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金秋鹏//周世德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金秋鹏//周世德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骨干力量,由杜石然先生领衔用三年时间编写的一部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经典著作。数十位中国科学史界的顶级人物参与了本书的编写或为本书编写提供了资料和修改意见。本书是集体智慧结晶,由名家执笔、精心雕琢,书中内容详而不繁,约而不漏,论述严谨。本书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以来一直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指定教材和优秀普及读物。本书多次重印,并被译成日文由东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发行。现在重新出版这部著作,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选修课“中国科技史”的教材,也可作为科技史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杜石然,吉林市人,1929年生,1951年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吉林、长春两地图书馆,业余时间开展中国数学史学习和研究,1954年开始有成果发表。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攻读中国数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李俨、钱宝琮。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史研究室主任。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数学会理事。1990年赴日,曾任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1990)、佛教大学教授(1991-2001),并任该校硕士、博士生指导教官。授业科目: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等。研究领域为:中国数学史、中国科技史、科学思想史、比较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数学简史》(与李俨合署,中华书局,1963;英译本,牛津大学CLAREN-DON出版社,1987)、《数学·历史·社会》(中国数学史论著选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合作,科学出版社,1982;日译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等等。多年以来还曾组织、参加编写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数学史》(署钱宝琮主编,有日译本)、《宋元数学史论文集》(署钱宝琮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英文)、《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等论著。还曾长年致力于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主编,科学出版社)的企划、立项、组织、编写等工作。范楚玉,江苏靖江人,1932年10月15日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3年一1967年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夏纬瑛先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78年)、副研究员(1987年)、研究员(1990年)。还曾担任研究所科研处长,中国农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史学会秘书长等职,为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规划、运营、提高、干部培养等工作作出贡献。个人专业领域为中国农学史、中国生物学史、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主要论著有参加杜石然负责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在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主编)工作中,是整个丛书的编委会成员并担任了《农学卷》副主编。还曾参加河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典籍通汇》(任农学卷主编)的编写工作。还与苟翠华、汪子春合作编写了《悠久的中国农业》、《农学与生物学志》(《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等。此外,发表的论文共有四十余篇。较重要的有《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西周农事诗中反映的粮食作物选种及其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地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天时、地宜、人力观》、《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的天时、地宜、人力观》、《陈勇的农学思想》等等。其他在科技文献整理、校释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与陈美东等四人合作编写的《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曾多次印刷。社会影响较广。陈美东,1942年2月19日生于福建省连江县,2008年12月30日逝世于北京。1964年8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天文学史研究生,师从叶企孙先生。1967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该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等职务。陈美东,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以来,致力于天文学史、中国科技通史和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著述丰厚,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论著26种。曾获全国新长征优秀图书三等奖、全国优秀外文图书二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史优秀图书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史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陈美东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历法研究,堪称当代中国传统历法史研究第一人,其著作《古历新探》对各朝代历法的解析、计算和结论,获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参与主持撰写的《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百年来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集大成巨著。他的代表作中尚有《中国古星图》、《郭守敬评传》、《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古代天文学思想卷》、《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十志》、《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天文学卷》、《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史》和《历代律历志校订》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一 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三 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四 原始工艺技术五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六 原始自然观本章小结第二章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一 奴隶制度的出现与科学技术二 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 农业生产技术四 手工业技术五 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六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七 初期的医药学八 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本章小结第三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一 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 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三 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四 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始兴建五 《考工记》——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汇六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七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八 地学著作的出现九 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十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本章小结第四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一 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三 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术的成熟四 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五 数学体系的形成六 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七 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八 造纸术与漆器工艺九 建筑、交通及纺织技术十 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十一 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本章小结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 贾思勰和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三 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四 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五 地学的新进展六 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七 炼丹术和化学八 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九 机械制造的新成就十 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本章小结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一 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三 冶金和纺织技术四 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五 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第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第八章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第十章 近代的科学技术结语人名索引书名索引后记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当时使用的纺织原料,多半是野生麻类和其他野生植物的纤维。更重要的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开始利用蚕丝织作。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有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唯一这样的国家。原始的纺纱方法有两种。一是搓捻和续接,用双手把准备纺制的纤维搓合和连接在一起。另一办法是使用原始的纺纱工具——纺坠。这种工具已经具有能够完成加捻和合股的能力。纺坠,即是在一根横棒的中间或一个圆盘状物体的中间,插置一根植物杆,利用横棒或圆盘转动时产生的力偶,使纤维抱合和续接。原始的织造方法,是在编席和结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人有“编,织也”②的说法,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结网的方法。山西大同许家窑旧石器遗址出土了许多石球,经考古学者研究,都是十万年前人们使用的“抛石索”的遗物。“抛石索”必须使用植物韧皮或动物皮条编制网兜。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正式的织造技术。最初是编织,像编席一样完全用手编结。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印有好像是用绞缠法制作的布痕,就属于这一类。随后,又出现原始的机织工艺,利用原始腰机和引纬的骨针织作。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了管状骨针、木刀和小木棒,经鉴定,可能是供装置这类机械的部件和引纬的工具。随着织作方法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能够生产具有一定水平的织品。苏州草鞋山遗址曾经出土一块约六千多年前的葛纤维织物,经线由两股纱并合而成,系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罗孔都比较规整匀称。钱山漾出土的绢片,经纬密度均为每厘米48根,丝缕相当均匀,比较坚密平整。建筑远古时候,我们祖先曾经在树上“构木为巢”⑧,或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居住的地方。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方式就较多样了。少数地区如广西、云南、广东等石灰岩洞较多的地区,人们还有住在天然山洞里的,但多数地区已普遍建筑了住房。在黄土地带和地势高亢的地区,主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和原始地面建筑。在湿热的沼泽地带,则主要营造源于巢居,把居住面架设在桩柱上的干栏式房屋。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大部分是取土形成竖穴,上部用树木枝干等构筑顶盖。建筑面多呈方形或圆形,中部有一根或多至四根对称的中柱,住室中央或近门处有一圆形火塘,门前有缓冲空间和沟坡状门道。地穴是直壁,一般深50~100厘米,穴底和墙壁涂草筋泥。柱基用原土回填。顶部是自四周向中柱架椽,成方锥形或圆锥形屋顶,内外都涂草筋泥。门道雨篷用大“又手”。中柱和椽木交接处用藤葛类或绳索扎结固定。顶部节点附近留有排烟通风口。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PDF格式下载



书还不错,科技史专业的好书


居然第27至42页和后面的装订反了,到74页后面了,可惜我在书上画学习记号了,要不坚决退还。书的内容应当还是可以的吧,等多看看再说吧。


质量没我呢体买了真没看。。。这种书。。。哎,被迫的,不说了


考博用书,日常也是一本不错阅读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