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永远的1977

未名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0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未名主编  

页数:

25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任何特殊年份的“分量”,都是靠当事人(及后来者)不断的“回味” 与“反思”,才逐渐在历史书写中站住脚,并为后世所“体认”与“记忆 ”的。在这个意义上,77级大学生借入学30周年这一契机,追忆那个红红火火的大转折年代,完全可以理解。匆匆赶路者,无暇顾及路边的闲花野草;30年过去了,当初幸运地跨过高考门槛的年轻人,如今大都功成名就,确实是到了“讲故事”的时候了。更何况,这些故事还有个冠冕堂皇的 “总题目”,那就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行”。 对于如此“阳光灿烂的日子”之追忆,当然有其历史及审美的价值;但请记得,当年的报考人数为570万,跨过这道门槛的仅27万,录取率为 4.7%。也就是说,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20个落选者。你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考不上大学不要紧,照样可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可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随着国家政策的急转弯,那些没能在随后几年中通过各种考试转换身份的老知青,很容易被甩出高速运行的“时代列车”,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品”。对于他们来说,“1977”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永远的痛”。

书籍目录

引子序言那是我生活的转折点跳上讲台烤试卷未圆的大学梦高考日记通过最后一道窄门准忘1977一个生产队长的高考岁月回眸一篇作文从地到天“书香门第”在那一年延续上大学的回忆1977的运算我的走读生活第二次启航同也不同,学也不学一次美好生活的诱引大学:灵魂的甦生永远有梦岁月如歌因有梦77级的人终于开启的门77级的第一个圣诞节1977:独特但并非一个人的故事高考原动力大学与文学1977:我生命旅途的新起点带书旅行的年代难以尘封的记忆1977年的一吻曾经1977不信春风唤不回机遇、希望与感恩1977:穿过的曲折邓小平是抓走我的龙情系丹崖山千尺井下大学梦改变命运的时刻故乡的雨与母亲的爱灿烂的日子飘着雪花一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爱笑的女孩


编辑推荐

翻阅本书,第一印象是,作者都属“幸运儿”,大大得益于新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故谈及“1977”时,感恩多而反省少。知恩图报是好品格,所谓“吃水不忘掘井人”。高度评价邓小平的“拨乱反正”,这完全赞成;尤其是在“两个凡是”甚嚣尘上的时候,能当机立断,借恢复高考制度,得人才也得民心,不愧为大手笔。但如果不局限于具体人事,从制度层面考量,你会发现,此举只是“回归常识”——用整整10年的时间,拐了个大弯,回到原先的轨道。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所谓的“十年浩劫”,其起点与终点,竟然都是从“大学”打开缺口。教育体制的变更,成了政治家鏖战的疆场,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是一种悲哀。作为受益者,谈论“恢复高考”时,很容易感情用事,越说越神奇,越说越伟大,忽略了此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永远的1977 PDF格式下载



看《往事与随想——永远的1977》,想起一直喜爱的舒婷的这句诗——“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那一代人,实在是当得起这句话的。1977年的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30年后的今天,听当初的亲历者讲述那些往事,他们的奋斗、喜悦、泪水,他们的观念、理想和价值取向,那样的感染我,没有一点隔膜。现在不少孩子似对中考、高考心怀愤懑,孰不知30年前为迎来走进考场的那一天,为终于获取平等参加考试的机会,多少人欣喜若狂恍然如梦。那样的一段历史,我不以为后来者可以忘记。《永远的1977》一书再现了30年前那个改变历史的时刻,如陈平原君所言“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家命运与个体经验高度重合了”。这是个值得记忆和反思的时刻。亲历者和后来者对那个时代评说各异,本书编者、77年高考的参加者杨书澜君最后这样写道——“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追求高尚的时代,那是一个生活仍旧贫穷,但是精神世界却异常富有的时代”——这就是少年的我记忆中的那个时代。


很好的书,例子再多点,或分册出就更好了。


喜欢该书,不过受限于篇幅,感觉有的作者的文章写的比较简短,应该还有很多故事,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当然,这也是集多人的文章于一书所不可避免的,不能完全展开每个人的故事。


买它之前我想看到的是一群为了梦想克服困难,力求上进的人。书里面每一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有这样的过程。但这里面的文章写得是真烂,像水一样,从书头流到书尾,中间只有一篇文笔好的。


作为历史,我们应该了解一下,看一看命运是怎么发生改变的。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在1977年的大门之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