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新论
2009年1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龚鹏程
363
395000
无
儒、道、释,在中国社会里被并称为三教,亦为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骨干,这是大家都晓得的事,但很少人能真正深入理解之。三教经传浩如烟海,历史又极复杂,理解起来也确乎不易。我因特胜因缘,得以略窥堂奥,渐乃兼通三教,而皆能得益。刘梦溪先生曾说我做学问:“于儒学能得其正,于道家能得其逸,于释氏能得其无相无住”。这种境界当然是我所向往的,能否臻及,却不敢说。但儒道释三教既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骨干,不知此或不汲润于此,焉能得中国文化之精髓?因此钻研含咀,不敢不勉。频年积渐,成稿甚多。今承北京大学出版社朋友的好意,略辑一些,由艾英费心编为“三教论衡”,凡分说儒、论道、解释三部。 儒家之学,我童而习之,对它感到熟悉、亲切,自然不在话下。而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我还相信孔子、喜欢孔子。 相信,不是宗教式的感情或信仰;喜欢,不是道德文化使命式的敬爱。同样地,我对孔子和儒学的理解,也不仅是客观知识的掌握、考古材料的梳理或理论认知的拼图。我能知孔子,殆如庄周之知鱼于濠上,千古遥契,莫逆于心。我的性气与处事方式,多幻设、喜游戏、矜才情;我的学问,杂于道、释、文、侠之间,皆与孔子貌不相似。然而,正因不求貌袭,所以神似,此则非他人所能知也。 孔子并不容易学,也不容易像。正如儒家之不易知。我自少年时期起,借径于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熊十力、马一浮以及清代诸儒,以上窥周秦学术之大凡,著《古学微论》数十万言,略申儒道会通之义。后治汉唐经学,撰《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等,又数百万言。更与当代新儒家诸师友摩习切磋数十载,上下其议论。积闻渐博,研练渐精,反复思维而后知之,足证其难。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道教通论,如道教概说,道教的性质,道、道家、道教、道教史,道门史宁教、身体观等;第二部分为道法分说,对天师道、灵宝道、上清道,净明道、内丹丹祛等均有说明;第三部分为道教文化研究,探悉道教与儒家经学、医学书法等的关系。
龚鹏程,博士、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世界哲学会副会长,现为世界儒学联合会最资深之理事、中国儒学年鉴名誉理事长;曾创办中华道教学院、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佛光大学。兼通三教,博涉九流,著作六十余种,主编图书数百种。
“三教论衡”自序一 道教概说 (一)不信鬼神 (二)自求多福 (三)各道其道 (四)教中有教 (五)不主老庄 (六)以气言道 (七)成就生命 (八)道术之分二 道教的性质三 道·道家·道教·道教史 (一)各道其道 (二)道与道家 (三)道术各异 (四)正道邪道 (五)渊源互殊 (六)教中有教 (七)道教新史四 道门文字教 (一)自然创生的天书 (二)虚无气化而成文 (三)文字为文明之本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道门文字教五 道教的身体观 (一)心体与形体 (二)身体与天体 (三)男体与女体 (四)身体与国体六 早期天师道 (一)道教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老子道经想尔》残卷 (三)天师道对道教的批判 (四)被扭曲的天师道面貌 (五)历史的异化与还原七 《黄庭经》论 (一)自力的宗教 (二)普传的方法 (三)内外的区分 (四)内不可论外 (五)内多上清法 (六)各种黄庭学 (七)《黄庭》的理论 (八)理论的渊源 (九)医道关系论八 内丹学的兴起 (一)服食与服气:典范间的争衡 (二)内气与定观:服气论的转向 (三)虚心与存神:心性论的发展 (四)胎息与内丹:内丹说的出现 (五)还丹与火候:《参同契》的运用 (六)交媾与结胎:内炼者的拟喻九 《阴符经》叙论 (一)经系唐朝以前书考 (二)今本与《周书阴符》之关系 (三)论今传《阴符经》作者不可考 (四)《阴符经》诸注本十 净明道的道法十一 陈师道:陈侯学诗如学道 (一)学诗如学道 (二)学诗如学仙 (三)学诗如学佛 (四)诗禅不合一 (五)论者当知道 附论十二 黄宗羲与道教 (一)博学多艺的黄梨洲 (二)梨洲与道教的关系 (三)梨洲辨儒佛之界限 (四)论晚明的博洽学风 (五)好奇者辨佛老宗旨十三 道教影响下的儒家经学十四 道医论 (一)中医传统的变迁 (二)由巫医到巫与医 (三)经脉理论的形成 (四)道医传统的出现 (五)道医流传与发展 (六)道医儒医之纠葛 (七)道林养性与儒门事亲十五 以人为药十六 道教与书法 (一)缺乏研究的论域 (二)信仰文字的宗教 (三)对于书写的讲究 (四)关于书写的观念 (五)渐行渐疏的关系十七 张三丰武学论考 (一)依托张三丰的内家拳 (二)依托张三丰的太极拳 (三)依托张三丰的道派 (四)纳入道教体系中的太极拳 (五)拳道合一的张三丰武术
太平道就兴起于这样的环境中,因此它自称“真道”,指责其他道法都是“伪伎”、“邪道”。稍后出现的天师道也是如此,自称“正一盟威清约正教”,要斩鬼杀神、正法明威,态度十分强悍,革命的架势颇为显眼。 所谓正一,即“真正唯一”之意,其教法当然与其他道法或流俗奉祀鬼神的态度甚为不同。可是其他的道法也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着,一般人未必能十分明确地区分其间的差别。何况,千万年的传统、鬼神崇拜的信仰,更非仓促之间即能改变,人们既接受太平道天9币道教人行善积德的讲法,也维持其原有的福报鬼神习惯,乃是十分常见的事。巫俗道法,与新的教义折衷糅合,混在生活中,一点也不稀奇。即使是正一道士,要在社会上生存,也常不免被这个社会改造了,把一些原先属于正一道所反对的东西,从俗从众,纳入了正一的体系中。这就是后世道教中竟可以看到那么多原先被斥为“伪伎”、“邪道”,如占卜、杀牲献祭、培胎炼形、附身、还精补脑房中术等等的缘故。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道”的混杂性。太平道、天道、谷道、阴道、帛家道、上圣杂子道等,本来是各行其是、各道其道的,彼此差异甚大。直到南朝齐梁时期,上清道还在《真诰》中批评“帛家道血食生民,逋愆宿责”,意思是说帛家道常以祭祀鬼神来逃避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可见它们是极为不同的。此外,方仙道专讲如何寻求不死之药以成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讲中黄太乙之道的,却杀坏神坛,不拜鬼神。其道南辕北辙,虽都称为道,但在道的通名之下,各自为政,泾渭不同流,倒也脉络井然。 可是汉末佛教传进中国后,情况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佛教是一个宗教,我国本土这些道却不是一个教,而是各家不同的道法。因此在和佛教相对称呼时,就只好称它们是“道家”。 这时,“道家”并不是指早期用来和儒家墨家兵家法家相区分的道家老庄,而是指这些道法,如《晋书·王献之传》“道家法,应首过”,刘勰《灭惑论》“道家之妙,妙在精思得一,而无死入圣。佛家之妙,妙在三昧通禅”,《抱朴子·黄白》“道家所至密至要者,莫过于长生之方”等都可证明古人是以“道家”来总括指称这些道法,以与佛教佛家对举称呼的。
无
《道教新论》是一本好书,乃精华之作!作者龚鹏程教授对道教分析得理,剖析精辟!
好书,对道家、道教梳理很清楚明了。不写人云亦云或一知半解、乱七八糟的东西。
不多说了,还在读
增加阅读量,值得推荐。
关于国学的书,很深的内容,在一点点消化。
听一学期龚老师的课感觉真好,想把他的书都收齐了。
龚鹏程属于长袖善舞的那类学着,擅长统合多种学术领域,但这并不是说他只是广博而无深度。本书对道教发展脉络的梳理、对道、道家、道教等概念的清理都很见其功力……
龚鹏程的书俺只想看看,如果要俺掏钱总觉的不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