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

王学典,陈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学典,陈峰  

页数:

509  

字数:

51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中学与西学相互激荡产生空前创获的时期。作为中国学术中的“显学”的历史学,发生的变革尤剧。从世纪初年的“新史学思潮”,到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直到90年代的新国学,可谓此起彼伏、一波三折。因此,处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此前100年的历史学的发展行程作一番学术史总结无疑是必要的。书中收入了齐思和、周予同、戴逸、余英时、唐德刚等史学大家和著名学者的20世纪宏观史学评论文章,这些文字或侧重发展过程,或突出问题意识,集中系统地展现了百年史学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是当事人或亲历者的跟踪点评,弥漫着当时的学术气息,是珍贵难得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山东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并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史学月刊》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发论文80余篇。陈峰,1976年生,山东大学副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在《史学理论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齐鲁学刊》、《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并参撰《史学引论》、《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等书。

书籍目录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民国以来的历史学民国后20年史学的新趋向抗战以来的历史学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史学倾向50年来中国之新史学50年来的中国历史编纂学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近50年的中国历史学台湾史学的“变”与“不变”:1949—1999年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20世纪的中国史学20世纪史学的回顾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反思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对其背景和发展过程的评论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史学评论》代发刊词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讲词原稿20世纪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美国对中国史研究30年回顾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日本近代汉学中的史学研究

章节摘录

一、中国史学何以落了伍?西洋史学赶上并且超过了我们,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在一百多年前,西洋史学,无论在质或量方面,皆远不及中国。中国民族是一个很切实的民族,在玄想的学问方面,不但不及西洋,亦且不及印度。但中国人在史学方面久擅胜场,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有光荣的传统,有惊人的成绩。至于何以到了现在,我们的史学反而落后了呢?这不是因为过去百年中中国史家不争气,而实是近百年来西洋史学突飞猛进的结果。百年以来西洋史学之惊人的进步,不但是由于西洋历史家的努力,而且是整个西洋文化进展的结果。历史是一门综合的学问,是整个人生的反映,不能离开其他学术而独立。近一百多年来,西洋文化发生了空前的变化,改变了整个的人生,一切学术思想皆发生剧烈变化,而史学所受的影响尤为重大。在政治方面,民主运动和几个重要政治革命的结果,人民夺取了君主和贵族的政权,成了国家的主人。民主运动发展的结果改变了历史家对于历史的看法。一向专为帝王作家谱,为贵族作起居注的历史家,感觉到人民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开始提高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了。帝王贵族们的政治阴谋和战争是个人的,平民生活的进展是集体的,社会的,平民既代替君主和贵族成为历史的主人翁,传统的政治史,战争史也扩大为文化史社会史了。于是乎历史的主人翁由少数的帝王贵族而扩大为一般群众,由政治战争的描写而改变叙述日常生活。历史的范围扩大了,历史的基础雄厚了,历史民主化了。在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进展,使西洋由中古式的农村经济社会踏进了近代工商社会。马克思看出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文化进展的重要性,创唯物史观学说,指出了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历史家受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渐放弃以前专以政治军事为主的历史而以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的脉络了。在学术思想方面近代自然科学惊人的进展,对于生活伟大的贡献,改变了西洋人的学术思想,研究社会现象各部门的学问也应用自然科学家的方法来研究他们的问题,而称他们的学问为社会科学了。历史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也开始采用科学的客观态度,专门的研究,对于材料细密地审查,而以历史为一种“科学”。科学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历史家的影响很大,以后历史家对于文化的变化,也采取生物的现象,如“演变”,“发展”,“生长”等名词来研究它,认为文化也是生成的,而非静止的,死的。现代史家每研究一种制度都要注意他的起源,发展和衰老,这当然是受了进化论的影响。最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但改变了科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此时历史家也提倡历史相对论了。19世纪自命为科学的历史家,以为历史的目的是求历史上绝对的真理,在现代史学家看来,已近于不可能了。无论研究者的态度如何客观,方法如何谨严,但是在选择材料上,解释事实上,历史家不知不觉地受了时代环境、个人主观的影响。历史家所得到的一切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真理,因之历史家的工作,和其他科学家的一样,永远没有完。以上所举的影响近代西洋史学最大的三个力量——政治、经济和科学的进步——都是历史学以外的发展,但是对于史学发生了空前的影响。这三种力量到最近才逐渐传人中国,中国在经济生活社会制度学术思想各方面渐由中古式而现代化,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现代西洋人的差不多,因之即拿现代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的史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应加以彻底的改造。但是百年来中国史家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最近改造旧史学的成绩如何?将来应采取什么途径?近来虽然有不少论中国近五十年来或三十年来或当代中国史学的文章和书籍,但从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上来作对比的似乎还没有,遂引起我作此文的动机。我在本文所要说明的是些大的趋势,至于各史家的著作目录,几本通行的书目已经罗列甚详,无须再加撮钞了。二、清代学者的治史精神清初学风大抵较晚明王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弊,竭力实事求是,易主观为客观,改空谈为征实,处处要求证据,不尚空谈。开创这种风气的几位先导大师,若顾炎武、颜习斋、黄梨洲、阎若璩几位先生,除黄氏外,都不是史家,多半是要学以致用的,不过这种精神最适于史学的发展。而他们所用的方法,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以考据的方法来表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的。黄梨洲治理学,不仿宋明人作语录,而辑《明儒学案》,俱是用的历史方法。黄梨洲更留心明代史实尝辑《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又辑《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将明代史料,网罗略备。弟子万斯同承其学,参与纂修《明史》之役,对于《明史》贡献极大,结果《明史》比明初人修的《元史》,元人修的《宋史》都好,在正史中,算是一部很好的书。不过最能代表清代史学特点的还不是官修的《明史》。当清廷正准备着大开史馆,纂修明史的时候,邹平人马辅,网罗三代所有的史料,以及后世较古的记述,辑成《绎史》一百六十卷,起自开辟,迄于秦亡,这是古今对于上古史最伟大的著作。这书的特点尚不在其取材浩博,搜讨详备,而在其编制体裁的特殊。他这部大书,是将古史分成一百多个题目,依次纂述。大体说来,可以说是纪事本末体。不过这书的前边有三十七篇世系表,又有《年表》一卷,后边又有《天官书》等书志专叙制度,仿佛《史记》的八书,《汉书》的十志,其中对于名物制度还有图,又有地图,末附古今人表,表列书中的人物,则又采取了纪传史的特点来补苴纪事本末的不足。至于书中有图,更是前史所无,可见他的特识。后来章学诚所提倡改革纪传史的办法,他多早已实行了。至于这书叙次的方法,尤和以前的史家不同,在正文里面,他不用自己的话,而将以前的史料,直录原文,加以编排,每段史料,皆注明出处。而且他对于史料的斟酌去取,也煞费苦心。他在序里说:经传子史,文献攸存者,靡不毕载。传疑而文极高古者亦复弗遗。真赝错杂者,取其强半。附记全伪者,仅存要略而已。汉、魏以还,称述古事,兼为采缀,以观异同。若乃全书阙轶,其名仅见,纬谶诸号,尤为繁多,则取笺注之言,类萃之帙,虽非全璧,聊窥一斑。又百家所记,或事同文异,或文同人异,互见叠出,不敢偏废,所疑则传疑,广异闻世。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未名·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 PDF格式下载



本书作者是严谨的历史学者,作者严肃认真思考问题,给人启迪,是好书。


宏观论史,大家风范。


让人警醒


王学典先生学力深厚,功夫扎实,有早期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旧作为基础,写作二十世纪史学史游刃有余,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