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出纯真年代

纪梭·马布巴尼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纪梭·马布巴尼  

页数:

195  

译者:

李韬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的出现是一大奇观。因为它只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就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对这一“美国现象”,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赴美国考察。4年以后,他发表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此书一问世就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仅法文版就出了17版,还有英、德、俄、荷兰、匈牙利、意大利、丹麦、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多种欧洲文字译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这本书也很快被翻译介绍。《论美国的民主》主要是总结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美国的立国与它的发展的确是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华。  1888年,另一位欧洲人也对美国进行了考察并写就《美国旅行印象》一文,他就是恩格斯。他这样写道:“这个新世界是由现代的人们根据现代的、实际的、合理的原则在处女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他们这个前进最快的民族(themostgoaheadnation),对于每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会纯粹从它的实际利益出发马上进行试验,这个方案一旦被认为是好的,差不多第二天就会立即付诸实行。在美国,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是实际的,因此,一切都跟我们不同。”  托克维尔与恩格斯这两位欧洲思想家在实地考察美国时主要看到的是19世纪中期与中后期的美国实践。19世纪初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后被称作“门罗主义”)时,是将美国与旧欧洲作一个切割。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重点还是发展自己。所以托克维尔与恩格斯所着力介绍的,还是美国本身的“治国之道”,而不是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19世纪末的一场美西战争,是美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整个世界被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欧洲列强带进了帝国主义时代。美国在自己内部的争争吵吵之中,竞在和西班牙的一场战争中成了赢家。可以这样说,美国是在对世界很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成为对世界越来越有影响的一员。世界时势奠定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但是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命运天定”。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与他们的宗教精神紧密相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舞台上的一个主角。它有许多创意,也将其中一些变成了现实。踌躇满志的美国人要继续“一往无前”。待到与前苏联的冷战结束,美国人的自信达到了顶点。“9?11”悲剧的发生,是美国人始料未及的。  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个大课题。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马布巴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走出纯真年代》一书,就是他对美国与世界的关系长期思考的结果。此书用英文写就,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美国知识界和企业界一批精英人士的重视。在亚洲人士中,能做成这样一件事的人还并不多。  对于正在全力投入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中国人来说,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是一件牵动全局的大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了解乃至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美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人用美国人能倾听的话语来阐述世界的著作也必然会出现。对此,我们要有自信。在中国人的传统精神资源中,包容是一种很独特的品格。中国人看美国,不是局限地看,而是要了解整个世界并思考人类的未来。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夏威夷写下如下文字:“余乡人也,9岁后始游他县,17岁后始游他省,了无大志,懵懵然不知有天下事。曾几何时,为19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颠簸,所冲击,所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不得不为世界人焉。”旧语新说,我们还是能从中得到启示。  袁明  2008年3月8日

内容概要

很多美国人内心深处都明白,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出了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成因他们却不是很明白。《走出纯真年代》一书深入透彻地探讨并揭示了美国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以及大多数美国人没有注意到的惊人的变化。 一个奇怪的悖论是,美国为改变世界所做的工作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然而它却是为应对被自己所改变了的世界准备得最差的国家之一。美国无意间进入到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之中。美国把美国梦与世人分享,从而让几十亿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美国不愿重犯欧洲殖民者的错误,它解放了几亿人,从而也积累下了巨大的好感之源。可悲的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世界事务中抽身,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得漠不关心,并无意间疏远了很多人。 在本书中,作者既解释了全球对美国的迷恋和幻灭,也指出了美国要想挽救这一局势还能做些什么。作者认为,美国力量仍然是全球唯一最具影响力的力量,若加以精明的使用和管理,它既能使世界变得更好,也能维护美国的长远利益。

作者简介

纪梭·马布巴尼(Kishore Mahbubani)新加坡外交官。曾连任两届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另著有《亚洲人会思考吗?》,他还经常给包括《外交事务》和《外交政策》在内的美国报纸杂志撰稿。

书籍目录

致谢导论第一章 美国是如何惠泽世界的第二章 美国是如何祸害世界的第三章 美国与伊斯兰第四章 美国与中国第五章 美国力量的本质第六章 美国力量的管第七章 走向未来之路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美国是如何惠泽世界的  美国为世界其他地方所做的好事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这句话说出了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找出并解释美国帮助世界时所采用的方式——那些为绝大多数美国公民和美国官员所没有意识到的方式。  美国与我们这个星球上几十亿穷苦人共同分享的一个最大的礼物就是“希望”。美国让世  界人民明白,自己的命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不变了。在一个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当美国崛起为一个主要强国,它彻底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它拒绝参与到欧洲人殖民世界的冲动之中,美国所做的正好相反,它鼓励非殖民化。当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真正强大起来时,它努力创立一个基于法律与多边机制和进程的世界新秩序、一个允许其他国家发展与繁荣的新秩序。从未有任何其他大国曾创立过一个使其他国家也能获得成功的游戏平台。这就说明为什么20世纪后半叶这么多国家在美国的世界秩序下走向了繁荣。美国还把其优秀的大学无私地与世界上最好的才俊们分享。这些才俊中很多人回国后创造了国家成功的范例。然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美国如何惠泽世界的几个例子。  我之所以可以很自信地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的生活就直接受到美国所释放的很多有益之力的影响。我到过世界很多地方,其他人很少能有如此经历。我1948年出生在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还是世界上较为贫穷的国家之一。我的童年时光几乎全是在一个只有一间卧室的房子里度过的,在这里住着我们一家六口人,我们每月付六元房租。而我的这本书绝大部分是在曼哈顿的一座有六个卧室的豪华套房里完成的,这种套房大概属于世界上那百分之一的好住房之列。因而,我曾生活在全世界最贫穷和最富有的人当中。我认为我理解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也理解美国是如何影响了这个星球上最为贫穷的那些人。  ……


