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英〕米德尔莫尔 英译,刘耀春 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英〕米德尔莫尔 英译,刘耀春 导读  

页数:

352  

字数:

444000  

译者:

米德尔莫尔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一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布克哈特把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意大利视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学、道德观念、社交礼仪等多角度阐释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近代精神。在他看来,这一精神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成为告别中世纪、步入近代世界的关键环节。这一巨著对后人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英国)米德尔莫尔 合著者:刘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19世纪瑞士杰出的文化 史、艺术史学家,也是德语国家中与兰克、德罗伊森、蒙森齐名的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贵族家庭。1836年,入巴塞尔大学,修历史和哲学,后从父愿,改学神学。1839年,转学柏林,专攻历史学和语言学,受教于兰克、德罗伊森、格林、博埃克、库格勒等大师。184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44-1846年,担任巴塞尔保守的《巴塞尔日报》的编辑。此后专心从事研究。1858-1886年任巴塞尔大学历史学教席教授,1874-1893年任巴塞尔大学艺术史教授。此后,终其一生,一直定居在巴塞尔。布克哈特生前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年)、《向导:意大利艺术品鉴赏导论》(185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等,后人整理的遗著有三卷本的《希腊文化史》、《世界历史沉思录》(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以及《历史断想》。

书籍目录

导读第一编 作为艺术品的国家 导论 14世纪的僭主政治 15世纪的僭主政治 小僭主 大王朝 僭主政治的反对者 共和国 15世纪的威尼斯 14世纪以来的佛罗伦萨 意大利各国的对外政策 作为艺术品的战争 教皇的统治及其危险 音女利的辱围者第二编 个体的发展 意大利国与个体 个人的完美化 近代荣誉观 近代的嘲讽与笑话第三编 古典文化的复活 引言 罗马:废墟之城 古代作家 14世纪的人文主义 大学和学校 人文主义的促进者 古代的再现:书信体和拉丁文演说 拉丁文的演说辞 用拉丁文写作的论文和历史 一般文化的拉丁化 现代拉丁文诗歌 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衰落第四编 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 意大利人的旅行 意大利的自然科学 自然美的发现 人的发现 诗歌中对精神的描写 传记 有关诸民族和诸城邦的描写 对人外貌的描写 对生活动态的描写第五编 社交与节庆 社会等级的调和 生活外表的精致化 作为社交基础的语言 较高形式的社交 完美的社交家 妇女的地位 家政 节庆第六篇 道德与信仰注释书目信息索引

章节摘录

布克哈特文艺复兴观的另一重大缺陷是夸大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近(现)代性。在布克哈特看来,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直至19世纪,整个欧洲近代的"精神"或"文化"具有一致性。意大利最先获得了"近代精神",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意大利的影响下渐次进入近代世界,近代世界归根结底是近代精神——"个人主义"——觉醒和扩张的产物。在布氏生活的19世纪时代,新的科技发明不断涌现,工业文明开始凯歌高进,社会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对人类的理智和社会的进步充满信心。布克哈特本人对新时代的变化并不欣赏,而是持一种怀疑和批评态度。作为一名贵族自由主义者和共和派,布克哈特以信奉新教的瑞士的个人主义为荣。他也害怕工业民主及其对艺术之美的破坏。因此在他的想象中,文艺复兴就成了这样一个时期:艺术与生活完美统一;个人主义高度发展。布克哈特有时还将他自己时代才出现或流行的一些观念投射到文艺复兴时代,出现时代倒置(anachronism)的错误。例如,该书第五篇("社交与节日庆典")中有关"阶级平等"和"男女平等"的论述,就把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倡导的"平等"观念过早地放置在文艺复兴时代。"平等"是18世纪的欧洲人向欧洲当时依然存在的封建贵族制下的不平等社会体制发起挑战的一个强大口号。19世纪大众民主制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这也给出身贵族世家的布克哈特深刻的刺激。布氏认为近代人所追求的"平等"的源头就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在今天的史学家看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仍然是垂直式的等级制结构社会。即使在布克哈特生活的19世纪,欧洲男女(即使是上层男女)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依旧是不平等的。其次,布克哈特过高估计了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化"程度。在这一点上,显然他深受自己时代的影响。布氏生活的19世纪是欧洲人思维世俗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哲学家尼采甚至公然提出"上帝死了"。布克哈特认为,世俗化是欧洲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其发端最早也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人们更注重"现世"(this world)而不是基督教价值观所强调的"来世"(other world),从而导致了"基督教信仰的普遍衰落"和社会的世俗性。然而事实上,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教会的力量仍很强大,宗教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虽然确实出现了大量反罗马教会和神职人员(anticlericalism)的激烈言论,但这些言论大多只限于批评神职人员过分卷入尘世,攻击其贪婪、腐化,背离了宗教人士应有的操守。


