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设计的生命力
2009-7
何新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何新闻
286
无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显现,造物活动带动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为人类理想的实现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造物艺术表现出人类所独有的智慧和才能,其发展过程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解释了人的审美和理想是如何实现物的转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经历了漫长的造物活动,创造了设计文化的辉煌。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制造的“打击石器”进化到“磨制石器”,所总结出的“对称形”、“圆形”等初始的造型规律和审美理念,再到彩陶的出现标志着设计艺术趋于成熟,将造物活动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至今从未间断。设计艺术之所以永葆青春,永不衰竭,在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于同科学技术的同步,在于同物质生产的结合,在于合着人类生活的脉搏跳动,提高人类的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增长,设计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不断地创造着新文化和新文明。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的各个社会领域,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任何一个角落无不被现代设计的光芒所照耀。设计无处不在、无所不需。从小物体到大空间,从物质环境到非物质环境,从造物的产品功能到样式,从使用方式到生活方式,都需要设计,也离不开设计。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设计艺术的内涵,拓展了设计艺术的外延。
《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深入探讨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以及设计艺术的现代内涵;并探索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规律、创新模式与特色,以及设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全书包括设计艺术探源、设计艺术特征与理论、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人文元素、设计文化的融合与呈现、设计中心与边缘、设计教学与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趋势与思考九部分,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及选材深度与广度适当,有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又可作为从事艺术设计研究和计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设计艺术探源一、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二、从姜丹书到郑昶——进化理论对民国早期工艺美术史叙述的影响管窥三、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四、服装起源诸论浅析第二章 设计艺术特征与理念一、创造设计的生命力二、真、善、美——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本源及其在服饰上的体现三、关于艺术中的共同性因素四、“天人合一”——一个在当今设计中被滥用了的传统理念五、从“少就是多”谈包装创意设计观第三章 设计艺术美学一、论民艺品的自由美与自然美二、浅论生态建筑与室内环境的生态审美三、设计中自然美的价值四、论功能主义与平面设计中几何化趋势的关系第四章 设计艺术人文元素一一、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二、探析湘西风凰古城木构吊脚楼与风水景观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徽州木雕艺术寻绎四、腊尔山寨苗族服饰艺术采撷五、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六、设计的文化精神倾向——中国创意产业本土元素的价值七、贵州丹寨“窝妥”纹的视觉意象八、从广东剪纸中抽象设计元素的思考第五章 设计文化的融合与呈现一、融合与呈现——论永宣青花瓷中的伊斯兰文化元素二、包装设计民族风格的探讨三、光孝寺建筑装饰与岭南佛教美术图像四、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五、论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六、解读韩流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启迪第六章 设计中心与边缘一、文化齿轮——中心与边缘之间二、浪漫中国景观背后的野心——19世纪英国“柳树纹样”剖析三、从狂放文化角度重新释读委拉斯贵支的《纺纱女》四、美国新伊甸园——哈德逊河画派的艺术世界五、论20世纪西方绘画大师的东方情结六、委拉斯贵支的“波德格涅斯”风格绘画七、中国画线条艺术阐释八、现代工笔画取向初探第七章 设计教学与创新一、“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理论与创新二、重在引发——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教改之我见三、材质再设计——论服装设计教学的新方向第八章 设计理论与实践一、漆画媒材与现代表现二、论平面设计中的黄金分割法——传统及其新知三、汉字标志设计符号特性的解读四、香云纱的服装设计适应性分析五、试论动漫场景与角色的依存关系六、论现代酒吧设计七、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八、超越包装的设计——日本包装设计新世纪解读第九章 设计趋势与思考一、设计艺术研究中的非物质化进程二、用户界面的文化与语意研究三、后现代主义影响下我国银行标志设计的发展研究四、浮华时期的艺术责任后记
插图:第一章 设计艺术探源一、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设计”是牵动世界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全球性整体思路,关系到社会生产与生活诸方面的系统工程。而对于中国,由于其主体文化意识和社会现状有其历史的延续性所带来的某些特点,不同于欧美国家,如果要套用西方的“持续设计”概念,肯定是行不通的。怎样把“可持续设计”概念融入中国本土设计及文化,必然关系到设计文化的交流、借鉴及再造的过程。从中国传统设计及文化中深入挖掘“可持续”的行为和认知,对于中国实现“和谐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中华民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先民特别倚重于自然环境的给予,以大自然为依归,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认知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尽管派别众多,但在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亲和性,人与自然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这些观点上是一致的。毫无疑问,不论是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等儒家真言,还是老子的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等道家真义,抑或是《周易》朴素的循环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基础,它们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以及万物互相感应维系、互为因果的规律,并毫无例外地融入古人的思想中。开启了循环利用,讲求节制与蓄储,追求永久,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平共处等一系列古代“和谐发展”的行为和认知。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和审美性”,这意味着设计艺术学涵盖了生态学、艺术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电子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本书凝聚了所选作品作者近年来对设计艺术研究的成果,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全面性和独特性。本书中有不少文章曾在《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装饰》等国内具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但为符合本书编写要求,不得已在编辑过程中对部分文章有所删改或调整,敬请谅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陈汗青教授、清华大学周浩明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张杰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程新浩教授、广东工业大学黄华明教授和杨树彬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刘源教授和张艳河博士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热情支持,对于以上单位和人员,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