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好生活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  

页数:

260  

译者:

赵丙祥,罗杨 等  

Tag标签:

无  

前言

除开民俗学的圈子,英美学界并不熟悉斯堪底纳维亚半岛民族学家的工作。这是桩憾事,因为他们民俗学界的革命亦如英语世界“新史学”的进展一样令人兴奋。在这里,我怀着极大热情介绍瑞典民族学界的这两位后起之秀:奥维·洛夫格伦和乔纳森·弗雷克曼。在本书中,他们不仅对瑞典中产阶级文化成形期做出了引入入胜的探索,更将民俗学与历史学融会贯通,给那些致力开拓新的、令人激动的文化领域的社会历史学家树立了典范。在英美两国,民俗学和历史学长久不相往来,恰如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一样疏远。在19世纪晚期,人类学醉心于非西方“原始”文化,民俗学则专注农民文化,把它当成纯粹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人类学家还是民俗学家,都对现代工业城市社会熟视无睹,他们预设所接触的文化无时间性,故此对破坏他们研究对象的历史进程视而不见。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近来才开始逐步反思一系列二元对立:传统一现代,乡村一城市,民间传统一当代文化;他们现在开始大量转向当代城市、工厂、办公室文化、多媒体和大众娱乐等等。在这种转向中,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重新发现了历史。人类学和民俗学转向历史,打开一个极富成效的新领域,这正是本书的读者将要领受的愉悦。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文化历史学家使自己置身所研究对象的整个领域之外,诸如魔法、仪式、食品、有关动物的知识、入会、谚语、礼物交换等等,究其个中原因,不仅由于他们只关注文字文化,更是由于他们认定所有非文字的东西只不过是老古董,不值得重视。最好的历史人类学已经把历史上溯到中世纪和现代早期。近现代史学家们全心投入仪式或象征研究时,总是着眼于农民社会或边缘群体,如吉普赛人,而没有把精英阶层纳入思考范畴。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作者简介

奥维·洛夫格伦(Orvar Lofgren),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欧洲民族学教授,主要关注文化分析这一新研究方法的运用与发展。其研究课题包括中产阶级生活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以及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超负荷工作”与“劳累过度”问题等。著有On Holiday:A History of Vacationing(1999),Culture, Magic and Economy(2005),Off the Edge: Experiments in Cultural Analysis(2006)等。

书籍目录

序 绪论 理性与感性:对时间、自然和家庭的认识转变 第一章 拥有时间的人 第二章 崇尚自然的人 第三章 构建家庭的人 洁净与得体:农民与中产阶级眼中的身体和灵魂 第四章 身体嫌恶的文化基础 第五章 农民眼中的洁净和肮脏 第六章 中产阶级的纪律 结论:变动中的文化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当代时间体系是高度理性的,并且被严格地格式化了。时间作为一个统一体,被拆分成秒、分、小时、天、星期、月、年、十年和世纪等机械性的组成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可被量化和标准化的单位。而且,我们使用时间是高度专门化的,对农民来说,许多行为可以并行不悖,我们却是任何事都得有专门的时间和地点。现代时间观念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遵守和支配时间的新观念可追溯至中世纪——时间逐渐变成一种商品的社会背景(LeGoff1980)。这一观念的积累与18到19世纪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步。新技术对时间观念和守时提出新的要求。工业生产期望从工人本身和对他们工作的组织中索取更多。在前所未有的更大幅度内,生产和劳动分工不断细化,需要一种纪律化的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在农民社会中却是根本不需要的。一种新的时间范式促使工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现协作与标准化。倘若没有这种协作和标准化,任何规模性生产或规模性管理都无从实现。但仅从技术革新的层面解释这种新时间观是远远不够的。汤普森所做的一项关于时间概念转变的经典研究显示,要求对时间进行规训的并不只是新技术体系。生产技术只是工业资本主义更宏大经济体系的一个因素;工业资本主义改变的不光是人们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关系,以及考虑问题的方式(Thompson1967)。依照工人出卖劳力与时间给雇主、雇主购买工人时间的原则,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有组织性。雇主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他如何有效利用所购买的工人时间,这种利用不仅是让这些劳动过程机械化,最主要是强化和规训工人的劳动。