编辑推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英文版)》: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PDF格式下载



读这本书犹如浏览Italy 的历史,of course,还有对英文单词的记忆挑战,以前学有疏漏的东西,在读这本书时得到进益,跟随布克哈特神游中世纪时的意大利,全身心的浸泡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very nice!


这本书是布克哈特最经典之著作,迄今还是文化名著。质量还不错


看过中文版,看价格便宜,就入个英文版


看完简介买的,慢慢研读


很好很实惠的书


还没开看,只翻遍全篇。


非常值得一看,内容很丰富


为公司买的,不错的


应该是正版,很好


这套影印的书前的导读还是比较有分量的。英文的是拿来和原有的中文版的对照着看的。至少个人认为这样可以兼顾速度和质量。


需要耐心来读


书还是不错的,就是封面有侧面有一条小开口


还没看但包装不错,书的质量也很好。


如果你担心汉译本会有错漏,那么可以尝试看看原版书.


还不错~~是正版


还没顾得上看,应该是正版吧。但是,主要是纸,纸质不太好!


书内容本身好。但,印刷质量不行,里面好几页都皱了。


翻译的书怎么做得这么难看?


学习useful


十九世纪文化史典范。毛病也是十九世纪的特色成就:倾向于大叙事;但书名就自称essay,摆明了重论不重史。现代人要充分读懂,需要一些关于意大利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历史背景知识。百年以上的经典作品,质量大多取决于版本;这个版本没什么出众之处:引言略显空泛,实质内容太少;也缺乏关于时代背景的注释,更适合受过正规教育的西方国家读者;对中国读者理解原著帮助不大。与在Gutenberg上下载的版本比、没有优势,而且不如电子书节省空间。2013-07-18


印刷的质量差强人意,看上去像是根据很早的底本重印的。看的感觉不是很好,不过有待后来的改善。注释比较少。缺乏背景知识的人还是需要中文版对照,方便理解。


首先这本书的确是英文原版,也没有任何错误,与我看到的电子书一样,其次这本书的内容很完整,我很喜欢,学语言的应该看


虽然很难啃,不过好喜欢


新到手,感觉还不错哈


我一直都喜欢从卓越上买东西,买了这么多,都没发现别人说的那些缺点,我个人非常满意我买的所有商品。


超厚实的一本书,对我写论文应该有帮助


  
   博爱自由平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我想对于上过高中的孩纸们来说,并不难。然而:一位历史老师布克哈特说了,作为一种艺术的国家。这个声音来自于大概135年以前吧!
   这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它对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和作为近代文化源头的性质都做了突出的论述。有人评价说,布克哈特的作品有一个积极的特点 ,即坚持对一个历史进程进行分析,抓住和阐明其内部情况,而许多人对此以过于简单的方式进行处理,把他们变成单一的模式。作者不仅描写了意大利,同时还描写了欧洲其他城市。他们怎样放射光芒、扩展和衰落的情况等等。
   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本书出版后100年的时候,学术界召开了讨论会,回顾和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关于文艺复兴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现状。从这点上,我们就能得知本书在学术界的地位。
   作为一个初学政治学的学生,经过老师指导阅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考研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出版。据说,该书是布克哈特的封山之作。其中我最大的受益就是:对于错综复杂的文献的评价和综述能力,哈伊的写作堪为理论著作的经典。初读罢,就有了: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的艺术的想法!就像我的老师说的,经典的好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是啊,该书,值得学习政治或者文化相关专业的学子们时时温习!
  
