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
2010-12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新
263
无
陈新教授的著作《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我有幸先睹为快。该著作的基本内容,陈新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史学理论研究时,多有涉及,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深化或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外史坛史学理论研究中的某些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从新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无论是论述的逻辑过程,还是提出的结论,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曾是陈新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时的合作教师,但这部著作对我来说,仅仅是似曾相识,但多一知半解。因此,为这样一部著作撰写序言,本人因学力不足,难免有惶恐之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我为史学理论研究方向的同学们开设一门专业课——“历史认识概论”。在我的讲义中,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典籍中最初的历史认识、西方古典时代的认识论和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讲起,直至现当代的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历史记忆等,但对于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学和历史认识,只字未提。陈新的这部著作,除去必要的史学史的背景研究外,主要探讨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认识理论问题,诸如证据、历史事实、文献与第一手资料、历史客观与真实、史学作品、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历史学的目的等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只有用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才可以研究,同样,这些问题,也不是不可以用后现代的眼光研究。将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者尽可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对不断丰富、完善史学理论方法论,推进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无疑是有益的。
西方人对于历史的反思,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较为系统的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历史主义思想的兴起。之后,西方历史认识才得以突破传统,进入一个反思更为深入。研究更为系统的时代。本书从作者”自我”的立场出发,表述对于历史认识核心要素的认知,对西方现代历史认识中的科学主义和符合论真理观加以批判,进而阐述后现代主义给当代历史编纂和观念上带来的震撼,如福柯、德里达、海登,怀特等人对于时间、变化,历史性等主題所进行的批判与反思。作者表明。后现代主义将历史认识引入到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系统之中,必将促使史学家更加自知、自律、自尊,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乃至研究行为本身进行历史的思考。
陈新
1972年生,江西萍乡人,1999年获复旦大学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教授。著作有《西方历史叙述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译作有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合译),编选译文集《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史学理论读本》。
序第一章 历史思维 第一节 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 一、进入历史思维的经验 二、历史思维与经验编织 三、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 第二节 记忆与历史思维 一、记忆使历史思维成为可能 二、原始经验与历史表现之间的记 三、集体记忆由个人记忆中产生 第三节 逻辑推论与历史想象 一、记忆缺失与历史表现的欲望 二、逻辑推论与历史表现 三、历史想象与演绎思维第二章 西方现代历史认识 第一节 西方现代历史认识的渊源——古希腊历史认识及其理念 一、对古希腊历史认识的研究 二、古希腊历史认识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主义与20世纪早期的德国史学——一种目的论解释 ……第三章 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认识第四章 观念的历史性——认识与反思结语 态度决定历史——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学后记
三、历史想象与演绎思维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学与历史认识论中,想象受到人们普遍的排斥。人们习惯于将想象与幻想、虚构联系在一起,认为历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实,回避虚构。18世纪末,西方文学与历史学的分离,以及当时文学家乐意将自己的作品称为历史作品,其意都在于表明他们叙述的是事实,能经受逻辑的推演与证据的验证,以此满足科学理性影响下人们对历史真实的渴望。在大多数人看来,历史想象与逻辑推论的对立,实则是一种非理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对立,由他们构成的历史表现则形成了想象与实在的对立。想象在历史表现中存在,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观念,在柯林武德之前,没有人比他更为认真而细致地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思考。①柯林武德阐述了想象进入历史认识的途径,从而丰富其历史认识论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历史表现是历史学家的构造物,历史学家接受权威的叙述之后,总是经过选择、简化、系统化。柯林武德指出:“历史学家的权威们告诉了他一个过程的这种或那种形态,却留下了中间的形态没有加以描述;于是他就为他自己插进了这些形态。