编辑推荐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的出现是一大奇观。因为它只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就从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对这一“美国现象”,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个大课题。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马布巴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走出纯真年代》一书,就是他对美国与世界的关系长期思考的结果。此书用英文写就,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美国知识界和企业界一批精英人士的重视。在亚洲人士中,能做成这样一件事的人还并不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走出纯真年代 PDF格式下载



  书名:走出纯真时代——重建美国与世界的信任
  作者:<新加坡>纪梭·马布巴尼 Kishore Mahbubani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介绍:新加波外交官。曾连任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许愿院长。
  
  摘抄
   一个简单的现象可以说明美国通过怎样的戏剧性方式改变了世界。当全球化还没有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时,人类分别乘坐在不同的航船上。我们有时候也会相互间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的命运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饿航船内部的力量。P4
    真正伤害穷人的并不仅仅是他们的贫穷,而是他们失去了对明天更加美好的希望,是他们看不见孩子美好未来的希望。P3
    在逆境中取得成功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P3
    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布林克利教授曾经说道:“美国人一向对个人能力的信心要大过现实的支持。”关键是社会灵活性思想,即霍拉肖·阿尔杰式的想象。P4
    不能让穷人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最终只能毁掉自己。P5
    当富人能够帮忙时,多数人这么做了。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具慈善思想的人,远远超过其他民族。P5
    当今世界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出现的大批的中产阶级。P19
    只有在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受到威胁时,美国才会真正推进民主。P28
    美国史世界上最最“主要”的国家,是美国的利益而不是美国的良心决定着世界各个角落里的生命是该得到救助还是让其失去。P47
  故意也好、无意也罢,当20世纪末的十年以冷战的结束开始时,这个世界期待着美国提供清楚明了的道德领导来处理这些重大危机,这些危机中的每一个都会给数百万人带来灾难。这些期待可能不公平,乃至毫无道理,但是,它们存在于几十亿人的心中。P39


  原名叫作 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看完书我还是觉得用走出无辜年代好很多了,译者本来是想这样翻译的,就是最后用了这么一个好让人觉得小青春,小纯情的书名“走出纯真年代”愣是让我以为是本言情小说。囧。


  这本书是前年看的,但其中的一个观点直到现在依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给了世界一个希望:政治上无等级差别的社会不但能够存在,而且可以运转良好。


   读过的国际政治方面的书不多,了解也算不上深刻,然而在各种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有这样一本书有板有眼的描述,以身为一个类似于”局外人“的角度,分析一下一超多强的世界秩序和美国的各种政策、姿态,读起来也颇为痛快。
   作者笔触幽默,但又并不调侃,个人觉得恰好适合不钻牛角尖的人去了解不同的思维和视野。尤其作者其中两章,分别从美国-中国,和美国-伊斯兰国家分析了对一些”国际大事“的观点,读起来很有醍醐灌顶之感。文化的差异导致认识、观念乃至应对方式的差异,而很多人偏偏又拿着民族主义的大旗不愿去尝试理解,其实如果能静下心来了解对方的思路,会发现很多事情和大多数人一口咬定的并不一样。
   写得很空,是因为觉得转述观点难免含一漏万,不妨留给个位看官。借作者一个比喻:老是习惯中国象棋的路子,如果能从国际象棋的规则里看看棋盘和弈者,对于决策者是必须,对于看官,则不失为一种乐趣。


  亚洲政论家Kishore Mahbubani(馬凱碩)已是西方媒体和学界认为值得聆听的亚洲舆论领袖,以一个非欧美外交官的角度看待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挣扎,将美国困局解释得很清晰透彻。他强调,美国势必要担负起一个超级大国的责任,不能作为一个普通国家而存在。
  
  
  摘录:
  
  人们普遍相信美国力量永远也不会被滥用,这是因为其立法机关为美国政府设置了一套范围广大的制衡制度。在美国内部没有人可以完全支配美国的力量,因而也就没有人可以在美国以外完全支配美国的力量。P149
  
  
  无论在什么时候,当美国政府面临着满足这个星球上60亿人的愿望还是满足美国2.9亿人的愿望之间进行选择时,它当然注意听取的是投票人而不是非投票人的愿望。民主是天定的命运。
  
  
  世界上其他60亿人同样受到华盛顿决策的强烈影响,或许比美国人感受到的影响更为强烈,他们除了迎合美国的私利(有时是美国的主要政策)之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影响美国的决策过程。
  
  
  