   还有人评论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恩格斯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②但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加之受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支配,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未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原来欧洲的传统历史学,从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直到十九世纪的兰克,都认为历史学的范围应该限于政治和军事。文艺复兴是属于学术、思想、文学和艺术领域之内的,在传统的历史学中根本没有地位。尽管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来,人文主义历史家在扫除中世纪欧洲史学中的荒诞迷信,和推翻以犹太史、教会史为中心的体系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因而使得历史学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它的范围仍然是局限于政治、军事的框子,而未能赋予这个重大文化运动以应有的地位。
   无论怎样,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的艺术!亦或是本书给我在初入学术之门后的最大收获!感谢布克哈特!


  终于读了这本早都该读的书,可是竟然没有想象的好。。。可能是太老了。。。也可能是文艺复兴的基本概念被说的太多了,在本书中没发现新的观点。。。反正没有读《中世纪的衰落》时候那种wow的感觉,尤其是著名的《人的发现》那章,那观点是被《中世纪的衰落》的作者批的。。。 布似乎过分急于切断文艺复兴和中世纪之间的关系。对其方法论和史观无研究。有点太概括了。材料分析的也不细,不过材料还算是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个人主义是宗教和道德情感的出发点(在布的论证下如此--我对此存疑),少了中世纪人心灵中那种吸引我的在世俗和虔诚之间挣扎的tension--但布在6.5举的刺客的例子明明说明宗教对于人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ps 翻了一下中译本,觉得。。。就这也翻译水平也能充栋商务汉译名著啊!


  比《什么是文化史》的介绍更专门一点,我觉得写得很好,分享一些笔记。
  
  Jacob Burckhardt and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by Peter Burke
  
  生平及志业
  —Basel
  —University of Berlin, seminar of Leopard von Ranke, Medievalist.
  —Italy, Franz Kugler, cultural history, Renaissance.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The Cicerone.
  —Zurich.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Posthumously, notes for lectures.
  
  Italy, a welcome escape from the Protestant piety of Basel, where art and its history were suspect to some people as ‘worldly’ pursuits.
  Lecturer: walk with Nietzsche.
  Hearty dislike for the French Revolution, for the US, for mass democracy…a good citizen and a good European.
  
  作史方法:反对positivism, Hegelianism. 没有历史哲学, for history co-ordinates, and hence is unhistorical. 但并非对哲学无所知(philosophically illiterate)。熟悉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反对实证主义,”sketch of the whole” (Gesamtschilerung).
  文化史观。“cultural history” (Kulturgeschichte). 狭义,艺术;广义,文化。centrality of art. 和兰克的政治史相对,逐渐自觉。
  对意大利的同情之了解:Like other northerners, from Goethe to Ibsen, from Wagner to Warburg, Burckhardt found that his encounter with southern Europe, and with Italy in particular, was a major event in his life. ***Italy was for him the Other, attractively different from the Switzerland he left behind, with sun instead of rain, wine instead of beer, and an outward-going people instead of an inward-looking one.
  前两部作品的姊妹篇:The Cicerone.意大利艺术得以产生的文化环境,the concern for individuality.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rise of other-worldliness in the fourth century, The Renaissance, rise of worldliness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
  
  作品之界划:”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Three powers: state, religion, culture. 各占上峰,古埃及、墨西哥、秘鲁:国家决定文化;伊斯兰世界:宗教决定国家;希腊城邦:文化决定国家。文艺复兴属于三型,本书结构:中间四章讨论文化,开篇介绍国家,结论关于宗教。
  全书章旨:第一章,it concentrates on the rise of a new, self-conscious conception of the state, which may be illustrated from the Florentine and Venetian concern with gathering what would later be called statistics. “the state as a work of art” (Der Staat als Kunstwerk). 末章,文化对宗教态度的影响,both subjective and worldly.
  中间四章,第三章,”The Revival of Antiquity” 最传统。第五章,”Society and Festivals” 视野广阔。其余两章最著名,”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and of Man ”.
  最著名的论断:
  In Middle Ages…man was conscious of himself only as a member of a race, people, part, family, or corporation—only through some general category. In Italy this veil first melted into air; an objective treatment of the State and all the things of this world became possible. The subjective side at the same time asserted itself with corresponding emphasis; man became a spiritual individual, and recognized himself as such. (p. 98)
  组织材料:对世界的客观观察,Machiavelli’s Prince; 主观方面,autobiographies like those of Pius II, poems of Petrarch, etc.
  主题:it was not the revival of antiquity alone, but its union with the genius of the Italian people[dem italienischen Volksgeist], which achieved the conquest of the Western world.
  
