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文学教程

赵小琪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1日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小琪  

页数:

306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套系列教材的酝酿已有七个年头儿了。2002年我受命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工作。正值新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得不思考、不能不应对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适应人才观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我与时任系主任的龙泉明教授策划,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试点,从修订培养方案入手,全方位地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大刀阔斧地调整课程体系,压缩通史性、概论性课程,增加原典研读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计划编写配套的教材。起初,为了加大原典阅读的力度,配合新培养方案增设的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我们首先组编了《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2003年正式出版。与此同时,也酝酿编写一套适应新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基础课教材。从那时起便开始思考、调研、与同仁切磋。经过几年的准备,2006年开始系统谋划和全面设计,2007年正式组建了编委会,启动了编写工作。经过众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今天终于有了结果,令人欣慰。这套教材是针对现行一些教材存在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而设计编写的。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增添勇于质疑的胆略,培育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把这套教材命名为“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的用意。全套教材共有12种,基本上涵盖了中文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

内容概要

本书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的新观点,即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指涉异质文学的事实材料间性关系、异质文学的美学价值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五种关系。在教材中大力增加文学与其他学科互渗关系比较的内容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有机地集成,使学生成为既“专”又“博”,既“博”又“专”,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在教材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由此将教学时空延伸到了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的优势互补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

赵小琪,现代文学博士、比较文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湖北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台湾现代诗与西方现代主义》、《20世纪中国

书籍目录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总序绪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渊源与定义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 第一章 事实材料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流传学 第二节 渊源学 第三节 媒介学 第四节 形象学 第二章 美学价值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 第二节 文类学 第三节 阐发研究 第三章 文学与其他学科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 第二节 文学与心理学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 第四节 文学与传播学 第五节 文学与病理学 第六节 文学与计算机技术 第四章 异质诗学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诗学范畴比较 第二节 诗学文化体系比较 第五章 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文学与原型批评 第二节 文学与叙事学 第三节 文学与诠释学 后记

章节摘录

再次,比较文学中的主体间性学科特征也表现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的间性关系。如果说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元的,那么,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两种国别的文学问性或文学与其他学科间性的二元关系。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不可能产生于单一的研究对象之中,而必须产生于一个研究对象与另一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之中,它强调的是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的主体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两种国别的文学主体或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主体的共在与交互作用才构成了一种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没有两个研究对象主体之间的共在与交互作用,就不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这其中,两者中任何一方的主体性都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我们在对梁宗岱诗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进行比较研究时,一方面要看到西方象征主义对梁宗岱诗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梁宗岱在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理论和创作时,实际上是以传统的纯艺术精神去会解的。在梁宗岱看来,西方象征主义的许多“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二者虽存在着文化时空背景的区别,但在基本理路和策略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由此,他在对象征主义理论的介绍中,就借助中国佛学思想进行了会解。他认为,象征主义文学要获取一种宇宙意识,必须遵循两种途径,一为“形骸俱释的陶醉”,一为“一念常醒的澈悟”。①而事实上,无论是“形骸俱释的陶醉”,还是“一念常醒的澈悟”,都与佛家修行的至高境界有关。这样,梁宗岱就在象征主义和佛家思想的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中,不仅使象征主义的“契合”论,而且也使佛家的妙悟论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目,无论是它们的内涵还是外延都获得了深化和扩展。由此可见,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别文学放置在一起时,他的目的并不是以任何一方的主体性压制或消解另一方的主体性。即使如梁宗岱这样的被影响一方,他的诗学在受到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影响时也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后记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跟随范伯群、朱栋霖先生编写《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岁月的流逝虽然可以改变我的年龄,却无法消磨我对那段初次踏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日子的记忆。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比较文学研究尤其是20世纪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硕士论文就是依据文化地理学对中国边域小说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论文得到了以贾植芳先生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老师的好评,论文的部分内容旋即被刊载于《文学评论》,这使我在尝到了以其他学科知识观照中国文学甜头的同时,也坚定了以比较视野研究中国文学的信心。此后,我先后参加了龙泉明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社科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相互关系研究》、杨乃乔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曹顺庆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的编写工作,我的博士论文与博士后报告也都是以比较视野研究20世纪中国诗歌的。这些研究经历在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的同时,也使我日渐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不应该仅仅限于文学文本的影响与平行研究,还应该将文本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才能一方面超越那种脱离文学史现象试图从范畴、体系方面推出文学共同规律的悬空式研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具体文本的比较研究上升到对于人类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的探讨。这是我萌生撰写一部比较文学教材念头的主要动因。这部教材以知识的集成性与实践性为主要聚焦点,以文学与其他学科、理论创新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为主要形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寻和变革,以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的新观点,即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指涉异质文学的事实材料间性关系、异质文学的美学价值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五种关系。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教程》: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文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和众多比较文学的教材相比,这本书更具有时效性与科研性,对于从事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与博士生而言是本非常好的教材


是买来应付考试用的,不过讲得比较条理,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研究考试的书吧。


比较文学的经典教材,可以好好研究!


可以选择的一本比较文学教程,有思考题,导学训练,拓展指南,便于引起人的思考和复习。其实市面上的书各有长处,都是给人以启发,看自己喜欢哪一种就好。


装订很好,内容还没看,准备好好看看


书很好,今天上课用过,赞


买了还没怎么看的,还不错吧


还没看呢,包装倒是不错。。。。内容粗略的翻了一下,前面有介绍“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话。


对于比较文学专业的同学,我觉得买这一本送给他,应该还不错


全部是武大老师编的,用了很多新的学术观点,对于想要把中文学好的同学很有价值


有这么一本书,比较文学的相关知识就能掌握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