  我们居住在一个地球村里,可我们却只选举照管我们自己一家的领导人,因而,我们一边创造着对世界政府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又在加强阻碍其形成的架构与进程。
  
  


   钱克锦
  
  
    □报社编辑,广州
  
  
    只要触及世界政治,美国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存在。有人真诚地崇拜与尊敬它,有人发自内心地憎恶它鄙视它,并且无时无刻不在诅咒它。
  
  
    为什么要爱美国,或者为什么要恨美国?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纪梭·马布巴尼在《走出纯真年代》里给出了他的解释。
  
  
    在马布巴尼看来,世人喜爱美国最重要的理由,是美国为世界上无数的人提供了希望:不论出身肤色信仰如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取得成功。皮尤中心2002年曾在44个国家调查了3.8万人,问他们如何看待“生活中能否成功,决定因素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这一观点,65%的美国人不同意该观点,这一比例是欧洲大陆人的两倍,是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人的三倍。美国社会任人唯贤、促人自信,既是很多人移民美国的原因,也被很多致力于改造自己国家的人当成样板。
  
  
    美国社会的乐善好施和平等精神,对怀有梦想的世人也是一个激励。美国的富人似乎很明白,不让穷人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最终会毁掉自己。所以当富人能够帮忙的时候,多数人就这么做了。渗透到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民间基金会证明了这一点。
  
  
    在国际上,美国的崛起打破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之前几百年都是先进的欧洲在世界各地殖民。而当二战结束、美国成为能够左右全球事务的国家时,它鼓励非殖民化,努力创立一个基于法律和多边机制的世界新秩序,这个秩序允许其他国家发展与繁荣。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马布巴尼觉得,世人称美国为“帝国”是不准确的,因为帝国的存在需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并建立在残暴的统治基础之上。美国并非如此。马布巴尼认为美国深陷伊拉克,是因为它不能像英国1917年在伊拉克那样实行残酷镇压。美国这种新的思维和方式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改变了历史上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模式。
  
  
    然而,美国现在的国际形象非常差,憎恶美国的情绪飘荡在每一个大陆。这又是为什么呢?
  
  
    马布巴尼认为,这是因为在冷战末期,“美国犯下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它决定做一个普通国家”。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都在仰视美国,然而美国此时却决定从很多地区脱身,做一个普通的国家。
  
  
    苏军被击溃之后,权力争夺使阿富汗陷入无政府状态,也成了“基地”组织的温床,“9·11”恐怖袭击的策划地。1992年,美国士兵的尸体在摩加迪沙街头遭到虐待后,克林顿政府就决定从动荡之中的索马里撤军。后来再没有介入过非洲,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美国任由人道主义悲剧发生。
  
  
    美国这一做法让人看到它不可靠不诚实的一面。当需要时,就是“盟友”,当不需要时,却又可以若无其事地脱身。这种外交要想赢得尊重,实在是很难。
  
  
    虽然美国历届总统都宣称美国会为整个世界的利益而奋斗,但实际上它只是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重视短期利益。对于和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的地区,美国的行为和政策是轻率的,这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也可以看出。当被问到“为什么美国出手拯救墨西哥而不救泰国”,华盛顿一名官员说,“泰国不在我们的边境线上”。
  
  
    另外,美国有时候是“有意地”造成“无心之过”。美国当年要利用抵抗战士去对抗苏联,结果美国不费一兵一卒使苏联在阿富汗彻底失败的同时,也唤醒了抵抗战士们的极端情绪。
  
  
    通读全书,可以看出马布巴尼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在提醒美国人要意识到自己和世界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并且希望美国领导人能够反省,重塑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先写一下我的预期: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导致了它必然是一个极端理性的国家,每一个重要决策都是反复讨论之后的慎重的投票结果,国家机器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极端冷静(换句话说也极端残酷)地运转着,那么美国就算想重建自己的信誉,它做得到么?假如再有一个国家宣布要把外汇储备换成欧元,我怕美国还会义无反顾地找个理由发动战争吧……不知道作者怎么看待这个“理性国家机器”和他自己提出的“感性的正确的维护自己信誉的”人格化的美国之间的矛盾。


作者是新加坡常驻联合国大使,挺亲美的,还算比较有理有据的讲了美国一些好处(作为超级大国,好处总是有一些的)。我主要看得是中美关系和美国伊斯兰关系的章节,比较有趣。作者提出了很多美国出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的惯性思维里面不对的,有危险的地方。比如误炸中国使馆,美国人基本上就报导了一两天,然后99.9%都认为就是一个失误。完全没有想中国人民的群体反应。还有美国是认定民主好的国家,所以虽然坚称自己不影响中国政治,但是总是支持政治上的“其他意见”,目的在于“帮助中国早日民主化”。从台湾到西藏,国人反应就不用说了。最有趣的是,作者说,美国作为一个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凭着自己的财富和强大试图重塑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国家的体系。所以其实书里大都是在挑意识形态领域的错儿 至于最后一句那个提问,我不知道……


呵呵,我先看的就是第三四章,记住的东西也差不多,象棋和西洋棋的比喻。还有什么国际关系的书推荐码?


我是纯属偶然看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