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

唐·伊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唐·伊德  

页数:

130  

译者:

韩连庆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2004年访问北京大学时发表的有关后现象学和技术科学的系列讲座的演讲稿,是将美国的技术哲学这一全新领域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初次尝试。作者融合了现象学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从一种“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来考察技术在知识生产中具有的建构性作用——它是如何使“物”或者物质性的东西“说话”的。

作者简介

唐·伊德(Don ihde,1934-),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1964),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和现象学家。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第一章 什么是后现象学? 序言 一 实用主义和现象学 二 现象学和实用主义 三 “经验转向”第二章 技术科学与后现象学 一 现象学和技术哲学 二 现象学和阿特胡斯的名单 三 技术科学中的技术 四 当代技术哲学第三章 使不可见的显现——成像技术 一 一种经验转向 二 历史的变更 三 第二次革命 四 再次回到后现象学第四章 事物“说话”吗?——物质性诠释学 一 视觉诠释学 二 物质性诠释学 三 奥茨或者冰人 四 物质性的沉思 五 让不能被听到的东西发声附录1 后现象学简史附录2 伊德简介和著作目录 一 伊德著作目录 二 伊德编辑和参与编辑的主要著作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什么是后现象学?  序言  在这一系列的四个讲座中,我将从一般所说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出发,看一下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我使用了“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和“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这两个更特殊和更特定的术语,以便反映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尽管“后现象学”明显来源于现象学,但是后现象学是对现象学的有意识地修正或改变,以便反映任何带有现象学风格的哲学在当代处境中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出于同样的原因,“技术科学”也反映了对当代科学技术学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出响应的历史性变化。我深信,哲学、科学和技术在20世纪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对这三种现象的解释同样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我将从最近在英语国家中发生的“科学之战”(science wars)开始我的阐述。有人认为,美国发生的“科学之战”是从1996年《社会文本》(Social Text)季刊发表《跨越边界:迈向一种量子引力的转型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开始的。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阿伦·索卡尔是个二流的物理学家。文章是一个有意设计的骗局,目的是为了表明文学理论家和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无知。《社会文本》是一本激进的文学理论刊物,编辑们这次上当受骗,接受和发表了这篇带有欺骗性质的文章。这个事件逐步从学术圈流传到报纸和因特网上。从广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涉及的是科学是否普遍有效,科学是否是享有特权的知识,科学是否在文化和价值上中立和科学是否变成了“科学的卫道士”这些问题。人文学者是这场论战中受愚弄和受攻击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攻击科学的;他们宣称是相对主义者,否认普遍和绝对的真理。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知识形式都仅仅是主观的(在这里,通常攻击的目标是解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建构论者”)。当然,这场广受瞩目的讨论让索卡尔“名利双收”,书籍、文章、电视访谈都介入了这场争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 PDF格式下载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好


经典的作品,可以看了又看,慢慢欣赏


观念比较新颖,思路开阔
很有启发。
值!


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可以用来救下急


期待很久了,不错啊!


现象背后的想象学,一次立体的解剖


这一系列的书都很好,值得购买,赞一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