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大洋先生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编  

页数:

352  

Tag标签:

无  

前言

五十二年前,我一个山东乡下孩子第一次到首都,第一次遇上在北大教英文的美国老师。她就是让我终生受益的叶玛茜(Manelia Yeh)先生。 叶先生教学认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教发音时对舌头的正确位置、口腔的恰当形状等都反复强调,教语法时则不厌其烦地再三举例解释。课余,她常骑一辆旧自行车到我们拥挤不堪的学生宿舍辅导,还请我们轮流去她家会客室上课。她对中国的爱、对中国学生的爱感人至深。她晚年回美国定居后,我多次利用工作之便代表同学们去看望她。听她的子女讲,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思念北大。痛悉她病逝的消息后,我委托中国驻美大使送了花圈。 有一位更早到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的美籍老师叫温德(Robert Winter)。我们系许多优秀老师都曾经是他的优秀学生。我曾有幸到他家上过几次课。他当时已年迈,膝下无子女,除了愿与学生为伴,还养了十几只猫。他会把猫按毛发颜色分成两队,让它们“赛足球”,同时让我们像时下的体育解说员一样快速用英语评介比赛情况。这种口语课大家爱上,效果也好。 我在北大读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独特的国际形势要求发展中国家有公务员懂英语,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国都派遣学生来北大学英语。那些年北京和北大生活条件比较差,许多北大外教和中国老师一起克服困难,作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外交追求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几十年来,中外多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教育也在其中。在华外教功不可没。 北大外教和北大学生教学相长,也是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中外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这部《北大洋先生》忠实记述了数十位外国老师的动人事迹,难能可贵,一定会给读者以愉悦和教益。 2011年10月15日济南一北京高铁G18次列车上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聘请外籍教师的高等学府,百余年来,受邀来校任教或讲学的外籍专家学者可谓名家荟萃,灿若星河,他们在为北大培养众多杰出人才的同时,也留下许多为后来者所不断追述和怀想的故事。本书以时代发展为线索,以人物为主角,梳理了北京大学开展外籍教师聘请和引进的历史:从晚清“洋教习”到苏联专家,从语言类教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北大的外籍教师聘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向对外开放的一幅缩影。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1898~1949)
 历史综述一 有师,从远方来
丁韪良:晚清教育近代化改革的风云人物
服部宇之吉: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计师”
梭尔格、亚当士:北大地质学系的外籍教授
钢和泰:贵族与大儒
杜威: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巨人
中西一冶——记燕京大学十位外籍教授
罗素:“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葛利普:忠诚于中国地质事业的美国人
欧尔克:五四后任教北京大学的德文洋教习
杜里舒:生机主义哲学家,
米士:把青山踏遍的地质学家
第二部分(1949~1979)
 历史综述二 雁过留声,春华秋实.
罗伯特·温德:培养了几代学者的语言专家
燕卜荪: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冈崎兼吉:北大的“藤野先生”
赵林克悌:永远的感激
叶玛茜:学术与精神的双重领路人
西提差:桃李不言蹊自宽
古马青珂:师道长存
普拉沙德:来自印度的印地语专家
柳烈:诲人不倦 师恩永存
卡普斯金:两代人的中国情
柯诺瓦洛夫、斯克利波夫:来自列宁格勒大学的苏联专家
别洛娃:中国力学起步的引路人
毕达可夫:为中国文艺学留下苏联印记
费多洛夫:为北大化学系建立双专业的苏联专家
安东诺娃、洛赫:历史系来了苏联专家和德国专家
恩泽后代:培养首批高级人才的俄文系苏联专家
罗布桑旺丹:三载燕园,贡献卓越
来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外教群像
莎拉·奥贝德:阿拉伯的白求恩
汉斯·米勒:一位德国大夫在中国战场上
第三部分
 历史综述三 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
罗伯特·斯卡拉宾诺:中美对话的桥梁
韦杰夫:从北大到哈佛
D.盖尔·约翰逊:宛若大地之子
何康文:从北大洋先生到澳中交流使者
安乐哲:在北大重申中国哲学的传统
帕特里克.伦道夫:来自斯诺故乡的友好使者
谢大卫:我们的良师益友
杰弗瑞.雷蒙:开创法学教育新纪元
龙·科恩和拉格希·沃茨:异域文化的传播者
雅克。德里达:未名湖畔的学术盛宴
唐纳德.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约瑟夫.格雷夫斯:燕园里的戏剧情缘
桥本秀美:我只是个读书人
威廉·罗素:善于运用新技术的艺术家
德巴使司.穆可基、查尔斯。利伯:筑巢引凤谱新篇
托马斯.兰道尔:情牵燕园的“圣诞老人”
高山:我爱挑战
格林.汉弗莱斯:科学,永不过时的热爱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洛赫:备课充分,认真细致1955年10月,来自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洛赫(Werner Loch)先生,也来到历史系,主讲德国史。据参与工作的许杜美教授说,洛赫备课充分。一般是由许先生先将讲稿译成汉语,为检验翻译是否准确,洛赫先将讲稿收回,要许教授按译稿再译成德语,反馈给他,进行斟酌,直至颔首肯定为止,再上课堂讲授,足见认真细致,再把汉语讲义发给学生(苏联专家也基本如此)。德国专家的课程主要为历史系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同时也招了两名本校留下的研究生,进行深入培养。这本讲义于1958年在中国出版,洛赫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编写出来的,并且已把德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进去。”又说:“它还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德国今天的复杂问题。我希望这部资料公诸读者之后,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随着讲义出版的还有由中国同志编写的“德国史大事年表”和“重要译名对照表”附于书后以供读者参考。洛赫先生除了讲授德国通史以外,还开设了“法西斯时期德国帝国主义对内对外政策”专题课,培养研究生,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此外,还帮助我们解决有关德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向我们介绍民主德国的历史教学和研究情况,并应北京市其他高等院校的邀请作学术讲演。他还去了广州和云南,和有关方面进行交流,更多了解中国情况。历史系也定期举行招待会,洛赫都积极参加,大家一起共舞,欢聚一堂。时光过了20年,1986年我参加以彭珮云同志为团长的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出访苏联和民主德国,也正好是两位专家所在的国家。我们访问莫斯科大学,参观历史系,可惜没能见到安东诺娃专家。据中国访问学者告诉我,前些年,由于勃列日涅夫反华,对亲华的人进行限制,安东诺娃也在之列,而她仍坚持对华友好。不知什么关系,她知道我来了,十分高兴,一定要见我。有一天晚上,我被带到她在郊区的住所,她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兴奋极了,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回忆她在中国的情景,直到深夜,依依惜别。后来我们到了莱比锡,参观莱比锡大学,我也到处打听洛赫先生,得知他已经去世,不胜遗憾。回国后,我设法和安东诺娃保持联系,寄去贺卡,而她毕竟老了,行动不便,逐渐失去联系,但愿这位热爱中国、热情奔放的专家健康长寿。

