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周宪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周宪  

页数:

370  

字数:

40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状和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分析。全书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着重解析了传统审美文化向当代审美文化诸多层面的转变,透过文化分析的棱镜,讨论从文艺大众文化、主体角色转变和趣味的发展,进而审视了全球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对当代热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展开了专门分析,在些基础上描述了晚近从审美文化研究向文化转变的历史轨迹。

作者简介

周宪,男,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88)。现为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教育部中文

书籍目录

序言导论 一 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社会学 二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变 三 文化生产——接受模式第一章 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  一 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整合转向分化  二 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和谐转向冲突  三 从现代到后现代:“去分化”现象 第二节 多元并存的中国现代文化  一 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  二 大众文化的“三部曲” 第三节 边界的消解与类型的重组  一 传统的类型和边界  二 边界的消解和共享文化  三 类型的重组 第四节 意义及其历史范式  一 作为美学热点的意义问题  二 意义的历史范式 第五节 仿像对传统意象的冲击  一 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二 仿像文化  三 仿像对意象的消解  四 仿像的文化本质第二章 审美文化的历史分化 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民主化与相对剥夺  一 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  二 共享文化与公共领域  三 民主化、多元性和相对剥夺 第二节 主体的分化与角色危机  一 角色的分化  二 传统角色的危机  三 新角色的形成  四 “先锋”与“后卫” 第三节 趣味的分化  一 趣味与社会变迁  二 趣味的社会学结构分析  三 趣味的互动结构第三章 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 第一节 全球化——新的语境  一 现代性的扩张  二 晚期资本主义  三 后殖民主义  四 文化冲突论  五 西方的衰落 第二节 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  一 全球化的中国视野  二 面对全球化的自我困境  三 文化“失语症”?第四章 文化的媒介化与工具理性 第一节 面对媒介  一 从面对面转向面对媒介  二 大众传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  一 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凌越  二 从主体性到技术崇拜  三 技术对文化:一把双刃剑第五章 消费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第一节 理想主义文化的式微  一 理想型文化与世俗型文化  二 中国审美文化向世俗化的转变 第二节 世俗文化的时代  一 告别崇高: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  二 告别悲剧:“喜剧时代”的来临  三 告别诗意:“散文时代”的到来第六章 “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一节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 “后革命的”消费文化  二 “体验”与“品味”:谁的审美化?  三 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主体的中产阶级  四 进一步的问题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批判  一 日常生活的日常性  二 审美乌托邦  三 游戏的狂欢  四 游击战策略  五 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一 生活与艺术的分合  二 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第七章 从审美文化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一 文化研究的知识政治  二 范式转换中的资本流动  三 知识本土化与理论生产  四 文化研究的命运 第二节 文化研究是学科还是策略? 第三节 文化研究:精英和民粹的冲突  一 精英文化观的困境  二 民粹文化观的尴尬  三 本土文化语境与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 第四节 文化研究与二元对立思维 第五节 文化(知识)场的资本争夺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状和历史发展作了系统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就是我要找的那本《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那本书已经绝版了,现在出版的《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是修订后的新书,且新增加了第六七章的内容,质量不错,就是字体偏淡,不够清晰,字体没有加粗吧


很好的一本书,还没有看完,我觉得有必要读很多遍,给我很多的启示,强烈推荐!


作为文化批评家的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是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思想缔造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对20世纪后半期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克里斯·罗杰克在《斯图亚特·霍尔》一书的开篇盛赞他是“当代文化研究的巨擎,无人能出其右,这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丰硕著述的结果”。①伊格尔顿曾这样评价霍尔在当代英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影响:“任何一个为英国左派思想立传的人,如果试图依靠某个典范人物,将不同的思潮和时期串在一起,自然会发现他是在重塑斯图亚特·霍尔”。②在霍尔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随着时代、社会和政治环境及现代理论的不断变化,他总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对文化现实、社会问题提出中肯的批判。他以反思的精神将个人经验与社会结构及历史建构连接在一起,实践着“个人即是政治”的理想抱负。20世纪90年代,霍尔提出以族裔散居论为支点的文化认同理论,这是他在文化研究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他使传统的文化认同理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中心化主体走向非中心化主体、从完成走向未完成,实现了后殖民语境下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的转向。


周宪先生的的书是值得一看的,这本就不错。


给老婆买的,较专业的书,翻了翻,还不错


名人名作,如果能再深入一些就更好了,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