  对艺术的同情和对政治的兴趣并存。Peter Gay diagnoses “a secret infatuation with enormities”. I would rather speak of Burckhardt’s ambivalence, and place more stress on the northerner’s perception of the hot-blooded south as the Other, and also on the German cultural tradition of fascination with the demonic, a tradition which runs from Goethe through Wagner and Nietzsche to Thomas Mann. (不是很懂。。。)
  
  学术史意义:
  文化史传统:Giorgio Vasari, Lives of the Artists (1550). Voltaire, Essay on Manners (1756). Saverio Bettinelli, Revival of Italy (1775). 意大利史学家,未被重视。伏尔泰中心主题,”spirit” or “genius” of an age. 当时的风气,孟德斯鸠,休谟,赫尔德,Volksgeist,黑格尔, “spirit of the age” (Zeigeist).
  与哲学家的思想关联:
  The State as a Work of Art—the political work of art,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论希腊政体。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individual, objectivity, subjectivity,黑格尔。
  (贡布里希说布氏作品built on Hegelian foundations. Unity of a period)
  Polarities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cience vs. history—叔本华,”our philosopher”.
  
  对文艺复兴研究的继承:
  古学复兴,当时人就有这看法。Vasari,首次用Renaissance (rinascità). 18-19世纪精致化。伏尔泰、司汤达关注文艺复兴。
  1850s取径最相似的两位史学家:Georg Voigt,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Antiquity (1859). Italian humanism. Jules Michelet, History of France (1842-1855).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the discovery of man”. 布氏此作允为时代产儿。
  
  出版史:初版不佳,插图,英译。J. A. Symonds, 前三卷。Samuel Middlemore.
  
  指暇:
  专业化的趋势,一些概括站不住。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
  对材料的解读。Petrarch’s famous letter describing his ascent of Mont Ventoux in Provence. Allegorical rather than literal.
  结构上的弱点。对经济基础强调不够。忽视动态变化。The impression of immobility is the result of Burckhardt’s successful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e lateral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omains of Renaissance life.
  对中世纪的陌生。十二世纪的传记文学作品,骑士对荣誉的追求等等,挑战individuality, individualism等概念。
  Modernity. 历史并非单向街,并无一定的进路。不能将15-16世纪欧洲的变化归结为“意大利化”。考虑its adaptation to local circumstances.
  
  对学者的启发:
  忽略了人文主义者与经院哲学家的冲突;人文主义者之间的冲突。
  Johan Huizinga,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 (1919). Riposte to Burckhardt, emphasizing the theme of decay rather than rebirth and culture of France and Flanders rather than that of Italy. 但与此同时,仍是布氏风格写就。
  希腊研究对未来的影响。
  Like the Norman aristocrat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is Basel patrician may be regarded as a ‘prophet of a mass age’. His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istorical writing and on cultural relativism, heretical in his own day, is now widely shared. His concern with patterns of culture and with changing concepts of the person has appealed to social anthropologists (from Ruth Benedict to Clifford Geertz) as well as to socio-cultural historians.
  


商务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更发指,用了一个什么节译本,好像是英译者觉得不重要的,就直接放注释里边。最近出的这个大的或许比较好。


ff说《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中译也很差 我还没看过呢


我是听李鹏说的,席代岳这人的作品不好。但希腊罗马名人传那个红色的合译本据说很好。我只看中文感觉不错。


Sorry,我按错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