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欧政治与外交

孔寒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孔寒冰  

页数:

38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字面上看,东欧是一个区域性的空间概念,对它的解释有两种。从地理位置角度说,东欧是欧洲的东、西、南、北、中五部分之一,指的是欧洲东部地区。从地缘政治角度说,东欧或东欧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那些战后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并且随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地理位置上的东欧和地缘政治上的东欧并不完全重合。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属于中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是东南欧国家。本书所探讨的是地缘政治上的东欧。东欧国家都属于中小国家,领土面积加在一起才12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总数为1.4亿左右。这些国家之所以被称为东欧或东欧国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在政治上将欧洲一分为二,形成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后来与苏联闹翻离开了“阵营”,但并没有离开社会主义。

内容概要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东欧从古到今都是各大国势力称霸欧洲和称霸世界的重点或起点;但是它们在划定势力范围和构建世界体系的时候又极少考虑东欧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诉求,多半将它们当做大国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或争夺和控制的客体。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欧为什么自己当家做主的时候少,而受制于人或任人宰割的时候多?东欧有没有自己不间断的社会发展?影响东欧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从这些问题出发,本书在大国和大国关系的框架内对东欧的整体社会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时间跨度从东欧民族形成、早期国家建立到迄今为止尚未完结的重返欧洲进程。

作者简介

孔寒冰,1958年4月生,黑龙江省密山市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克拉拉-蔡特金评传》、《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大国背景》、《历史瞬间——20世纪重大事件的起源及其影响》、《金桥—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东欧主要民族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斯拉夫民族 第二节 南斯拉夫民族 第三节 非斯拉夫民族第二章 东欧历史上的强国 第一节 等级君主制和贵族民主制的波兰 第二节 大摩拉维亚国和捷克王国 第三节 匈牙利王国 第四节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和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第五节 塞尔维亚王国第三章 异族影响、侵略和压迫下的东欧 第一节 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第二节 反抗奥斯曼帝国 第三节 反抗神圣罗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第四章 东欧民族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东欧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 一战之前出现的东欧民族国家 第三节 东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节 一战后出现的东欧民族国家第五章 东欧的分化 第一节 要求修约的国家 第二节 反对修约的国家 第三节 既不主张也不反对修约的国家第六章 东欧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受法西斯之害的国家 第二节 与法西斯为伍的国家 第三节 东欧反法西斯的抵抗斗争第七章 东欧的人民民主制度 第一节 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的实践 第三节 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的终止第八章 苏联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第一节 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与苏南冲突 第二节 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第三节 苏联和东欧的同盟关系第九章 匈、波、捷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节 从求变到求稳的匈牙利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不断的波兰 第三节 改革道路坎坷的捷克斯洛伐克第十章 南、罗、阿、保、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节 走自己的路的南斯拉夫 第二节 内政外交相矛盾的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 第三节 与苏联保持一致的民主德国和保加利亚第十一章 东欧国家的急剧社会变革 第一节 东欧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 第二节 东欧国家的急剧社会变革 第三节 东南欧国家的急剧社会变革 第四节 华约和经互会的解散第十二章 东欧向欧洲的“回归”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东欧主要民族的形成东欧地区的民族成分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它们出现的过程和方式不一样,有的直接由当地的土著居民发展而成,有的是外来民族逐渐演化而成,更多的则是由二者融合而成。由于东欧处于古代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中古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汇点,要么是属于某种文明的边缘地带,要么深受几种不同文明的影响,因此,这里的主要民族形成的前后时差比较大,过程长短也不一样。它们形成的时候,正是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分裂的时候,受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比较大,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文明冲突的十字架。第一节 西斯拉夫民族一、斯拉夫人的第一次分化无论民族还是国家都离不开特定地理位置,但民族、国家与特定的地理位置并不是锁死的,在不同时期可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出现幅度大小不一的位移。就时空的总体而言,民族、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相对固定的,有很强的传承性。观察、分析和研究东欧民族的形成和最早国家的建立,仍可以它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作为基点。如前文所述,东欧从地理位置上说由中欧和东南欧两部分组成。其中,中欧的国家主要是指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在这四个国家中,除了匈牙利之外,其余三国的主要民族主体都属于西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

后记

本书是2005年北京大学立项教材。我为本科生开设有关东欧的专业课已超过15年了,而在其他相关课程中涉及东欧问题的时问就更早了。既是出于生计也是出于兴趣,在过去的20年间,我断断续续写过十几篇有关东欧的论文和短文,1999年出版了《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大国背景》一书,指导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写的学位论文也多半与东欧的政治与历史相关。其中,郭洁的《纳吉·伊姆雷与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政治发展》还获得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一届章文晋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项佐涛对米洛万·吉拉斯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也引起重视。这些都为我写这部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真正全力着手写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纵向几千年,横向七八个差别极大的中小国家,要把它们如何诞生、怎么曲折发展和演变写清楚,还要说明与此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真的是很不容易。除了知识积累厚度和宽度不够以及天资愚钝之外,我也没有语言天赋,对东欧国家的语言一窍不通,所需文献除中文的之外都局限于英文和俄文。另外,我到过俄罗斯,也去过西欧,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去过夹在它们之间的东欧,对这里的国家缺乏直观的了解。幸运的是,在本书最终定稿时我访问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以及与这些国家历史联系极为密切的奥地利,所见所思以及与一些学者的交流,对本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无论如何,书稿终究写出来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自不必说,因为这绝对是应该的。可是,许多“无辜”的人也被我拖了进来。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我也很难完成此书,或者能完成也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编辑推荐

《东欧政治与外交》: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欧政治与外交 PDF格式下载



国际关系专业必备~详细了解东欧国家的政治与外交~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