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环境社会学的邀请

(美)迈克尔·贝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迈克尔·贝尔|  

页数:

435  

译者:

昌敦虎  

Tag标签:

无  

前言

  世界在变化。学术研究在变化。作者的观点也在变化。而且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变化并非互不相干。因而,我非常高兴能把本书的第3版呈现给大家。生活就是不断的改变。  我们可能并不想要发生改变。实际上,本书从第1版到第3版的变化,既体现了也发展了本书所要传达的主要观点:那就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被理解成是一场生态对话,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一个内在改变会带来另一个改变。从上一版开始,我就一直在向书评者、同事、学生和报纸学习,从新发表的研究中学习,向写信给我的读者们学习,同时也从我自己每天同生态系统的对话中学习。正是由于说出的东西越来越多,才会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被说出来。  在这里,我们应当从事物的“越说越有的说”中找到舒适,甚至是愉悦,因为事物的这一特质不仅反映了生态的变动性,还反映了生态的开放性。我们所具有的灵活性并不一定是一种灵活的“回应”。我们表达我们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改变所谈论的话题,这种改变并不是忽略某些话题而选择另一些话题——这种做法单是在处理环境事务中我们就已见过太多。我们可以改变话题本身。  经常有读者问我是否对我们未来的环境感到乐观,如果是的话,缘何乐观。一方面,我和大家一样对环境问题感到沮丧。我们的确已把这个世界搞得一团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共有一种坚定的上进心。有时你会遇到这样的说法:我们还有10年或20年时间去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并拯救地球,但环境危机已不再是未来的某种东西,不再是我们仍有机会回避的东西。它就存在于现今,存在于我们身边。

内容概要

  世界在变化,学术研究在变化。作者的观点也在变化。而且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变化并非互不相干。因而,我非常高兴能把《环境社会学的邀请(第3版)》的第3版呈现给大家。生活就是不断的改变。我们可能并不想要发生改变。实际上,《环境社会学的邀请(第3版)》从第1版到第3版的变化,既体现了也发展了《环境社会学的邀请(第3版)》所要传达的主要观点:那就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被理解成是一场生态对话,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一个内在改变会带来另一个改变。从上一版开始,我就一直在向书评者、同事、学生和报纸学习,从新发表的研究中学习,向写信给我的读者们学习,同时也从我自己每天同生态系统的对话中学习。正是由于说出的东西越来越多,才会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被说出来。

作者简介

  迈克尔·贝尔(Michael Bell,1957-),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村社会学教授,环境社会学家、社会理论学家、音乐家,主要研究生态农业、文化、民主,经济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贯串其研究的三个主题是对话,自然社会学、社会正义。其著作除本书外,还有Farming for Us All:Praccal Agriculture and theCultivation ofSustainability(2004,美国图书馆协会2005年杰出学术专著奖)、Childerley:Nature and Morality in a Country Village(1994,美国社会学协会文化社会学分会1995年杰出图书奖)、the Face ofConnecticut:People,Geology,and the Land(1985,198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奖)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1章 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第一部分 物质第2章 物质消费与唯物主义第3章 金钱与机器第4章 人口与发展第5章 身体与健康第二部分 观念第6章 环境统治的思想体系第7章 环境意识的思想体系第8章 自然的人性第9章 风险的理性第三部分 现实第10章 动员生态社会第11章 管理生态社会注释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大约20年前,我体会到为什么人们无论如何都要带着手表。那时我还是一名地质学家,在哥斯达黎加塔拉曼卡山脉一个浓密的雨林中工作,从那里到最近的公路上也需要走上三天(这份工作是为一家美国矿业公司绘制岩层地图——后来我很是为自己当初竟会同意去干这项工作而后悔不已,因为我所做的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不过这个故事并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为我们提供补给的直升机出了点故障,有一阵子派不上用场,所以我们不得不和当地的布里布里印第安人(Bribri Indians)进行交换,获取食物。那时候,布里布里在当地维系着狩猎、采集和小规模农业的混合型经济。商贩已经在那儿往来,所以当地居民已开始拥有收音机,穿着现代服装,并在一年内多次骑马长途跋涉到小镇上去进行交易和购买商品。他们知道钱是什么,也知道钱的许多用处。  一个与我们进行交易的当地人,甚至故意显摆地戴着一块表,他经常问我什么时间了,然后根据我的表的读数校准他自己的手表(那些日子我总是带着一块手表)。交易过后的几天,我想与他进行一次小的交流,便提出要看看他的手表,告诉他我觉得这块表相当漂亮。但让我吃惊的是,这块表已经坏了,掉了一根指针,很明显,已有好长时间都不走了。  当我把这件事讲给我的一个同事听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声叫道:“这些人太无知了!”事实上,这个人戴块不走的手表并不是他无知的反映,而是他老于世故的表现。他心里非常清楚一块手表真正代表的是什么——地位。没有表,他同样能够知道时间——也就是说,他完全有能力暂时调整他的行为以满足当地社会群体的要求。实际上,生活在白天的长度和太阳的轨迹几乎全年都不改变的这样一个地方,他只需观察天空就可校准时间。虽然他并没有对一块正常运转手表的需求,但他的世故则给了他另一种需求。他的世故也给了他一种他以前没有的意识——他很“穷”,如果他不故意采取一些炫耀方式带给别人不同的印象,别人就会认为他更穷。


编辑推荐

  《环境社会学的邀请(第3版)》:善待环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青春是最美的一段风景  你,永远自由的心灵  请接受我的邀请  与我同行  在苍茫的路途上  燃烧激情  刻下这独一无二的我和你  融人那亘古不变的天和地  ——在路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环境社会学的邀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