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卫星的阴影下

[美] 王作跃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王作跃  

页数:

497  

译者:

安金辉,洪帆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美国“科教兴国”改革运动,并导致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在白宫的建立。《在卫星的阴影下》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科学与政府之间关系演变开始,以解密的史料为基础来探讨冷战时期美国的科技政策,尤其是总统科顾委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王作跃考察了科学家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影响力、如何在
1950年代早期的“红色恐慌”中拯救科学、如何利用苏联卫星发射后的良机来增加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并控制核军备竞赛,以及如何应对越南战争期间动荡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总统科顾委的历史表明,科学家对政府和公众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能指出技术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指出技术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上的局限性。《在卫星的阴影下》是第一部完整的美国总统科顾委的兴衰史,同时也是对作为技术怀疑论者的科学家们在冷战期间及以后的美国所起作用的分析。它不仅对这段美国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史研究带来创新观念,而且为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王作跃 译者:安金辉 洪帆 丛书主编:孙家广 方新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序曲:在苏卫一号之前
第1章 美国的公共科学,1863-1945年
第2章 技术怀疑论的起源,1945-1950年
第3章 在杜鲁门任内为朝鲜战争而动员科学,1950-1952年
第4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的科学与国家安全体制,19521957年
第二部分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兴起
第5章 艾森豪威尔、苏联卫星与总统科顾委的创立,1957年
第6章 总统科顾委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问世,1957-1960年
第7章 军事技术,19571960年
第8章 谋求核禁试,1957-1960年
第9章 大科学政治,1957-1960年
第10章 艾森豪威尔任内有关科学政策的政治,1957-1960年
第三部分 技术怀疑论的政治
第11章 肯尼迪“新边疆”的科学,1960-1963年
第12章 回应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1963年
第13章 检验局限性,1961-1963年
第14章 “科学家支持约翰逊”,1964年
第15章 总统科顾委、越南战争与反弹道导弹争论,1964-1968年
第16章 尼克松任内的技术异议政治,1969-1973年

结语
附录
注释中的缩略语
资料索引和参考书目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最后,在采取了所有这些步骤之后,艾森豪威尔开始发表一系列“鼓舞信心的演说”,来平抚处于苏卫一号和盖瑟报告阴影之下的美国。第一个是1957年11月7日从白宫发布的关于“国家安全中的科学”的广播和电视演说。其草稿一部分来源于国动署科顾委,它曾就为什么要改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加强科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尤其是在国防部)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以及改革科学教育,给白宫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演说中,艾森豪威尔强调了科学咨询与研究在过去怎样帮助缔造了美国优越的国防力量,并为此列举各种各类核武器和导弹系统。艾森豪威尔承认,苏联在卫星和其他一些领域中占有优势,但他向全国宣布说,西方仍在整体军事力量上比苏联集团占优势。“我们的科学家们向我保证,我们在核领域大大领先于苏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这个演说中,艾森豪威尔强调科学不仅是美国国防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国家未来安全与繁荣的一个关键。按照兰德的建议,艾森豪威尔利用这个讲坛来促进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他告诫通过电视和收音机收看和收听他广播的数百万美国家庭,“据我的科学界朋友们所言”,如果继续自满下去的话,“我们将会落到苏联后面”。他要求美国人赋予科学教育和基础研究以更高的优先性。就这样,温和派科学家们对苏卫一号挑战的解释,通过艾森豪威尔的布道传达到了公众那里。正是在这一演说中,艾森豪威尔宣布任命基里安作为他的科学技术特别助理。他的工作是使科学咨询过程正规化,把科学界和政府联系起来,并监察国防研究计划。艾森豪威尔特别强调,基里安将帮助国防部长防止在导弹开发中的军种问竞争。为促成与西方盟国的科学合作,艾森豪威尔还提议建立一个北约组织科学委员会,设立一位国务卿科学顾问,并在重要的美国国外使馆中设立科学随员。最后,艾森豪威尔提到了科学的和平贡献——“科学远不只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而存在”——并呼吁苏联与美国一起为裁军而努力。


编辑推荐

《在卫星的阴影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与冷战中的美国》是科学技术政策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卫星的阴影下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角度新颖,很有用的。


对了解各种冷战影响因素有价值


冷战史的新作,就是翻译有的地方不够精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