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情感论

李建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建华  

页数:

270  

字数:

24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李建华的这本《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着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人类道德情感的规范方面和历史发展,对中外道德情感概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思传统道德、理解现代人性、注重道德建设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学术主张。该书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当前一个时期内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建华,哲学博士,长江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南城市学院、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伦理文化与社会治理”首席专家,《伦理学与公共事务》主编。

书籍目录


导言 道德感: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中的紧迫课题
一 道德与心理
二 理论的询究
三 初步的运思
第一章 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
一 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的启示
1.道德理性主义的逆转
2.道德情感理论的主张
3.道德情感理论的得失
二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情理之辩
1.情理之辩的唯理倾向
2.道德理性化批判历程
3.道德理性的情感浸润
三 情感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意义
1.道德本质的情感机制
2.道德主体的情感构成
3.道德实践的情感基地
第二章 道德情感的内涵
一 道德情感的基本规定
1.情感与道德情感
2.道德情感的特征
3.道德与情感同构
二 道德情感的心理关联
1.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3.道德情感与道德人格
4.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
5.道德情感与宗教情感
三 道德情感的社会本质
1.完美人性的被塑与自塑
2.利益需求的被控与自控
3.人际共生的被求与自求
4.历史变迁的被悟与自悟
第三章 道德情感的结构
一 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
1.道德情感的基本分类
2.个体道德情感的因素
3.群体道德情感的要件
二 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
1.体验的性质及其划分
2.道德体验的基本环节
3.道德情感的体验形式
三 道德情感的升华序列
1.道德情感升华的层次
2.道德情感升华的特点
3.道德情感升华的条件
第四章 道德情感的功能
一 道德情感功能的歧义
1.情感主义的神话
2.理性主义的偏失
3.道德法律化质疑
二 道德情感功能的表现
1.道德情感的激发功能
2.道德情感的选择功能
3.道德情感的评价功能
4.道德情感的预测功能
5.道德情感的教育功能
三 道德情感功能的域限
1.情感世界的稳定与易变
2.人际沟通的舒畅与阻隔
3.道德环境的合宜与不适
4.道德控制的适度与失度
第五章 道德情感的培育
一 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
1.道德的内化与人格的丰盈
2.隔阂的消除与理解的圆通
3.冷漠的诀弃与正义的凸现
二 道德情感培育的个体之维
1.道德智识的温故与知新
2.道德自我的直面与反省
3.道德生活的投身与体验
4.道德境界的体悟与归化
三 道德情感培育的社会之举
1.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
2.道德环境的全面优化
3.道德调控的科学合理
结语 道德情感与当代道德建设
一 传统道德之省与自由情感回归
二 斯密问题之解与现代人性重塑
三 心灵教育之道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主要参考书目
重版说明

章节摘录

  3.道德理性的情感浸润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尽管是道德理性主义占了主导地位,情感与理性在道德生活中基本上是处于分离状态,但还是有在道德生活领域把理性和情感结合得很好的思想家,形成了形式独特的道德情感理论,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例,这是道德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对抗的必然结果。在此,我仅就王阳明如何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结合作一概述,从中总结出对当代道德建设的某种深刻启迪,旨在说明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的必然和可能。  王阳明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契合,是通过道德主体的情感品格、道德行为的情感驱动、道德自律的情感机制三个层面完成的。  首先,道德主体的情感品格。  宋明理学由于在解决圣人之境这一终极关怀何以可能这一切入点上存在性体与心体的分歧,导致了个体意义上的心性对峙,表现出理学的内在紧张。化解这种紧张的立场不同,同时也表现出对道德主体的确定不同,以及由此在不同层次上对道德主体的扩展。程朱以性为体,以性统心,化心为性,而作为超越经验的性,更多地体现为理性至上的品格,使主体成为理性抽象的化身。王阳明与此相反,他以重建心体为己任。心体作为精神本体自然包含了理性,但从本体论层面看,心与身是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心无法与身、与经验、与情感绝缘”。这样,“心体在总体上便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先天形式与经验内容、普遍向度与个体之维的交融”。陈来先生在谈到王阳明的心学与正统理学的区别时认为,王阳明注重内心体验,强调精神生活优越于知识性活动;强调直觉,而不是分析;强调人的情感本质。在王阳明看来,理不在天而在于心,心体就是道德本体,而“心”是具有知觉、思维、情感、意向等多因素的结合体。这样,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之理就由虚无缥缈的天国回到了人心中。王阳明同时将“喜、怒、哀、乐、惧、恶、欲”七情作为心体的应有规定,使先验的心体与经验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感性存在在理性世界中获得了某种“合法性”。这种把情感作为心的应有之义的主张,无疑体现了心体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暗含了对道德主体意识多样性的内在规定,预设了完善道德主体的情感之路。既然心体是道德本体,心身又是不可分的,那么,在身心一体上实现了人本身就是道德本体,即人是道德的载体或主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情感论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写的很专业。


还不错,非常适合做这方面研究的看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