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模拟审判

廖永安,唐东楚,陈文曲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廖永安,唐东楚,陈文曲 著  

页数:

327  

前言

这本书,来于教学用于教学。写作本书的根本动机,是由于模拟审判教学中相关教材的长期匮乏。教师和学生在组织模拟审判时,很难找到一个相对规范的“操作指南”,每次面对一大堆案卷和零散的复印资料,不知道从何下手。传统模拟审判教学对程序的进行以及模拟的理念,几乎都停留在“无言之知”的层面,似乎一切都是心照不宣不言自明的。其结果是,尽管指导者觉得没有太多话要说,但习练者却又往往觉得心里不踏实。这本书的目的,首先,是想给模拟法庭这个特殊的法律“实验室”,提供一个“实验指导”或日“操作指南”。其次,是想给那些初次涉讼的当事人,或者那些初次从事法律实务的律师、法官、检察官们,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审判剧本”。最后,是想给其他一切对诉讼和审判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法院审判的“全景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书试图提供给初涉诉讼的读者一幅逼真的“审判全景”,或者生动的“审判剧本”,但却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这不仅是因为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有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而且是因为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模拟审判,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具备统一的“教科书”,本来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何况法律适用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很难有完全一致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三大块即3编共8章:第一编是模拟审判原理,旨在阐述模拟审判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打造模拟审判的理念和夯实模拟审判的知识功底;第二编是各类案件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旨在将生动的案件处理过程,通过“剧幕或者演义”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三编是模拟审判教学技巧与评估,旨在将模拟审判教学组织、文书写作、法庭语言的技巧,以及模拟审判教学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介绍给大家;每编之后都有相应的附录,全书共5个附录,这些附录或详或略地介绍了相关的审判流程、文书样式、法规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经验心得等,以供大家参考。这本书的试用,最初是在2003年作为中南大学法学院模拟审判实习的胶印教材而推出的,后来又在湘潭大学的本科教学中被不断试用和修订,作为中南大学法学院和湘潭大学法学院的合作项目进行推广,并且有幸被纳入湘潭大学证据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之中,成为《诉讼证据法学》系列教材建设的子项目。在试用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加上作者近年主持的四个法律教改课题在深度、广度上的承延,经过多次修正后才交付出版。

内容概要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三大块即3编共8章:第一编是模拟审判原理,旨在阐述模拟审判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打造模拟审判的理念和夯实模拟审判的知识功底;第二编是各类案件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旨在将生动的案件处理过程,通过“剧幕或者演义”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三编是模拟审判教学技巧与评估,旨在将模拟审判教学组织、文书写作、法庭语言的技巧,以及模拟审判教学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介绍给大家;每编之后都有相应的附录,全书共5个附录,这些附录或详或略地介绍了相关的审判流程、文书样式、法规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经验心得等,以供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

