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日]田仲一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田仲一成  

页数:

349  

译者:

布和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笔者1981年出版的《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中文译本。原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祭祀戏剧的产生”,第二篇“祭祀戏剧的发展”,第三篇“祭祀戏剧的传播”。全书原为一千余页的大部头著述,在翻译成中文时根据需要只把原书的第一篇翻译出版,割舍了其余两篇。本书内容包括:社祭礼仪的文艺化,迎神赛会,杂技文艺的产生,喜庆戏剧的产生,镇魂戏剧的产生等。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田仲一成 译者:布和

书籍目录

绪论 中国祭祀戏剧产生的缘由第一章 社祭礼仪的文艺化 引论 社祭礼仪向文艺的转化 第一节 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潜伏期) 第二节 唐至五代时期(萌芽期) 第三节 北宋至南宋时期(初期)第二章 迎神赛会 引论 迎神赛会的构成 第一节 新会县潮连乡洪圣龙王祭祀 第二节 宝安县长洲北帝庙祭祀 第三节 宝安县西贡粮船湾天后神诞、建醮祭祀活动第三章 杂技文艺的产生 引论 巡游礼仪向文艺的转化 第一节 銮仪(神舆引导) 第二节 仪仗(平台、彩色)队列 第三节 武技文艺第四章 喜庆戏剧的产生 引论 作为祀神礼仪的“建醮”活动 第一节 巫觋礼仪的阶段 第二节 参军戏(歌舞剧)的阶段 第三节 院本的阶段第五章 镇魂戏剧的产生 引论 “超幽建醮”戏剧的构成 第一节 英灵镇魂戏的形成 第二节 幽鬼超度剧的形成结语附录一 中国戏剧从祭祀中产生的条件及其发展过程附录二 中国戏曲文学产生的时期附录三 中国祭祀戏剧的原始形态附录四 长洲超幽建醮仪式补说附录五 镇魂戏剧“目连戏”的形成与发展中译本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祭礼仪的文艺化引论社祭礼仪向文艺的转化首先,按照前面的推理、设想,探求从乡村节庆的祭祀礼仪中产生戏剧的过程,就不得不关注一下作为起点及母体的祭礼——自古存在的“社的祭日”,即“社祭”。中国的历史上,不是关于城市及宫廷戏剧,而是关于地方乡村戏剧的资料,到了宋元时期才出现。值得注目的是,其中许多资料是社祭戏剧方面的。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绍熙四年(1193)的诗《春社》中咏道:“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同样在他嘉定元年(1208)的诗《幽居岁暮》中,也有“巷北观神社,村东看戏场”这样的句子。此外他在庆元四年(1198)的诗《卜居三山》中也写道:“高陆犁荒种桑柘,比邻毕出现夜场。老稚相呼作春社,鸡争舂米茅檐底。”这些都表明在举行社祭时,建了许多戏台。另一位南宋诗人刘克庄的长诗《观社》里也有“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谈西都”之类句子,从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社和戏剧并存的事实。本来,社祭是由古代的“村祭”发展而来的,在宋代以前有关社祭的记录中,只记载了表演歌舞、音乐的内容,看不出其中包含有戏剧。可以推断在宋以前的某个时期,社祭礼仪从歌舞乐曲的阶段(巫礼阶段)转化成了戏剧。然而,具体到哪一个时期,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想象,经过了很长时间,祭礼才逐渐近似于戏剧。因此,下面笔者想就此分析一下先秦、汉魏、六朝、唐至宋时期有关社祭的资料,弄清祭礼转变为戏剧的具体过程。


编辑推荐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田仲一诚对葛兰言的把握还是比较精到的。文明不一定意味着一种单薄的进化,而也存在其他的可能。上古之治在中国士人心目里地位之高,等于一种完美的政治社会理想;社祭之礼仪在乡野渐为世俗化的过程,相对于这一理想,意味着其神圣性和宗教性的衰落。因而文明未必是进化的。好书啊,值得一读


田仲一成在地方戏曲研究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戏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戏曲的发生与生存环境。此书只是他的专著《中国祭祀演剧研究》的一部分,还有两大部分没有翻译出来,虽然有些可惜,只能希望以后能够有全译本。看田仲的书可以让我们把本来是民间艺术的戏曲被雅化后,再把她放回民间的生存环境考察,可能是以后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质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