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须知道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
2013-1
北京大学出版社
楼宇烈
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观非常强烈,重视“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所以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记载得最为详细的。但“以史为鉴”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从根本上说,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文的精神。 我们现在加强文化教育,增加了人文的内容。人文的意义不是要人们多学一点历史知识,会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而是要从中体味人生,陶冶性情。学人文的意义在于修身养性,从而改变我们的性格,提升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最终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话源出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了解别人,最多称得上是个智者,对自己有了解才叫“明”。“智”和“明”是两个层次的。我们人类在认识客观自然的时候比较容易,而认识人类自身就困难得多。然而恰恰是要认识你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你的伟大。所以我认为人文素养,不能只着眼于知识层面,而是要体会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不能空谈。我们要多看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多学点人文方面的知识,但千万不要把它仅仅当做知识来学,千万不要借此炫耀,而要在里面体悟人生,实现我们的生命价值。 那么我们具体怎样才能提高人文素养呢?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几点:知耻、守信、气节和感恩。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我们不要认为有羞耻心就什么都不敢做,其实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关于守信,我不必多讲。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他人,乃至于天地万物,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对养育我们的天地万物、扶植我们的他人,存一颗感恩的心。要做到这几点不容易啊!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尽伦尽职,敬业守信。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要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第三,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注意哲理与艺术修养的结合。中国的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一首诗、一幅画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哲理。同样,中国的哲理又有很浓重的艺术性,所以中国的艺术与哲理是融为一体的。艺术精神是人对社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一种理解,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艺术,很能反映这个人的品德。反过来,我们通过艺术来陶冶性情,也可以对人生的价值不断有新的体验。 第四,提升应对环境的能力,潇洒地对待人生。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 第五,注意我们的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仪表要穿着得体,举止有礼。涵养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谦虚,真诚虚心地待人接物。 总的来说,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
楼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埋在地下的历史 老祖母的风采 照亮神州的圣火 爱打扮的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与水稻 “巫山人”告诉我们什么 精湛的制陶技艺神话里的世界 混沌初开 瓜瓞绵绵 英雄辈出 血沃中原 后羿射日 天下为公 殛鲧用禹夏王朝的建立宴乐可以失国陨落了的“太阳”漫长的创业之路被放逐的国王围绕迁都的斗争奴隶出身的宰相帝辛的残暴统治走投无路的自焚触目惊心的人殉甲骨文与钟鼎文三千年前的古城当钱使用的贝壳从后稷到姬昌献给商王的祭礼破釜缺斨的东征以殷制殷大封建与宗法制走下神坛的圣人昭王魂断胶舟计跨越大漠的巡游杀伐声里的镐京一笑千金的褒姒
还是从“北京人”的诞生说起吧! 那是1921年的一天,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去北京市西南50公里的房山县周口店调查地质情况。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块被当地人称为“龙骨”的化石,这是当地采石烧灰的工人首先发现的。人们习惯于把哺乳动物的化石当做一味中药,所以称它为“龙骨”。一位朋友告诉他,靠东边那座小山的山坡中部,有一个巨大的裂缝,缝中填满了红色泥土,里面还藏有不少“龙骨”,当地人又把这座山称为“龙骨山”。 安特生本是个行家,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知道,这里面一定埋藏着稀世的珍宝,便迫不及待地进行了短暂的发掘;两年后,这样的发掘又进行了一次。 这两次发掘,收获是可观的。除了出土不少哺乳动物化石外,还意外地发现了两颗原始人类的牙齿。这件事情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震动和关注。 龙骨山宝藏的大规模发掘,是从1927年开始的。经过艰难细致的发掘工作,我国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了一颗远古人类的牙齿,保存得十分完好。经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研究后确定,拥有这颗牙齿的生命个体是介于猿与人之间的早期人类,便把他定名为“中国猿人”,也就是后来改称的“北京人”或“直立人”。 第二年,他们又发掘出两个“中国猿人”的下颌骨和3颗保存完好的牙齿。 1929年,龙骨山的发掘工作由裴文中主持。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虽然不是古人类学家,资历也浅,可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知识。 龙骨山第五层石质坚硬,化石较少,以致许多人认为龙骨山的化石已经掘完,再也没有向下挖掘的价值了。然而,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凭着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准确的判断,坚持向第六层、第七层继续发掘。事实证明,越是向下,化石越多越完整,从而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当年春季,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个残破的猿人头盖骨。尽管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但大家还不满足。裴文中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很有可能再挖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来。如果那样,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到了11月底,朔风呼啸,严冬逼近,停工的日子就要到了。可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使大家延长了工作日期。原来,在挖掘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洞口,只能容一人出入。为了探明究竟,裴文中用一根绳索套住自己的腰部,下到了4米深的洞底。一看,里面化石很多,他心里十分高兴。 第二天,他下到这个小洞里挖掘。由于洞内空间狭窄,可供工作的区域很小,卸土困难,所以进展缓慢。 12月4日下午,技工刘义山当班挖掘时,突然发现一个圆溜溜的东西,一半露在外面,一半埋在地下。刘义山是一个技术纯熟、能识别多种兽类化石的工人。他仔细辨认,觉得既不像鹿的头盖骨,又不像虎的头盖骨,于是叫来了裴文中。在昏黄的烛光下,两人琢磨了老半天,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大叫起来:“是人的头盖骨!是人的头盖骨!” 听到这激动人心的喊声,洞沿上立刻拥满了人,大家都为这划时代的大发现而感到兴奋。 消息传播开去,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这是因为,“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确实有过“直立人”的过渡阶段。它把人类的历史,由当时公认的十几万年向前推进到五六十万年。 那时候,我国华北一带的气候温暖潮湿,周口店附近地区林深草密,莽莽榛榛,是各种飞禽走兽的乐园,也是“北京人”生存和活动的最好环境。毋庸置疑,他们就是这块原始土地上最早的真正的主人。P5-7
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观非常强烈,重视“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所以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记载得最为详细的。但“以史为鉴”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从根本上说,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文的精神。《孩子必须知道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远古夏商周卷)》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将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畅游历史知识长河、感受灿烂文化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素养、启发智慧、陶冶情操。本书由楼宇烈主编。