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

吕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吕澎  

页数:

45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为那些对人类的文明与知识有常识的人写作的,所以,我也才有信心在如此简洁的篇幅中叙述“美术”一百多年的故事(story)而不是学者和研究者需要的历史(history)。本书的任务非常单纯: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今天的“美术”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的感知和智性重新开动起来。每个人都有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审美”这个词还有用的话),可是,当你真正熟悉了美术的历史的时候,你会重新理解“美术”的意义,你会发现中文的“美术”与之前人们熟悉的“书画”或者之后使用的“艺术”一词是什么关系;知道为什么我们古老的文明的惰性与包容性是如此地具有复杂的基因;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艺术标准;知道为什么美术有很长的时期是政治和宣传的工具;知道那些名声显赫的画家、雕塑家或者艺术家的艺术究竟有什么价值;知道“美”这个字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变得使用困难而总是各种问题成为艺术家探究的中心;理论地说,当我们了解了“美术”的历程时,就会知道美术与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例如政治、经济、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为什么如此有关,以至有时候认识“美术”就是反省我们的政治立场与分析自己的世界观。  总之,《“美术”的故事》希望提醒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美术”的看法,调整关于艺术的一般知识,在接受大量关于“美术”或者“艺术”知识的同时,对我们理解艺术的习惯保持  警惕,通过对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结构的重组,让自己拥有的知识系统与当代社会的演进同步。

作者简介

  吕澎,1956年出生于四川重庆,1977~1982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读书,1982-1985年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编辑1986-1991年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1993年任《艺术市场》杂志执行主编,1992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2004年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999年再版),《艺术——人的启示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20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艺术操作》(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一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艺术史中的艺术家》(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译著有《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论艺术的精神》(W,Kandinskys The Spiritin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风景进八艺术》(K,Clarks Landscapeinto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溪山与海洋的相遇——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影响从晚明开始,西方传教士带来了他们的艺术,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画工、画家笔下的变化,发生在广东地区的外销画、西方艺术家在中国的生活与工作、在上海出现的“海派”画家及其现象、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点石斋画报》、由传教士为传教和教堂服务而兴办的艺术学校“土山湾”、接受西方绘画技法的“月份牌”。以及最早到西方学习艺术的画家,成为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传统文明加速变化的证明。她们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原因与直接背景。第2章 冲突与变异——美术革命与“中国画”随着西方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主动地了解世界。蔡元培在北大时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变化,新的艺术词汇(例如“美术”)的产生、陈独秀通过《新青年》对西方思想的介绍构成了人们了解新艺术的基础。同时,坚守传统书画立场的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表述,重要画家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的艺术实践,以及广东地区的“新国画”(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对笔墨的重新解释与利用,激烈地改变着人们对。书画”、“美术”以及“艺术”的理解与看法。

章节摘录

  尽管画中的人物显得有力而健壮,但是,这种力量的方向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提示,看上去,人物的状态仿佛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茫然与矛盾。任熊习画受惠于陈洪绶(1598-1652),但世俗社会的变化对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事实上退出自然的画家将有决定性的作用。画中的人物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描绘,只是这种变化没有改变人们熟悉的传统笔法,而且这样的笔法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象征。  海派——这个词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那些保守精英用于嘲笑的词汇。——产生的直接原因应该在上海开埠之后社会生活的变更中去寻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942年《南京条约》之后)的结果,导致了大量海外商品的流入,人们对那些稀奇的商品的观看、使用以及模仿,构成了他们对环境改变的感受。从1843年11月起,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租界。结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对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了不可阻挡的破坏,由工业、科学技术及其产品、金融、商贸活动引发的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更加远离了容易唤起“淡泊”的自然环境。  根据文献资料我们知道,任伯年、任薰、虚谷、蒲华(1839-1911)、吴昌硕等人1875年在上海往来,倘若我们跟随这些画家走在苏州河边,一定会感到惊奇:这个城市的商业与都市化进程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文人的生活环境。画家们生活在西式建筑林立的上海,即便脑后拖着辫子的匦家在类似静安寺路的上海街道上仅仅是匆匆走过,那情境也完全不同于唤起思古幽情的山村小道。任伯年(1840-1896)30岁就已在上海获得名声,他笔下的题材的确远离了作为整体的自然,他几乎只关注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画家经常出入茶馆、鸦片馆的生活方式使他很自然地沾染了城市平民的趣味,那些使用不同手法表现的作品反映出画家对程式的忽视。1868年冬天之后,任伯年大多数时间是上海在这个大都市作画卖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