矢的发现 四、热力学时间之矢的新诠释 五、混沌:开放未来的确证 六、物理时间再发现的意义第十章 时间之流的哲学阐释 一、麦克塔加 二、柏格森 三、胡塞尔 四、海德格尔附录 走向时间研究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如果人类能在太空中表演一番,那就更能感到自己的伟大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说,“多亏了你们,我们现在再一次感到自己像巨人一样”。 天空展示规律,训练理性,供人类施展自己的意志,使人类觉着自己的伟大。 在天空浩荡的音乐的激励下,人类的理性开始了它征服的历程。柏拉图教导他的学生们,天文学的职责和功能在于“拯救现象”(save thephenomena):天球表观上的无规运动肯定受制于高贵的圆周运动的组合。对无规、无序、随机、不稳定的世界,人的理性伸出了拯救之手。 最伟大的拯救是对大地概念的粉碎。大地是地球,而地球也是一个天体,是众多天体中的一个。天地之神圣的界限被打破。这一伟大的拯救之举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为,于是,毕达哥拉斯成为自然科学的万世师表。因为自然科学本质上建基于天地界限的打破之上。人们早就正确地指出,牛顿的贡献没有别的,就在于认识到,导致苹果落地的力,与牵引月亮绕地球转动的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天地之神圣界限的打破,使天不再为天,地不再为地。不再有天,不再有地,只有物质和空间。大地的天空化、虚空化,使人类失足。不再有大地,我们只有一个宇宙飞船。由于我们只住在一个宇宙飞船之上,星际移民就成了近代科学的严肃话题。我们在凌空(间)蹈虚(无)。 近代科学的本质就是实现天空对大地的征服和归约,就是毁灭由人之直立带来的形上的二分,使天地两极之间的张力失衡。这个本质早在希腊时代就已经准备好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讲到,泰勒斯夜里正观察着星空,不小心掉进了沟渠里,一位年轻的色雷斯女佣将他拉了上来,并笑他连脚底下的事情都没有看见,怎能搞清楚天上的事情。[1]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和科学家专注地仰望天空而在地上失足,其深远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使人类变得伟岸和意志强盛的阳性天空的征服下,大地无言地、没有抗争地自行退隐。它的退隐是为了保护自己。它守住无须言说的真理:人并不因为顶天而不再立地。因理性而自大的人以为,只是因为自己参天才足跟牢固;只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我们才(比动物们)生活得更好。岂不知,只是因为足踏大地,人类才可与天公比高;只是因为我们真正地生活着,我们才有对世界的筹划。 一切生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一切生长来自大地。大地是根,是本,是源。大地上充满了多样、复杂、随机,然而,自组织理论认为,天空特有的纯粹、简单和规则性,就出自多样、复杂、随机,有序出自混沌。生态学理论认为,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大地象征现实、实在,天空象征理想、理念。柏拉图将实在赋与理念,扬天抑地,使柏拉图主义所导引的西方思想主流否弃大地。自尼采以来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实质上,是重新恢复大地的象征。 生命的本质在于有死,死这种现象只是在生命中才浮现出来。有死是生长的原动力。普里戈金说,生命的奥秘,自组织的奥秘,都系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宣告万物皆有终结。 直立的人类从泥土中卓然而立,但它从泥土中带出的有终性一直伴随着它。正是这种有终性激励着它在天空有所作为。 出自大地必回归大地。死归黄泉,化作泥土。大地是人的本源也是人的归宿。 人割断不了对大地的依赖,安泰只有在与大地接触的时候才有力量。宇航员遨游于太空,也得携带大地上的氧气,那是安居在大地之上的生物们同舟共济的象征。 人生活在房子里,而房子建筑在土地上。古时的天空是房子的顶,中国古人相信天盖地承。希腊人的宇宙就是房子。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并非人类中心论的狂妄自大,而是古代欧洲人安居意识的宇宙学化。宇宙的同心球层层包裹着地球,人生活在地球上,无比安稳,如同母腹中的胎儿。哥白尼革命打碎了宇宙同心球之后,天不再为天,地不再为地,只有无限的空间。人类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但却丧失了房子。如同婴儿出世了,有了一个世界,但却丧失了母腹。 房子与子宫具有同样的结构,它们都象征着安全和稳定。然而,启蒙运动培育了另一种对安全的解释。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世界,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被认为出自寻求安全的动机。在对“安全”的这种现代性的阐释之中,隐藏着侵略和征服欲的真相。培根早就透露过,欲征服自然,必先了解自然。对规律的寻求的背后,是征服的意志。在处处是征服和侵略意志的世界上,安全安在?历史上的每一次侵略战争必有侵略者维护自身安全的借口。在人类以寻求自身安全为借口所开展的对神圣大地的征服之后,我们更有安全吗?人类打开了原子核,却进入了一个核威胁的时代;人类正在进行的遗传密码破译工程一旦成功,生命的安全感将灰飞湮灭。破除现代性所制造的安全的神话,我们终将回到安全的本来含义:住在大地上,不离开大地,是安全的。 顶天立地的直立人的象征,透露了天地两极神秘的互斥和互补性。人之高贵在于昂首挺立,人不会轻易低下它高贵的头颅,然而对大地母亲的垂首丝毫无损它的尊严。站立着的人必欲有所作为,然而正是大地给了它作为的力量。高傲地挥动理性之剑征服世界的阳性的人类,需要受到沉默的大地阴性力量的制约。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的宗旨盖出于此。 P5-7


编辑推荐

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当代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本书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构画在两类原始时间经验之上生长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时间的观念 PDF格式下载



确实如作者所说,它这本书是对社会科学的时间观念做了一个非常深入而又系统的讲解,是关注时间的人不可跳过的一本书。


喜欢这位作者是从他三联的《现代化的忧思》开始,从网上搜索才知道他的这部时间观念。深入浅出,语言朴实而亲切,一部了解现代时间观念变化的极好的一部书。


对时间的追寻,写的非常好


很好!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关于循环时间与线性时间的。


深入浅出的科技哲学著作。纸张、印刷质量也不错,看着很舒服。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英年早逝的儿子,想必是沉重的。


这的确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书,读后受益匪浅。


真的是学术方面的书啊!没看几页我就看不下去了!


还没有看。。买来参考的


这个本挺好的。


女儿很喜欢的书。。。


没看,教育我们不要因为冲动买书= =


1、书本质量很好
2、学术性很强,没有白买


当时写论文的时候拿来参考的,内容直白易懂,能看得进去,很喜欢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时间观念的发展,从哲学、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时间从最早的充满了人文性的观念,发展为机械化的衡量工具,甚至解释了从早期的人为时间定位,发展为现在的时间为人定位,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书。


理论性强
主要是以介绍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时间观念为主
从古希腊一直介绍到近代
感觉缺乏作者个人的见解


很好的一本课外习题书,学数分的必需品。


尚未读过!


看了觉得还行,不过是还有可挖掘的空间


此书多是编撰的内容,自己的观点不多,缺乏创见,不像预想得那么好。作为资料,也不妨一阅。psyin


买时没有细看目录,拿到手仔细看,感觉专业性很强。


这个题目很有价值,里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喜欢。


在中国人写的哲学书里算是很不错的。


已经读完这本书,听了吴教授的课,才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读了这本书越发想看更多的书,以探求自己生存的意义


人文与科学相结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