廖永安,男,生于1972年,湖南安化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1996年取得律师执业资格,2001年、2004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200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首批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2005年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模拟审判原理
第一章 模拟审判概述
第一节 模拟审判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模拟审判在法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模拟审判中的主要参加主体
第四节 模拟审判庭审的阶段和任务
第五节 模拟审判中的举证、质证和认证
第二章 模拟审判的准备和实施
第一节 模拟审判的准备
第二节 模拟审判的组织实施
附录一 各类案件的审判程序
附录二 模拟审判的主要诉讼文书样式与实例
第二编 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
第三章 民事案件-审普通程序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
第一节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第二节 本案模拟法庭审理剧本
第三节 本案“诉、辩、审”基本诉讼文书示范样本
第四节 点评与思考
第四章 行政案件-审普通程序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
第一节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第二节 本案模拟法庭审理剧本
第三节 本案“诉、辩、审”基本诉讼文书示范样本
第四节 点评与思考
第五章 刑事案件-审普通程序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
第一节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第二节 本案模拟法庭审理剧本
第三节 本案“诉、辩、审”基本诉讼文书示范样本
第四节 点评与思考
第六章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简易程序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
第一节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第二节 本案模拟法庭审理剧本
第三节 本案“诉、辩、审”基本诉讼文书示范样本
第四节 点评与思考
附录三 学生模拟审判随想十则
第三编 模拟审判教学技巧与评估
第七章 模拟审判教学技巧
第一节 模拟审判的教学组织和安排技巧
第二节 模拟审判的文书写作技巧
第三节 模拟审判的法庭语言技巧
第八章 模拟审判教学评估
第一节 模拟审判教学评估的意义
第二节 模拟审判教学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模拟审判教学评估的方法
附录四 模拟审判教学经验谈
附录五 模拟审判常用法规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模拟审判原理第一章 模拟审判概述第一节 模拟审判的概念和分类一、模拟审判的概念和特征模拟审判,是指为了达到普法宣传、法律专业教学或者司法改革的目的,在假设的法庭上,依据已有或者预设的实体和程序法律规定,由不同的人扮演当事人、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警察等角色,对假设或者现实的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活动。与模拟审判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模拟法庭。考虑到“法庭”毕竟是一个静态的外部场所指称,而“审判”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是法庭上最为核心的活动内容之一。这里突出“模拟审判”的概念,而没有使用人们早已熟悉的“模拟法庭”概念,其用意就是为了强调模拟审判的内在机理和功能。显然,这里绝不是将“模拟审判”和“模拟法庭”视为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模拟审判与模拟法庭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血与肉的关系、内容和载体的关系、活动与场所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模拟审判,并不单指审判人员的“审判”活动,而是包括所有庭审活动,诸如代理、辩护、公诉、审判、作证、记录、翻译等。模拟审判和模拟法庭,二者具有形神旨趣上的高度一致性,同时也具有概念上的细微差异性。但为了行文表述的需要,如果不加以特别的说明,在本书的后文中,模拟审判与模拟法庭的概念是在同一意义上被使用的。模拟审判相比法院的真实审判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审判目的的“非诉讼性”和参与主体身份的“虚拟性”。模拟审判,主要是为了达到普法宣传、法律专业教学训练或者司法改革示范等目的而设置的。它与法院的真实审判最大之不同,就在于:法院的真实审判是针对特定的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真实审判中,当事人各方具有实际利益上的冲突和纠纷,而且应当承担最后裁判所确定的法律责任。而模拟审判则没有这种事实上的诉讼性,其中的“当事人、检察官、法官、律师和警察”等角色,都是为了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目的,由参与模拟审判的人员临时充当的,具有“演员”的性质。换言之,参与模拟审判的人员,在身份上都具有“虚拟性”。

后记

本书从当年发放给学生的讲课和实习辅导资料,到如今交付出版,已经整整经历了五年多的时间,其间我们充分听取并吸收了试用学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并经多次反复修改而成。2005年,廖永安教授主持的《诉讼证据法学》获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其中模拟审判作为诉讼证据法学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被视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今,作为国家精品课程《诉讼证据法学》教材建设项目的子项目,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精品课程《诉讼证据法学》建设经费的资助。同时,本书也是唐东楚副教授主持的中南大学教改立项资助课题《将模拟法庭建成法学知识创新的基地研究》(中大教字[2000]05号)、《“激情、背景和技巧”型民事诉讼法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中大教字[2006]108号)和湖南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资助课题《法律实践性教学“刚柔差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字[2004]344号),以及廖永安教授主持的湖南省教育厅教改立项重点资助课题《地方性大学法学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湘教通字[2006]171号)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编辑推荐