后记

作者在绪论、结论部分已对本书的内容、方法、目的等作过详细解说,因此译者无需赘言,以免繁缛,只就译完此书后的一点心得呈上。原著其实由两本书合编,二位作者都试图从文化营造之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意义和关系。它主要勾勒19至20世纪初,在与封建贵族、农民和新兴无产阶级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瑞典中产阶级文化及其世界观和社会生活方式逐渐成形,并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和主导生活方式。在描述这个漫长的巨幅画卷时,二位作者采取福柯、埃利亚斯式的路径,一方面,选取这一时段内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细节,诸如多数人天天都戴着的手表、一幅照片的取景、家里窗帘和墙壁的装饰、父亲对孩子的一个眼神;另一方面,关注当时社会生活中最边缘、禁忌、隐讳的现象,比如性、排泄、异味、脏话等等。无论正常现象还是异常之物,实则都是文化分类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没有肮脏,何来干净,异常之物所呈现出的无序、消极状态,是有序和积极状态的对立依存。文化恰是在二者的相反相承中得以营造。如果说瑞典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过程好比一个巨大的机械钟,那么,作者选取和描述的种种现象、事物便是这个大钟里的一个个微小齿轮,它们环环相扣地运转、作用,共同构成我们看到的整体面貌——19至20世纪初瑞典中产阶级文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现代史杂志》(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民族》(Ethnos)


编辑推荐

《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历史·人类学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好生活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两位瑞典大学人类学家对中产阶级生活状态演化的研究。非常有意思,也有启发性。很想看到有关当今中国大城市白领生活状态的类似研究


曾经读过一些比较文化的资料,在很多方面,我国都要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上百年,有的甚至达二百年(如果说到国家体制、公民言论和新闻媒体的自由等,我几乎相信还在西方中世纪水平),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并不是在统治阶层和利益集团有几个臭钱,而在广大国民(每一个社会阶层,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下)自由平等自信自尊地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我们现在喜好谈所谓中国的中产阶级,且不说我的怀疑,大家如果也有兴趣,无妨读读这本书,看看真正的中产阶级教养至少是个什么样。


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是一部可以开拓眼界的书。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农人和牲畜住在一起,冬天靠牲畜的体温取暖,纯朴有趣的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就是人类近代的文明史。


当下中国中产阶级的命运需要关注,这本书正好是一块他山之石。


如果你想了解国外的中产阶级是怎么一回事,不妨读读这本书。


不知中国的中产阶级,能像如些吗? 期待中...


中国需要真正的中产阶级!


欧洲民族学就是北欧以前的民俗学,只是他们现在的研究范式和思路经历了重大变化,不再以民间文学研究为主,而是转向了现实生活领域,也应用了更多的现代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虽说是上世纪70年代的书,但现在读还很值得。


开头以时间做引子,视角独特。但有的论述不够深入。


叙事很有特色,观点寓于叙事之中。


中产阶级的发展史,我们还差得远。


这是一本研究一百年前瑞典社会生活变动学术著作,但是在当今中国读者来看,是那样的亲切,原来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百年前的瑞典社会也经历过了。可惜,纪录现代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亲历著作凤毛麟角,很难给五十年、一百年后的学者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当然,可以找到外国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亲历记,如美国人彼得 海斯勒的《寻路中国》。


这本书是最新翻译过来的瑞典历史人类学的著作,对不太熟悉瑞典学术传统的读者而言,是一扇窗户。当然,对其他读者而言,也颇有启发,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素材度可以拿来用!


书成年代比较早 但对具体领域的研究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 如果纯粹拿来当一本了解中产文化形成的解读来随意读读也挺好


关于旅行的普及部分很有意思。
人们为什么喜欢旅行,因为城市使得人和自然越来越隔绝,所以乡村便被塑造成田园牧歌式样的。
反观如今,不是一样吗


印刷什么的都不错。内容还没有细看。


中国的阶层意识暂时还比较淡薄,会渐渐形成。有益


还没看,大概翻阅了一下。有历史、追溯方面的,感觉有深度。和我想象中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很不同。


向往中,奋斗中,期盼中


内容还行,就是里面有好几页烂了,不知能否换一下,从123页-154页有一寸多长。


让人轻松的作品


还行,没有看。


此书部分章节写得还是有点意思。至于那些说不知所云的读者,恐怕还没有达到阅读此书的能力。


完全看不明白这本书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什么意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