他关于他的主题的图画,虽则可能部分地是直接由他的权威们那里所引征的陈述组成的,但也是从那些按照他自己的标准、他自己方法的准则和他自己对于相关性的信条里面推论出来的陈述所组成的。”②此处,柯林武德所说的历史学家的标准、准则、信条本质上是我们前文提及的演绎思维的诸前提,依赖这些前提,历史学家成了自己的权威,一切历史表现由此都具有了认识主体赋予的主观色彩。在构成历史表现的过程中,历史学家用与他具有的标准、准则、信条相融贯的历史真理标准来检验、挑选历史记忆,从而摆脱了传统历史学那种对记忆的纯粹依赖,将传统历史学引向批判的历史学。柯林武德扬弃了布莱德雷的结论,后者认为检验历史陈述的标准来自现实,即“我们这个世界的经验教导我们说某些种类的事情会发生,而其他的则不会发生;于是这种经验就成为历史学所用于对待他的权威们的陈述的标准。”①在柯林武德看来,布莱德雷的认识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知识理论中的哥白尼革命,他自己的研究旨在完善它。柯林武德强调历史学描述中的构造性,想象正是出于构造的需要而进入历史认识。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想象是一种先验的想象,是结构性的,它与任意、纯粹的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作用在于“沟通了我们的权威们所告诉我们的东西之间的裂隙,赋予历史叙述或描述以连续性”②。历史想象以先验的形式存在,它首先必须满足叙述结构的要求。这种叙述结构实则规定了历史想象力发挥的边界,超越边界,想象便与纯粹的幻想无异;而在边界之内,历史想象却是历史学不可缺少的思维。历史表现的结构,或者说历史想象织就的那张网,依托于由批判的思维而获得的假定的固定点。不过,这些固定点是否具有真实性,它们依据的资料是否正确,反过来又要通过他们引导历史学家构成的过去的图画是否是一幅连续一贯的和有意义的图画来确定。柯林武德在此也摆脱不了循环论证的因素,因此,他说道:“小说和历史学这二者都是自我解释的、自我证明为合理的,是一种自律的或自我授权的活动的产物;在两种情况下这种活动都是先验的想象。”③虽然柯林武德还是在历史的想象与小说的想象之间进行了区分,认为历史的画面必须在时空中定位,历史想象必须与它自己相一致,以及被描绘的图画与证据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等等,但这些区分对于说明历史想象如何作用于历史表现而言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规定历史想象的边界如何形成。柯林武德也认识到,“每个现在都有它自己的过去,而任何对过去的想象中的重建,其目的都在于重建这个现在的过去”④。
本书所集结的论文,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陆续写作而成。一部分是博士后论文《观念的历程》的成果,另一部分则是我2003年后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西方历史认识论研究》的成果。1999年8月,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西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直到2002年10月我离开北京,回到母校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我度过了学术生涯中最充实的三年。北京有我尊重的许多老师和同辈朋友。我不断地打扰何兆武先生、刘家和先生、张文杰先生,从他们那里获得激励和信心。尤其印象深刻的是,2001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旁听刘家和先生的《中国古典研读与考证方法》课程,先生从音韵、训诂、义理各方面对《史记》文本的解读,令我第一次体验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体验,不仅令我增添了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敬畏之心,也进一步促使我在思考西方史学传统时,以更为审慎的眼光去寻求对西方文化的深度阐释。我相信,对于中外学术是需要一生保有这种敬畏之心的。北京三年,我是在于沛先生身边度过的。于老师对我的研究给予的指导、为我提供各种学术资源、给予我为人的示范,乃至在我出现幼稚和冲动的想法时,他的耐心与宽容,这些回忆,如今都成为我现在面对学生时自己效法的榜样。历史认识论是于老师最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在他的基础上延续对于这个主题的探讨,以此报答恩师的教诲。
史学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认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认识论方面的发展,那么史学研究的一切成就都只能表现在史料的量的方面的扩展。西方近现代史学是在科学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所以它在19世纪有一个辉煌的时代。但是,由科学而科学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绝对化,结果使问题走向了反面。我们怎么认识这种必然的发展呢7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有趣的说明。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陈新的这部著作,除去必要的史学史的背景研究外,主要探讨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认识理论问题,诸如证据、历史事实、文献与第一手资料、历史客观与真实、史学作品、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历史学的目的等问题。无论是同意他的观点,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首先需要明白这一观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7这一观点又是在怎样的视域中提出来的7这就要求人们不能不思考相关问题。一部著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不容易,并不是每一部著作都可以做到的。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无
这是一本很好的关于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学哲学的书。陈新先生,70后,年轻有为的复旦大学教授,在继何兆武等老先生的基础上,是作为新中国的研究西方历史哲学的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之一。本书,文笔洗练、论述严密,是所有想对对历史学有深入认识之人的所必不可少的必读之书。
帮同学买的,该书基本把握了近现代西方史学研究发展的理论脉络
现在是后后现代了。。语言学的介入,可以看一下,很思辨
是一本理论上的历史认识 结构明晰
在大陆学界,这本书还算不错的,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均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