《模拟审判:原理、剧本与技巧》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模拟审判 PDF格式下载



很全面的介绍了模拟法庭,很实用,尽管案例少了一点。


很有使用价值,适合法学专业的同学读。


书还是挺实用的。


5錯嘅書喎~


细读全书,掩卷而思。《模拟审判》一书介于真实与模拟之间,为法律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参鉴的标杆 一、介于法律教学的真实与模拟之间 首先,模拟——较之于法庭审判的真实性。模拟法庭审判,是在一种“仿真”的条件下,还原案件的审判过程,以期学生能以最接近真实的标准体验法庭审判中各角色的定位。较之于法院的真实审判,作者精妙地概括其特点如下:模拟法庭审判目的的“非诉讼性”和参与主体身份的“虚拟性”。法院的真实审判是一种专门的诉讼和司法活动,而模拟审判则是有关这些活动的话剧表演“示范片”,或者说是一场“演习”和“彩排”,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这种“模拟”法庭中“真实”感受法庭审判。 其次,真实——较之于法学理论的抽象性。法学理论教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如果不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结合起来的话,这样的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会是适合时代需要的法律人才。但是,对于整个中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庞大的学生队伍而言,若全部安排去司法机关或者律师事务所参加法律实务教学是不切实际的。此时,模拟审判作为一种介乎于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真实与模拟之间的法学教育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模拟审判提供的这一平台,改变了学生单一机械、枯燥无味的学习法学理论的方式,使学生在模拟审判实践中最“真实”地感受法学教育的生动性。这样就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模拟法庭审判这一“真实”的法律实务检验法学...理论学习成果。 二、结构编排严谨新颖 在没有既往的体例和范式可供参考借鉴的情形下,《模拟审判》一书的结构和体例,显示了其独特的严谨性和新颖性。全书分三编:原理、剧本与技巧,并且用附录的形式介绍了相关的审判程序、诉讼文书样式实例、教学经验谈和常用法规。 第一篇的“模拟审判原理”,是模拟审判教学的软条件,是从理论角度对模拟审判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所进行的充分分析和论证,为后两编的实例和分析点评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本编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对模拟审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尤其强调了模拟审判与模拟法庭在概念上的细微差异性。“模拟审判与模拟法庭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血与肉的关系、内容和载体的关系、活动与场所的关系。”这样表述显然是正确的、简明的。 第二编的“模拟审判剧本与点评”,分别从民事一审案件、行政一审案件、刑事一审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一审案件角度选取剧本,将粗糙的案件进行精心加工,还原整个“真实”审判的过程。每个剧本的内容已经完全达到了作者“旨在将生动的案件处理过程,通过‘剧幕或者演义’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目标。每个剧本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个具体、直观、生动的案件审理全景图,而且各种参与主体的语言、行为的安排既贴近真实又不失严谨,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深度。每个剧本后的“基本诉讼文书示范样本”与“点评与思考”,也体现了法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如果没有对案例的文书示范和理论评思,就违背了法律实践教学的初衷。 第三编的“模拟审判教学技巧与评估”,是作者在立足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展望法学教育前景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借鉴优秀成果后提出来的。该编的审判教学技巧,完全吻合模拟审判“真实与模拟”的两面。尤其是作者对模拟审判法庭语言中“问、答、论、辩”四个重要技巧的总结十分精辟,不仅论点鲜明、阐述清晰,而且有充分、恰当的例证,使得文章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该编的模拟审判教学评估,更是直接冲击了中国教育分数制这一单一评估机制。 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模拟审判》一书的另一亮点就是体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尤为明显的是,该书附录三的“学生模拟审判随想十则”。在这些随想中,学生一改传统“规矩生”作风,主动站出来与老师探讨模拟法庭审判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就学生而言,其中虽然也有可能存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但是这种敢于反思的精神,在法律实践性教学中无疑是值得倡导的。就教师而言,该书的作者并没有以高姿态的说教对待学生,而是视学生与自己处于同一平台,在模拟审判中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与学生做法学思想的交流、认真听取学生对模拟审判提出的宝贵意见,这种教学相长的别开生面风范,正是抵制当前尚存“形式化”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 总之,《模拟审判》一书“来于教学用于教学”,无疑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硕果,不愧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模拟审判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的新阶段。它在理论和材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突破了传统案例教学的藩篱,以全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动态的模拟审判“教”与“学”。幸运的读者即便不到法院和法庭,也能从该书中获得别有一番品味的审判情调,从中获得“真实与模拟之间”的触感。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