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我在
2011-1
北京大学
熊哲宏 编
239
无
文学大师是天生的爱情心理学家,他们为爱情心理学的知识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爱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开创之作。通过追溯和刻画文学大师本人的人格特点,特别是他们的爱情生活经历和爱情心理体验,本书揭示了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中所阐发的爱情心理学思想。 本书讲述了许多文学大师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配有精到的心理学分析,文字通俗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为大众文化普及读物,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熊哲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已出版著作有:《皮亚杰哲学导论文》、《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认知科学导论》、《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心理学大师的失误启示录》等。另有译作多部。
序言 1 莎士比亚:属于所有世纪的爱情心理学大师 第一幕幸福的童年 第二幕青少年风暴 第三幕爱情与婚姻 第四幕莎翁经典作品 第五幕当“莎翁”真正成为莎翁 尾声: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眼中的文学巨匠 2 奥斯汀:爱情点亮文字 家庭:知识与欢乐的海洋 姐妹情深 爱情点亮文字 作品中的“举世真理” 永远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3拜伦:爱情不风流 父母与他 童年:压伤的芦苇 千疮百孔的初恋 水与火的交融 跨越友谊和爱情 “堕落天使”的困惑 爱情无价 4 巴尔扎克:理想在现实中绽放出真挚的爱 缺乏爱的悲惨童年 一生无悔的爱 昙花一现的爱 无结果的示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坦荡的爱 与德•韩斯迦夫人步入婚姻 理想的婚姻 巴尔扎克的爱情心理学及其启示 5 雨果:与浪漫同行 希望中的完美 爱不知足 爱之本性 爱的“症状” 心灵阳光 6 乔治•桑:我爱,故我在 乔治•桑的一生 爱情心理学思想 “爱,被爱,就是幸福” 7 福楼拜:“在泥泞里弄熄了我灵魂的圣火!” 都是童年惹的祸 初恋:与母亲有关吗? 友谊还是同性恋 科莱女士:可能的妻子? 乔治•桑:到底有多远? 《包法利夫人》:爱情背后的秘密 爱情的传说: 尽头居然是死亡 爱情,究竟是向往还是回忆 8 小仲马: 沉郁一生的爱情卫道士 成年之前父亲对小仲马的影响 卫道者的爱情之路 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人格——爱情的风向标 9 杜拉斯: 屈从于欲望的俘虏 缺乏爱的童年,促使她对爱俘虏性的渴求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忧郁的王子如何搭配开朗的公主? 绵长而深厚的兄弟情谊 身体魅力相互吸引,抑或征服带来的快感? 充满谎言和背叛的守护 欣赏与体谅并重的老少恋 《情人》之爱 冒险与征服带来的强烈快感 10 昆德拉:爱情,发自偶然,终于必然 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文学家 爱情是什么? 爱情中的“灵与肉” 关于爱情的体验 轻与重的反复 11 歌德:繁花盛放成就的美丽 第一步:那美丽的玫瑰,却刺人 转角,芬芳的薰衣草,守候 碧波,亭亭的莲,远观而不可亵玩 精致花瓶中,纯白的百合,欣喜 内院,迷人郁金香,如此高贵 篮子中,绿叶衬着小巧的茉莉,清香怡人 最后一个路口,活泼的矢车菊,耀眼 繁花成就的美丽 12 席勒:生命中永不撕裂的纽带 夭折的玫瑰 1+2的爱情 爱的真谛 13 海涅:情场中的“模”术师 缘起:汉堡的初恋 漂泊:圣保利的流莺 港湾:香榭丽舍大道的灰衫女 回光:床墓前的苍蝇 结语 14 里尔克:相爱一生,却只能相忘于江湖 “假女孩”母爱缺失的童年 邂逅母性情怀的爱人 挥别难以厮守的情人,闪电结婚 告别妻子,开始浪迹一生 诗人的爱情心理学观 15 茨威格:游走在时代边缘的爱 解读人生 解读女人 解读爱情 16 德莱塞:“爱情是欲望与环境的棋子” 操纵爱情的一只大手——欲望 操纵爱情的另一只大手——环境 爱情,在操纵中更显伟大 17 马尔克斯:永生永世的爱情 从“马孔多”男婴到文学泰斗的完美转身 “爱是我们逐渐学会的” “纯粹的爱情”并不等于无性的爱情 灵与肉的挣扎 18 屠格涅夫:追求纯真的爱 美丽却又残忍的《初恋》 游戏般的“精神恋爱” 情系四十年 爱之路:感激不是爱情 19 麦卡洛:寻找爱情的“荆棘鸟” 可遇而不可得的文学之路 父母不幸婚姻的阴影 爱情悲歌——《荆棘鸟》 邂逅爱情 世间寻找爱情的“荆棘鸟” 跋:性、爱情与婚姻的功能独立性——关于爱情的模块理论 参考文献
