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阅读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洪子诚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的阅读史》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与叙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作的作者,在这本书里,他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展示了自身性格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个人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补充和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
  

作者简介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新诗史》、《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概说》等。

书籍目录

《我的阅读史》

语文课外的书
我的“巴金阅读史”
 附记:巴金的《法斯特的悲剧》
巴金的精神遗产
历史承担的意义——“我的阅读史”之《郭小川全集》
“怀疑”的智慧和文体——“我的阅读史”之契诃夫
批评的尊严——“我的阅读史”之丸山升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
有生命热度的学术——“我的阅读史”之乐黛云
“边缘”阅读和写作——“我的阅读史”之黄子平
在不确定中寻找位置——“我的阅读史”之戴锦华
一部小说的延伸阅读——“我的阅读史”之《日瓦戈医生》
思想、语言的化约与清理——“我的阅读史”之《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
附记:一封来信
“一体化”论述及其他——几份质疑、批评的材料
“限度”的意识
关于《切·格瓦拉》的通信
附记一
附记二
“组织部”里的当代文学问题——“我的阅读史”之一个当代短篇
90年代:在责任与焦虑之间——《90年代学者散文选‘导言》
文学的焦虑症
“树木的礼赞”——“我的阅读史”之《牛汉诗文集》
“为赞颂一切我所焚毁的…”——“我的阅读史”之结束语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
 ——洪子诚先生访谈录
代后记:读书的心情

章节摘录

  有朋友要我为她编的“我与语文课”的书写点文字。在她看来,我们做与文学有关系的工作的人,上学的时候,应该对语文课很感兴趣,有许多的感触。其实不然。上初小的时候,我并不爱学习,经常逃学。虽然也翻了一点杂书,但语文课(那时应该叫国文)没有留给我什么印象。用的是什么教材,有哪些课文,是哪位老师讲课,现在一点都记不起来。只记得那时经常和同学到河里游泳,河很深,我游泳的本领很不行,却居然敢往远处去冒险。再就是偷烟摊上的香烟。我不敢去偷,但偷到了我会跟着抽。还有是跑到断垣残壁间找蜗牛壳,然后比赛谁的坚硬。这样,我上课常背不出书来,经常挨老师打掌心。期末考试,好几门不及格。家长对我这样胡作非为十分恼怒,终于把我转到另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基督教会办的,冠以“真理”的校名(49年后,这个校名被取消了,但在80年代后期却又恢复)。听说,我从此变了一个人,变得“老实”了,循规蹈矩了,一副“好学生”的模样,成绩也“突飞猛进”起来。对这些“改邪归正”的转变,我倒是没有一点记忆;这些,都是家里人后来告诉我的。他们讲起这件事,总说是神听了他们的祷告,才有这样的“神迹”发生。  不过,事情总是有利也有弊。从此,我好像换了一种性格,变得不怎么爱活动,不喜欢热闹。与人交往就心存害怕,开口说话总不怎么利索。特别是对于内心的东西,从本能上就不愿意、也畏惧讲出来。要不是有这样的改变,我现在肯定不会在学校教书,做什么“学问”。我会选择去当兵,去野外考察,去做生意什么的。总之,上初中以后,我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乱翻书成了我打发时间的最主要的事情。我觉得书本为我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比起我见到的,每天所过的日子来,要有趣得多。我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多少总能在书里得到弥补。  因为这样的缘故,在我开始认真学习时,我便很自然地喜欢语文课。不过,教材里的课文,老师对这些课文的讲解,依然没有留给我深刻的印象。选人的肯定有许多名篇佳作,但50年代的语文课已变得有些枯燥。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地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背诵一字都不让改动的“中心思想”,总结出几条“写作技巧”。久而久之,就很厌烦。但语文老师是好老师。除了这些例行的课程安排外,常常会向我们谈到一些作家、诗人的事迹,介绍我们不知道的书籍。高兴起来,便朗朗地读起课本之外的诗文。也举办文学讲座,组织“文学社”讨论作品。也要我们写诗和散文。有一次,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总有六七千字吧。里面用了许多抒情排比句,来歌颂北自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祖国新貌。我很得意,在“文学社”讨论时,紧张地等待赞赏;还提醒自己,不要太“喜形于色”。想不到的是老师言辞冷峻的批评:“空泛,夸张,还是写你有体会的东西吧。”我想我当时的表情一定凝固了。后来甚至心存怨恨。但从此,我对夸张、空泛,总是十分警惕。这个告诫,是我当时未能真正领会的财富。  虽然喜欢乱翻书,但我们那个地方,书并不好找。读高小是40年代后期,新中国还未成立。我住在南方的一个县城里,当时大概有几万人口。每天上下学,沿着两边有“骑楼”的街道,会走过饭铺、杂货铺、药店的门口,也常常在青果行、米行、竹器行外面停下来观望:对新上市的香蕉、洋桃垂涎欲滴,或者愣愣地看怎样用竹篾做斗笠、箩筐。但是,记忆里这个县城并无专门的书店,也没有公共图书馆,虽然韩愈当剌史的潮州离我们那里不远,而县城中心就有据说是建于宋代、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牌位的“学宫”。县里只有几家也兼售不多书籍的文具店。当然,也有藏书颇丰的人家,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情。我的家不是“书香门第”,父亲是个学徒出身的医生。家里有一些医书,一些基督教的书籍,上海广学会发行的刊物。那时,能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在生活里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50年代上中学以后,读书的条件有了改善。县里开办了文化馆,我就读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也慢慢多起来。我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不少三四十年代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公司、生活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书籍。能读到好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尽管如此,对于书籍仍产生近于“神圣”的感觉,这种感觉保留了很长的时间。当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借到几本20年代的《小说月报》时,当我终于有零花钱可以订阅《文艺报》、《文艺学习》杂志时,我清楚地记得那种不夸张的“幸福感”。这是现在得到书籍如此容易的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小时候,语文课外的书中,我读得最多的,其实不是最容易得到的武侠和言情小说。我的邻居就有许多这样的小说。但我并不喜欢。现在找起原因来,大概是我太缺乏想象力,对飞檐走壁、腾云驾雾总不能神会,使我现在对武侠这类小说,仍是不感兴趣。这好像是我的一大“损失”,不能有生活中我不熟悉的另一种乐趣。因为我的外祖母和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高小上的是教会学校,所以,读(和听别人读)得最多的,是《圣经》。星期日到教堂做礼拜,听牧师布道,参加学校、家庭里宗教性质的活动,都离不开《圣经》。小时候对教义什么的,并不能理解,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些故事。神创造世界的经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洪水和诺亚的方舟。罪恶的所多玛城的毁灭。罗得妻子变为盐柱。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西奈山上的十诫。——当然,《新约》福音书中有关耶稣言行的记载,就更熟悉。《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在我脑子里,比后来读的任何书留下的印象都要深。“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现在斧子己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