后记

北京大学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校百余年来的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教师、学者努力的成果,这其中也饱含着无数在我校工作的外籍专家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来,数以千计的外籍专家不远万里来到北大,在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过程中也同我校师生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后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引智项目,来我校工作的外国专家队伍不断扩大。1998年,国家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而外籍专家的聘请和管理无疑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多年来,我校引智工作积累了大量引进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这些均是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和宝贵财富。为了从多个视角审视北京大学的引智工作,反映外籍教师对北大的贡献,我们组织编写了《北大洋先生》一书。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学校的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直关心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为此书的编辑提供了动力。尤其是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迟惠生教授在百忙中细心审阅了此书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许多老教授也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的文章充分表达了对当年曾受教或共事的外籍专家们的真挚情感。另外,九十高龄的哲学系教授、著名书法家杨辛先生还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让我们感动不已。 感谢北大档案馆、校史馆和校友会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和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这些史料不仅为文章的撰写提供了线索,同时也是北大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佐证。 感谢各院系外事秘书对于本书的支持。外语学院的张燕敏、法学院的殷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李小凤、数学学院的李儒、工学院的张珊珊、物理学院的谢宁、生命科学学院的梁西卉、化学分子与工程学院的卢英先和李玲、心理系的赵心、哲学系的张秀成、中文系的杨强、历史系的管晓宁、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范宇峰为本书约稿、联系、协调花费了许多心血,张燕敏和殷铭还撰写了多篇文章。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谢支持本书编辑出版的国际合作部的同仁们,他们为本书的撰写编辑付出了长时间辛勤的劳动;在此特别要感谢王文泉老师,他拍摄的照片为外籍专家们留下了精彩的历史瞬间,也要感谢孙兰风老师提供的珍贵图片;很多同学也参与到本书的采访、编辑及翻译工作中,他们是:郭惠、费云舒、朱宣滞、刘晨源、李思佳、杭苏宁、李梦涵、张雪健、诗雨、刘怡萍、余乔生、孙赫、黎潇逸、姜静、王雷特、于潼。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也参与其中,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博士、韩文君编辑、泮颖雯编辑和唐知涵编辑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是本书如期出版的重要保证。 百余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外籍专家来北大访问工作,限于篇幅,无法将他们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一一描述,只能选取其中一部分。为编辑本书,《北大洋先生》的各位编委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敬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北大洋先生》编委会 2011年11月


编辑推荐

《北大洋先生》编辑推荐:汇四海嘉宾展学术风采,他们是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家,率先将新思想、新学问的火种在这里播撒。他们是兢兢业业的师长,为北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挚友,将青春和智慧献给了文明古国追求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他们是北大课堂上的洋先生,是追忆往事时难以磨灭的名字:杜威、罗素、葛利普、钢和泰、燕卜荪、德里达、哈贝马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大洋先生 PDF格式下载



值得收藏,可以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读出命运和人性的很多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