版权页:文学,作为人类最典型的艺术形式之一,或如纳博科夫所言,作为“人类思想所能提供的最珍奇、最成熟的艺术之果”。关于它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特别是关于它的由来或源起,人们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无论做出何种解释,有一点是千古不变的,那就是——没有爱情,就没有文学。呈现给读者的这本《经典背后的浪漫与文学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部开创之作。本书的核心主题是,通过追溯和刻画文学大师本人的人格特点,特别是他们的爱情生活经历和爱情心理体验,揭示其经典作品中所阐发的爱情心理学思想。本书试图表达的一个中心观点是:文学大师是天生的爱情心理学家,他们为爱情心理学的知识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斩不断的纽带:人格特质与爱情生活我们遵循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描述和解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首先是要分析他的内在的“人格”特质,然后再看看他所处的外部“情境”,最后弄清这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此一来,一个人的“爱情”,包括一见钟情、婚外恋等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曲——西方文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爱情释了。
如果生命注定是永夜,我只奢望爱情赐予我一点微光。 ——拜伦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歌德如果没有了光彩夺目的爱情,那生活简直就是不屑一顾的破衣烂衫了。 ——雨果
《我爱故我在:西方文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学丛书
无
对于想找资料的我还是比较有用的
《我爱故我在》的副标题是“西方文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编者在序言里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的核心主题是,通过追溯和刻画文学大师本人的人格特点,特别是他们的爱情生活经历和爱情心理体验,揭示其经典作品中所阐发的爱情心理学思想。”而本书中被“追溯、刻画”的文学大师包括了莎士比亚、奥斯汀、拜伦、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杜拉斯、昆德拉、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茨威格、德莱塞、马尔克斯、屠格涅夫、麦卡洛等十九人。
因为之前读的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365天静心冥想的话语让我的心灵深受震动,于是,我努力尝试不夹带任何个人知识、经验、信仰地去进行阅读。于是,在“巴尔扎克:理想在现实中绽放出真挚的爱”这一篇章中,我读到了与我的意识完全不一样的爱情体会:爱情是有条件的,譬如巴尔扎克的理想伴侣模型可以描述为“高贵姓氏+一份财产+成熟女人”;爱情是属于理智的,尽管也包含有不理智的成分但是起主导作用的仍旧是理智,“非理性的情感使巴尔扎克爱上一个女人,而理性的理想则决定了这爱的浓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爱情没有单恋,不存在一厢情愿的爱情,没有两情相悦的感情,只能称作友谊,“他一旦爱上一个女人,就会尽自己全力去征服他,如果长期的努力依然得不到这个女人,他就会放弃”。
仍旧记得阅读但丁的《神曲》时灵魂殿堂受到的震憾:但丁誓言要为贝雅特丽齐讲“人们关于任何一位女性都从来不曾讲过的话”并以此作为一种动力来源最终书写出这部经典巨著,把贝雅特丽齐放在灵魂引领者的高度,让经历了地狱、炼狱磨砺后的干涸的我的灵魂终于能够在天堂里因为她的陪伴而浸淫于甘霖般的幸福体验中,品尝充盈、丰满、沉醉的真实存在。而作为几百年后的阅读者的我的心灵因为人类曾经存在着如此纯粹深挚的爱情而久久沉湎在激荡中感动不已。
然而,巴尔扎克的爱情心理却使我看到了爱情并不是只有从一而终、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这一种方式,更多的是“该爱就爱,该放就放”,“爱情只是理念世界中的东西,作为理念的爱情,它是真实的、永恒的、纯粹的、不变的,而作为世俗现实中的爱情,是虚妄的、短暂的、有杂质的、可变的。人类爱情永远只是一种理想”。
疑问突然侵袭了我的脑子: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是真实的吗?金岳霖对林徽茵的爱情又是否真实存在过?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写的爱情可能来源于现实吗?而歌德那句“我爱你,所以我希望我不成为你的负累;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我爱你,所以与你无关”可是真实地发出肺腑?
编者在序言里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文学”,“文学大师是天生的爱情心理学家,他们为爱情心理学的知识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这一刻,我多希望我读到的这些故事里描述的都不是爱情,我的爱情认知仍旧只是因为但丁所以清晰、所以存在。
看来,心要不带任何偏见地聆听真的、真的很不容易!
刚到,还在欣赏中,老爸说还行。
书还可以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