编辑推荐

  就像有的人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常常读书,他的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个人的“阅读史”,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史。在这本《我的阅读史》里,作者洪子诚的“精神史”印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那些在他的成长岁月里,对他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的阅读,这里包括对契诃夫、加缪的《鼠疫》、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黑塞的《园圃之乐》等作家作品的阅读;一个是作者对他身边或前辈的其他学者的观察与评判,比如对巴金、郭小川、丸山升、乐黛云、黄子平、戴锦华等人的描述,其实作者描述的不仅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与写作、做学问的方式,也是在描述文学界、学术界的整体生态环境和不同精神面向;再一个是作者对他的生命历程中若干“大事”的回忆,这些“大事”并非私人私事,但却具有“触及灵魂”的力量,同时作者的回忆性叙述也是一份个人精神印迹的整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阅读史 PDF格式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的作者洪子诚,是我很是喜欢和敬佩的一位学者。
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那种平和、平静甚至平淡的叙述风格,娓娓道来,不张扬,不夸饰,却是有性情。有喜好的写法。
不同于作者的那些纯粹的理论阐释和文学史叙述,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的阅读经历,软化了那种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将个人经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融入一种颇有节制的讲述中,从而也就让我们看到了洪子诚先生自己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成长和形成过程。
他没有告诉我们一个个斩钉截铁的明确的结论,而是告诉了我们他的困惑和迷惘,正如他的同事钱理群先生一样,他们都是喜欢将自己的困惑告诉我们,将自己个人“精神史”、“生命史”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审慎,也是自然,它使这些著作具有了一种鲜活、生动的生命感。
文学是人学,文学研究是人学。


洪老师已经七十多了,他近期出版的阅读史是对他一生的文学史研究和阅读做的一个总结,刚看完序,就觉得非常适合我自己读。


是听洪子诚先生的讲座 讲他的阅读史 继而买了这本书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大学问家是如何读书的,汲取有益的收获。推荐阅读本书。


需要仔细阅读的书。个人与历史的推心置腹交谈。


对文学和哲学类书籍感兴趣的,看看这本书吧,内容很丰富,评述客观中带有先生个人的价值判断,发表个人意见也不偏颇,论述深刻。


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是非常有名的了。洪子诚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学者。

此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语文课外的书》,读来很亲切。后面的文章当然有深度,但感觉少了点活泼灵动,文学史家的文章,是不是严谨惯了,变得略输文采了。

写乐黛云的一篇很好。


呵呵...看大师的阅读史~~
蛮有人情味的感觉


试着跟着大师一起读书


以名家个人角度写作品阅读札记,感性,通俗易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