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

汪明亮 北京大学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作者:

汪明亮  

页数:

253  

内容概要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汪明亮,安徽省黟县人,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著作有:《妨碍社会风化犯罪司法适用》(专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严打”的理性评价》(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罪刑均衡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刑法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经济犯罪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在《北京大学学报》、《法学家》、《中外法学》、《北大法律评论》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言 一、何谓犯罪生成模式 二、犯罪微观生成模式与犯罪宏观生成模式的关系 三、本书主要内容上篇 犯罪微观生成模式 第一章 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导论 一、基本观点 二、相关理论 三、本课题意义 第二章 “带菌个体” 一、“带菌个体”假设:乙肝病毒携带者启示 二、“带菌个体”内涵:具备犯罪人格的人 三、犯罪人格量化及“带菌个体”类型 四、影响“带菌个体”生成因素:犯罪人格之形成原因 第三章 “致罪因素” 一、经济政策失误 二、性禁忌 三、政治制度弊端 四、信仰缺失 第四章 “催化剂” 一、特定时空因素 二、社会控制弱化 三、被害人因素 第五章 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各要素间的作用方式 一、概说 二、危险犯罪人:“带菌个体”与“致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现实犯罪人:“催化剂”对危险犯罪人的催化作用 四、犯罪微观生成实证分析一:许诺抢劫外婆案 五、犯罪微观生成实证分析二:广东“砍手党”犯罪之生成下篇 犯罪宏观生成模式 第六章 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导论 一、基本观点 二、相关理论 三、本课题意义 第七章 最低犯罪率 一、最低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最低犯罪率生成前提:犯罪不可避免性 三、迪尔凯姆犯罪正常论:犯罪不可避免性的一个理论解读 四、最低犯罪率不是最佳犯罪率 五、犯罪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最低犯罪率有其存在价值 第八章 最高犯罪率 一、最高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最高犯罪率生成前提:双重容忍度 三、最高犯罪率生成条件:“严打”手段 四、最高犯罪率测算:构建“严打”指标分析体系 第九章 理想犯罪率 一、理想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价值指标:理想犯罪率必须考虑到社会秩序保护与个人权利价值保障间的协调 三、经济指标:国家控制犯罪率的效益大于控制犯罪率成本投入 第十章 饱和犯罪率 一、饱和犯罪率及其生成模式概述 二、社会反应对饱和犯罪率构成要素的影响 三、饱和犯罪率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 PDF格式下载



理论内容丰富


观点新颖,论述给力,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