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平原  

页数:

339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一册旧书,原名《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之所以“改头换面”,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原书初版于1989年,乃设想中的七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开篇”。很可惜,课题组同人鞍马劳累,各有各的学术兴奋点,始终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此拟想中的大书。眼看十多年过去了,第二册还在酝酿中,何时能成完璧,实在不得而知。出版社于是转变策略,劝我将此书单独刊行。说是日后全史若能成编,再让我打点行装,重新归队。  好在此书本就体例独立,首尾完整,论述上也颇具特色;以今日眼光重读一遍,感觉上似乎还没完全过时。故此,旧貌换新颜,也还说得过去。  阅读本书,有个诀窍,那就是参考附录《(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讨论纪要》。此文原入拙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005年),只因与本书关系实在太密切,不得已重新收录。

内容概要

  理论思维的贫乏与理论框架的单调,是文学史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我以前谈过,不赘。这里谈谈工作范式的建立与运用。因单是从哲学发展层次讨论文学史是什么,于实际研究作用不大。选择工作范式实际上也就选择了研究范围——承认有所不能,有所不为,破除那种“全面”、“稳妥”的教科书心态,根据自己的理论设计,长驱直入,变平面的罗列为纵深的开掘。  至于工作范式的建立,是作者的理论兴趣与研究对象特性之间的相互契合,有理论假设的成分,但并非纯粹先验的主观臆想。在“前研究”阶段,理论假设与对象把握不断对话,互相调整,很难再分辨什么“主观”、“客观”。这一点成熟的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意识到,似乎没有必要为“正名”花费太多的心思。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书籍目录

新版序言第一章 新小说的诞生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 新小说演进的动力第三节 新小说群体的形成第四节 新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的起点第二章 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第二节 意译为主的时代风尚第三节 翻译不说的实绩第四节 接受中的误解第三章 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第一节 小说市场的拓展第二节 小说这的专业化第三节 新小说的商品化倾向第四节 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第四章 由俗入睡与回雅向俗第一节 在雅俗、新旧之彰第二节 由俗入雅——梁启超们的救世说第三节 回雅向俗——礼拜六满腔热情的消闲说第四节 雅俗并存局面的初步形成第五章 集负担与片断化第一节 珠花式的结构类型第二节 集锦式的结构类型第三节 短篇小说的重新崛起第四节 盆景化与片断化第六章 文白并存的小说文体第一节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消长起伏第二节 白话小说与方言小说第三节 古文小说与骈文小说第四节 “别具一种资态”的译本文体第七章 从官场到情场第一节 “忠奸对立”模式的消解第二节 “官民对立”模式的转化第三节 无情的情场第四节 三角恋爱模式的文化功能第八章 旅游者的叙事功能第一节 启悟主题与整体感第二节 补史之阙与限制叙事第三节 引游记入小说第四节 旁观“民间疾苦”第九章 实录、谴责与感伤第一节 从写实与实录第二节 从讽刺到谴责第三节 从悲壮到哀艳作家小传小说年表参考文献《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讨论纪要索引卷后语

章节摘录

  “为文极悲壮抑郁,每于不知不觉问使人毛骨悚然,诚希世杰作也”。  周桂笙1900年始为吴趼人主编的《采风报》节译《一千零一夜》,收入《新庵谐译初编》(1903)时有《自序》云:“非求输入文明之术,断难变化固执之性,于是而翻西文译东籍尚矣。”从输入文明角度考虑,常将域外之笔记、杂谈乃至新闻报道译成小说。主要译作有《毒蛇圈》、《福尔摩斯再生后之探案第十一、二、三案》等侦探小说和《地心旅行》、《飞访木星》等科学小说。周对域外小说涉猎较广,①翻译态度也甚为认真,译文质量较高。“译一书而能兼信达雅三者之长,吾见亦罕。”②于是发起组织“译书交通公会”,期望能与同道切磋学艺,促进小说翻译水平的提高,用心不可谓不良苦。据吴趼人《新笑史》“犬车”条所记,周桂笙主张“凡译西文者,固忌率,亦忌泥。”③这自是经验之谈,只是尺度不大好把握。周译小说虽不“泥”,却有点“率”,颇有任意增删原文者,且多不注明原作者姓名。值得注意的倒是周氏采用白话和浅近文言译小说(如《毒蛇圈》之白话译文就颇流畅传神),这一点对后来的翻译家影响甚大。  徐念慈  自1903年译《海外天》,至1908年6月病逝于上海,翻译生涯不过五年多,而能在晚清翻译界赢得一席地位,自是不易。观《(小说林)缘起》、《余之小说观》,可知徐氏理论眼光在同时代翻译家中实属难得。可惜忙于编辑事务,为十几种小说评批、润辞,独立完成的翻译著作只有《黑行星》、《新舞台》、《海外天》等寥寥七、八种。徐氏对时人之专嗜侦探小说颇有微辞,“余知其欲得善果,是必不能”;并感叹小说销数“专写军事、冒险、科学、立志诸书为最下,十仅得一二也”,④为社会之前途计,徐念慈于是专译军事小说、冒险小说、科学小说。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