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代考课制度研究

常越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常越男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前言

  何谓制度?在古代的语境下,有两层含义。一是法令和礼俗的统称。《易经·节》云:“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疏]正义日:“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①《尚书·周官》记载:“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②二为政治上的规模、法度。《汉书·元帝纪》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③古代的政治与制度相关,其意亦分两面。一面是言政事得以治理。《尚书·毕命》日:“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汉孔安国注:“道至普恰,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④汉代贾谊说:“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⑤清时任吴江令的郭琇为供前任某抚军的奢欲,聚敛乡里,“以贪黩闻”。江宁巡抚汤斌招之来,教以贞廉。郭琇自洗其堂庑,日:“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其“政治为之一变”。此处政治乃为治理。⑥另一面则讲治理国家所施行的各种措施。《周礼·地官·遂人》记载,遂师“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⑦。《汉书·京房传》亦载:中书令石显告郡守京房等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⑧。

内容概要

  《清代考课制度研究》是第一部有关清代考课制度研究的专著,内容涉及文官京察、大计、武官军政。作者利用丰富的档案文献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考课制度的指导思想,确立过程、规划程序、运作特点及其得失,阐述了制约其发挥作用的诸因素。提示了在皇权专制官僚政治体制下,考课制度与皇帝、国家、官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对清代官僚政治、皇权控制、吏治整顿、满汉关系等问题也有简略明晰的评述。

作者简介

  常越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所助理研究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满学等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代序 制度、制度史与清代政治制度特色绪言一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二 以往研究的学术概述三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四 研究思路与征引文献第一章 考课制度的确立第一节 古代考课制度的流变第二节 清代考课制度的形成一 官员历俸三年考课——考满制度二 全体官员定期考课——京察、大计、军政第三节 制度确立的准则一 沿袭明制,加以变通二 简易化原则三 反对虚文,重视实效四 满汉互异与满汉一体化第二章 京官京察第一节 考察的基本规制一考察机构二考察范围三考课之法四文书格式第二节 考察的标准与奖惩一考以“四格”二纠以“八法第三节 自陈程序一 康熙年间的自陈二 雍正年间的自陈第四节 列题的确立与实施一 “举贤自代”制度的尝试二 自陈制度的废止三 列题确立第五节 引见制度一 三品京堂的引见二 四、五品京堂的引见三 五品以下京官的引见四 一等官员的引见五 二、三等官员六十五岁以上者引见第六节 会核的程序与结果一 应留三个考等人数分布二 应留官员考等分布三 应留各考等人数变化四 等次变更五 应去官员第三章 外官大计第一节 考察的相关规定一 考察机构与方式二 考察范围三 大计造册第二节 考察标准与考等一 大计“四格”二 大计“八法”三 考等实施四 大计与日常考成第三节 卓异官一 卓异的标准与卓异典型二 列入卓异范围的调整三 附荐卓异制度的执行与废止四 卓异定额五 卓异引见第四节 平等官员一 分等的依据二 各等人数分布三考等的变化四 考等的职位分布第五节 “八法”官员一 “八法”各款项释义二 “八法”(“六法”)各条目比例分布三 职位分布四 处分与引见第四章 武官军政第一节 考核的基本规制一 考核机构与方式二 考核的范围三 考核的造册第二节 考核的标准与奖惩一 军政“四格二 军政“八法第三节 自陈制度的确立与废除一 自陈的范围二 自陈的实施三 制度的废止第四节 军政的考等一 军政卓异二 平等官员三 八法官员第五章 官僚体制下的考课制度第一节 考课制度的特点一 原则明确,标准清晰,重视实效二 详定考察等第,对一些考等的人数比例和职位的限定三 加大皇权对考课的掌控引见成为考课的必定程序四 体现“首崇满洲”的政权特色第二节 考课制度的作用一 激劝群僚,擢拔人才二 对供职官员的劝惩三裁 汰不适官员,澄清吏治第三节 考课制度运作中的主要问题一 定期考课受到冲击二 举劾公平性失衡第四节 制约考课制度的诸因素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五章对考课制度进行宏观性的评析。清代考课制度作为国家机构人事管理、皇帝政治控制的重要制度,在清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点。本章对清代考课制度的作用做出综合评估,分析考课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考课制度发挥作用的诸因素。  占有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方能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的记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目前所存清代文献很丰富,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制度史,离不开官方所修政书。清代会典、则例等官方文献分门别类记载了文武官员考课制度的内容、程序和相关规定,是有关制度的法定性文本。《大清会典》共有五部,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朝所修。会典记载的是制度的框架,所载制度的时限是从开国之初截止到修书的日期。从乾隆时起,为解释、补充会典所记,增加了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三部,还有《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续文献通考》等。吏部等衙门在不同时期还颁布有关制度的相关则例,格式内容与会典相似,按条目分列各项条规,只是所载内容是修书当时所行制度,不追溯前代制度。本书所用则例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吏部的则例。此外,还使用了《八旗通志》、《钦定台规》等政书和《湖南省例》、《粤东省例新纂》等省例。由于政书记载的内容仅限于制度本身的条条框框,稍嫌简略,除此之外,本书还利用《清实录》、《清国史》等官书资料,展现各项制度的来龙去脉。  档案史料是清代政治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也是本书征引的重要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吏部档案·考课类》、《内阁黄册·考绩类》、《内阁吏科题本·考绩》(缩微胶卷)等档案材料中保留了不同时期考课的文册、执行结果,对研究考课的具体实行情况非常有价值。由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刊行的档案史料,如《康熙起居注》、《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乾隆朝上谕档》、《乾隆帝起居注》等档案史料都在文中大量使用。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有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京察的大量履历册,包括满官、汉官、笔帖式等,这对研究京官考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书还广泛搜集清代私人文集、笔记中的资料,从中发现清代人对考课制度的理解及相关评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代考课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